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22 10:13:1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马”为主题,选文有说明文、散文,有古诗和现代自由体诗歌。《巩乃斯的马》为散文,写群马奔腾的动态局面如“山洪奔泻”惊心动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马的热爱之情,从中指出我们人类的生活与马息息相关,说明了马是人类的好朋友。作家周涛对于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对西部的感情一样宽广而深厚,执著且激情澎湃。正如他自身所说的“我希望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言人。”“辽阔”是他表示文章的艺术张力,《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群奔跑局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巩乃斯的马》所描绘的马群奔跑场景并不熟悉,体会课文难度较大。课前学生收集了许多资料,包括作家自己以和巩乃斯当地的情况。学生们通过第一课时对马群、巩乃斯当地的诸多介绍,基本了解感悟了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和巩乃斯马群奔腾的局面。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画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初步感受到了散文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质疑、讨论、朗读等使用各种方法学习体会课文,对场景的描写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设想与目标

  1.读中感悟。读文百遍,其意自现。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为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语境,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读写结合。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气,是学习和积累的好资源,应该让学生有充沛的时间通过读和想象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生动之处,并和时练笔,反馈收获。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可以为学生播放马群奔跑的影片片段,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心灵真正受到震撼。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马的精神,其中国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学习记提纲式笔记。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两分钟:继续介绍马

  一、 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到过真正的马群吗?

  生:见过,去草原旅游的时候常能见到,但是散养的居多,很少能见到成群结队的马群。

  生:没亲眼见过,只是在影视作品或查找到的资料中看过,体会不深。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气势雄伟壮观,极为震撼,那种局面必需亲身经历才干体会。

  生:虽没亲自见过,但很向往,想见一见。

  师:没见过的同学也不用遗憾,以后会有机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神秘的巩乃斯,通过语言文字来领略这世间罕见的场景。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巩乃斯的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默读补充画批、质疑)

  生:巩乃斯的马数量众多,气势宏大。

  巩乃斯的马形态各异,充溢旺盛的生命力。

  巩乃斯的马群有着一种顽强的精神。

  师:是啊,对巩乃斯的马群奔跑局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二、课中研讨

  师:从对暴风雨中马群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收集组内的各种意见、条理各种意见、组织语言并征求同组成员的意见)

  读中感悟,学生朗读。

  生: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写作手法生动逼真地把马群奔跑的局面展现出来。马的精神以和对生命的向往与渴求跃然纸上。

  生:有的疯狂向前飞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师:排比、夸张的写作手法把马的精神和气势表达的淋漓尽致。

  生: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地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重点品味:涌 奔泻 冲锋

  师:随着马群的奔跑、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

  品味后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生:文章描写出了马群飞奔时的不同状态,重点体会写法以和排比句的作用。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身的理解。

  师:应在2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重点品味:奏 碰撞 飞溅 扭住 缠住 交织

  针对以上几点展开讨论、质疑。联系全文谈感受

  师: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宣泄交织在一起,生命力冲击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

  生:作者真实钟情于马。

  师:请大家看一部马群奔跑的短片,直观感受伟大的场景。

  三、总结

  1.“把这几分钟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给予我的将使我中深受用不尽”现在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了吗?

  在人生的瞬间作者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高尚壮烈。

  2.小组交流课堂笔记,说说记笔记的方法和收获。

  四、作业

  1.完成《伴你生长》的相关活动

  2.摘录文中的比喻句。

  3.收集带“马”字的成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过程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篇四:《打电话》教案

  【教材简解】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 废话连篇 拐弯抹角 婆婆妈妈 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 斟字酌句 直截了当 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好几个有趣的人物。杨氏之子的风趣幽默,晏子的能言善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检查预习,了解相声

  1.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

  嗞嗞 呃 耗子 啰唆 嘚儿啷 甭

  师:“嗞嗞”是象声词,“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2.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3.师:听过相声吗?听过谁说的相声?对于相声这一种有趣的表演艺术,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相声是说唱艺术之一,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逗观众开心,留给人们思考。从形式上看,相声可分为三种:一个人说的叫单口相声,俩人的叫对口相声,三人以及三人以上的叫群口相声。《打电话》就是一段对口相声。

