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2 10:12: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个性。

  2.初步掌握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使人物活起来

  2、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一猜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2、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身,袒胸露乳的黑布衣,提一把九齿钉耙 ———你猜他是谁?

  二、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

  (1)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态等特征的描写。

  (2)举例

  (3)肖像描写要点

  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点,反映其个性。

  2、动作描写

  (1) 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2)举例

  (3)动作描写要点

  要注意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反映人物的特点。

  3、语言描写

  (1)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2)举例

  (3)语言描写要点

  第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第二、语言力求简洁,能反映人物的特征

  4、心理描写

  (1)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2)举例

  (3)心理描写要点

  第一、心理描写要符合具体的情境

  第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三、总结

  1、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反复思考,才能写出人物特点

  2、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使人物活起来

  3、不管运用哪种描写方法,为表现人物个性服务的。

  第二课时

  一、怎样通过几件事来描写人物?

  (1) 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人物只有在事件中才能真正“活”起来。

  形式:一人一事,一人几事,一事几人,几事几人。

  (2) 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独特之处,切忌脸谱化。

  (3) 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描绘。

  2、例文———《我的新朋友》

  二、作文要求

  新的学期,满载希望的你和许多新同学、新老师走进新的集体——师大博才实验中学,共同学习生活。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这期间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你把他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突出中心

  2、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三、学生誊写

语文教案 篇3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7个生字、会认的10个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

语文教案 篇4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nb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

  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能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理解课文第八自然段,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8自然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突破本文的难点。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会写“先”。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9-12自然段,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巩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明、净”。

  第三课时:交流我做校园“美容师”---我给校园作“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进行拓展阅读和练习。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动物王国去走一走,看一看。听说那儿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风景呢!大家愿意吗?好,让我们搭上想象号列车,向着目的地前进。

  二、初读课文,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一条美丽的小路,并出现鸟鸣声。)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2、今天,我就要带大家走上这条小路。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美在哪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用上好词佳句说。)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3、咱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就和这条美丽的小路有关,到底是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4、听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①你在这条小路上看到了那些动物朋友?

  ②这条美丽的小路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板书: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又出现)

  5、那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又怎么会出现了,让我们一起到小鸭的家门前去看看吧。

  (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三、自悟自主、合作识字

  1、师:这篇课文出现了很多的生字,它们可调皮了,躲在课文里和大家捉迷藏呢!你能用О找出它们,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它吗?再找出课文有几小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同桌互读)

  ②哪些读音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如:鼻音声母的字:脑;后鼻音韵母的字:净、辆;容易读错声调的字:鹿、积、辆,“积”是一声,“鹿”和“辆”是四声;有轻声音节的词:先生、鼻子、脑袋。)

  ③、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同桌分小节互读课文,告诉学习伙伴,读到哪里你最着急,读到哪里你最高兴。

  四、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小路)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美丽的画面?谁能读一读,把美带给大家?(读完请学生评价)随机理解:鹅卵石。

  2、小朋友,现在请你走上这条美丽的小路,看见这么美的景象,你想说什么?

  3、(课件动画出示兔姑娘和鸭先生走来)看,走来了谁,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大家自己读2、3小节,划出他们说的话。

  ①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啊,多美的小路啊!”

  ②让我们来演演兔姑娘和鸭先生,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读哪个。

  ③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听了他们的朗读,你觉得小路美吗?

  ④谁再来赞美小路?(男、女学生分角色朗读)

  4、师:你们读得真棒,这条小路实在太美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喜欢来这里边散散步,说说话,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什么事?(。课件演示:垃圾堆满了小路,耳边传来苍蝇的嗡嗡声。)谁来说小路怎么样了?(。课件出示:“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该怎么来读这句话?如果现在你走上这条小路,最想说什么?

  5、兔姑娘、鸭先生又来到了这条脏兮兮小路上,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由读5—8自然段,读完后4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者。(一人当小导演,其他当演员)

  6、师:当好演员就得读好台词,设计好人物的动作,再开始表演。

  7、请4人小组上台表演,其余评议谁演得好,为什么?

  (本文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进而突破难点。)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

  1、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请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我们学校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

  2、学生合作交流

  3、现在你能告诉我鸭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了吗?(小鸭和大家乱扔果皮纸屑,却又不捡,不清理。)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调查“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4、(课件出示)“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指导读。

  5、美丽的小路是怎样找回来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字词巩固、指导书写

  1、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生字“鹿、先、慢”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识字方法。

  反义词比较:先—后快—慢

  多媒体。课件辅助:如,从鹿的样子到鹿字的小篆,再到鹿字的楷书的演变;合体字由两个或三个小朋友拿着不同的部件,跳到一起来,组成一个字。

  2、写字指导:书写“先”

  (1)“土”字横左边长,右边短,

  七、作业

  1、自由读课文2遍

  2、作业实践活动–完成表2 我给校园作“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

  板书:

  花花绿绿 鹅卵石 小鸭乱扔 垃圾 清扫、浇水、洗澡

  美丽的小路 不见了 又出现

  五颜六色 鲜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葫芦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第七课《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二、读文、识字、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看图(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4、读了第一段后,你明白了什么?(看课件,结合学生回答,指点理解:谁来说说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长满绿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板书葫芦的叶、花、果的关系。)挂了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那个词用得好?(观看课件感悟。)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课件,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经典)语文教案05-29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