  4.师:这样的课文,老师以前从没上过,真有点犯难。请同学们给老师出点主意,我们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生熟读课文,练习说相声。

  师:要说好相声,得熟悉剧本,知道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相声里有几个人?各自有什么特点?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这样才能表演得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相声的大意。

  三、浏览课文,概括大意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段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青年人打电话约他的未婚妻看戏,半分钟就可以讲明白的事,他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师板书:半分钟 ?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采用浏览的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师的板书简洁却并不简单,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

  四、批注重点,体会幽默

  1.师:这青年人究竟怎么打电话的?他说话有什么特点?老师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幻灯片出示: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

  (2)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师:再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批注的?对于第一句话,老师认为他是在兜圈子,直接告诉人家自己是谁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让别人去猜第二句,老师在后面写上了四个字--“画蛇添足”,谁不知道未婚妻是女的呀!

  2.师: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话画下来,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后面做上简要的批注。

  3.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子,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谁来把比的阅读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如下,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①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重复别人的话)

  ②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啰里啰唆)

  ③甲: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看看吧,好极了。腔美着呢,其中有一段我可喜欢了,就那段,小王,你现在不是没事嘛,你拿着电话,你注意,我给你学一学。你们几位等一会儿。小王,我现在开始学:唱山歌来……(婆婆妈妈)

  ④甲:没听见?还没吃饭呀?我给你准备吧。我买十二块饼干,我吃四块,给你留八块。(没话找话)

  ⑤甲:长安大剧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废话连篇)

  4.师:你觉得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怎样?你平时这样打过电话吗?

  生: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

  师:他是在自己家煲电话粥吗?如果你是急着要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五、学说相声,感受乐趣

  1.师:相声是用来表演的!如果我们像平时朗读课文那样读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下面,老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小段。

  师:他们俩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2.师:下面,我们来听听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表演的相声选段。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人家为什么能表演得那么有意思?播放原相声选段。

  3.师:刚才,我们听了大师的相声,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相声?

  师:(待学生发言后进行概括)说相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吐字清晰,让观众听明白;

  ②轻松自然,适当添加“嗯”“噢”“啊”等语气词;

  ③适当使用儿化音,使之口语化,京味化;

  ④语气要夸张幽默,要有感染力。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听听老师说得怎么样?

  幻灯片出示下面两个句子,教师表演: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儿)吗?学习吗?(噢)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甲:嗯,京戏?不--对。嗯,评戏?不--对。越剧?哎!

  5.师:明白了怎么说相声,相信大家能说得更好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同桌之间相互配合,说一段相声。待会儿,老师将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表演给大家听。

  6.优秀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六、总结特点,拓展延伸

  1.师:本节课文,我们认识了一门新的语言艺术--相声,并学习表演了一段相声。让我们想一想: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要通俗,语言要口语化,让大家听得懂。

  生:要高雅,要有教育意义,能留给人思考。

  生:要幽默,听之让人发笑,思之回味无穷。

  2.师:有名的相声艺术家很多,经典的相声剧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趣的相声说一说,还可以自己尝试着写相声剧本。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二年级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前诵读《木兰诗》

  教学课题:12 木兰从军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  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木兰代父出征,征战沙场、重试女儿装。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共个自然段,开篇即写木兰是古代英雄。寥寥几笔活化了人物,为日后成为“将军”打下伏笔。接着又以较多笔墨写了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想到了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这是她对亲人的爱。“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则又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爱。这些是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日后战场上的勇武、威猛,屡建战功。而最后一段中的“惊呆了”则急转直下,原来“花将军”却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从而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老师曾经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师背诵《木兰诗》第一段)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师:看完视频,想必你们对木兰有了更深的理解了?今天老师就领大家学习一篇有关花木兰故事的文章——《木兰从军》。(生齐读课题)

  2.从课题知道这位大英雄的名字叫:木兰。讲了她一件什么事情呢?什么叫“从军”,谁能来说说。再读课题。

  3.据我了解,古代像“从军”这类体力劳动一般都是男子承担的'的,不信你们看看,“男”字怎么写的?(出示:男)

  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是啊,连农田里干力气活的都是男子,从军打仗这么危险应该男子承担了。

  可是课文第一节却这样写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心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A.谁来读一读?想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把你的理解放到朗读中告诉大家。

  B.师:听出来了,他强调了女英雄。加点:女英雄)

  集体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呀,怎么花木兰一个女子也去从军呢?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英雄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2.播放配乐朗读课文,然后介绍时代背景

  介绍花木兰的年代: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叫北魏,魏就是花木兰的祖国,当时,魏魏的北部有一个柔然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张,逐渐威胁到木兰的祖国——魏,于是朝廷就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要和柔然展开一场战争。木兰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年代。(介绍完拉黑幕)

  三、初读指导

  ……

  第一关:后鼻音的字

  名字 征兵 朝廷 年龄

  (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征,第一声。征的两个意思,选择)

  第二关:轻声字多音字

  燕山 燕子

  将军 将士

  (yan作为第一声时,是特定的名称)

  第三关:难点字

  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注意读好四个动词)

  焦急万分 替父从军

  女扮男装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

  (理解:替 赫赫)

  第关:朗读课文,指名分节读课文

  (出示要求)

  经过五关的挑战,我看的出来,同学们都已成功掌握了本课的字词,我宣布,我们胜利了,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吧!礼花和掌声送给你们。

  3.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这时,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吗?

  (用上“因为……所以……”)

  找到书上一句句子,指名生来读。

  齐说

  视频感知当前的故事

  播放视频,师配上解说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魏国派兵驱逐侵略者,但是将士死伤严重,继续补充兵力支援前线。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听到了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第二天一早,木兰女扮男装,毅然决然地替父从军。

  “将”师范写,生描红

  四、完成习题

  1、描字帖

  2.选择词语

  紧急 焦急

  上级下达了( )的任务,要求战士们立即出发。

  五.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读了生字、新词和课文,知道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那么木兰走上从军道路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反复诵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诵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奂huàn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睨pìnì

  亘gèn扉fēi逾yù倏shū

  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⑵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⑷高垣睥睨(高墙)

  ⑸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⑹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一切乌有(乌,同“无”)⑻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裁如星点(裁同“才”)⑽窗扉皆洞开(窗户)⑾或凭或立(靠着)

  ⑿倏忽如拳如豆(突然)⒀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口头翻译。

  研读思考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

  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2、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市蜃楼”的资料。

  2、阅读体会蒲松龄其他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5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式、串解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作者作品

  1、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荀子思想

  (1)性恶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 。他认为可以“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定胜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4)课文解读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点拨:(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朗读指导: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语段。

  (一)弄清论点和设喻之间的关系

  1、 提问: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2、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3、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二)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五、作业:1、要求学生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2、熟读全文,要求参照注释能够进行串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排列错乱句子的练习,训练学生读懂一段话,并且知道按照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懂得说话要通顺连贯。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6、通过这次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有自己的看法,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7、本次的习作,要求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空白的第2幅图的图意补充完整,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培养学生看图写话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以及阅读训练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一个字加上一部分组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在组成词语这样的练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生字,同时渗透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2、通过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通过为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4、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渗透学习生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据词定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给字加上一部分变成本单元学过的新字。

  1、读一读这些字。

  2、思考,看看本单元都学过哪些和这些字相近的字。

  3、独立完成。

  二、选词填空。

  1、出示:希望 愿望 盼望 问: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区分用法。)

  2、指名读句子,口头填空。说明理由。

  3、独立完成。

  4、根据此法,分辨乖巧和灵巧,并进行填空。

  三、给下面句子中的“深”选择恰当的解释。

  1、指名读“深”在字典中的解释。

  2、根据词义,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四、排列错乱的句子。

  1、自由读一读短文,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那么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么?

  3、那么你能不能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一下。

  4、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

  五、作业:在课堂练习本上抄写本单元的字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语文《翠鸟》教案08-18

语文《口技》教案11-06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