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8 10:13: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实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出示挂图)

  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 “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

  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 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二、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三、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语文教案 篇2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②文章主题③文章语言特点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②“胎”教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④起名字。

  2、妈妈是灯泡厂的

  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爸爸的鼾声

  5、家中来客

  6、**的“三怕”

  7、脑袋与板车把手

  8、熄灯前与熄灯后

  9、妈妈“怕”爸爸

  10、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唐阿姨的猫死了

  12、“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点评

  本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多读来体会,而多读也应是讲授本节课的主线。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紧紧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课文出发,尽量读原文,然后做点分析。这样,既能练习朗诵,又能培养学生尊重文本不空谈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回本课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课文中的不理解的新词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词义”方法理解词语。

  2.能给指定的课文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重点学会叹号,顿号的使用。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

  3.能体验出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1.2.3自然段,能以自豪的语气背诵4.5.自然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词语

  2.在通顺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指导并熟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和发射时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学习情趣。

  1.放投影及“东方红”乐曲,说说看到了什么情景。

  2.揭示课题,谈话说明: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它当时在全国,全世界引起震动的场面。

  二.汇报预习,分项交流学况。

  1.朗读全文。

  2.自学生字。

  3.再度课文,找出全段中讲“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人造卫星”是哪几段?

  三.积极阅读,学习课文1——3段。

  1.自读1——3段,找一找这几段中,你认为最应该记住的,最让你感到激动的是哪些内容?还有你觉得不懂的词句。

  2.按阅读关注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最应该记住的:1970年“五一”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过无线电波发回了“东方红”乐曲。

  说说:为什么这些内容特别应该记住?

  说说读课文时,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激动?

  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词句。

  四.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并说出10个生字怎样记;分别按“乐”的不同读音组词。

  2.书写生字,注意展现书写规律。

  3.抄写第1——3段新词,选一二个造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背诵第5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了解我国20多年来发射的人造卫星的简要情况,为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骄傲。

  2.学会4——5段中的新词,能查字典据词确定带点字的意思,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3.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能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说出叹号和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与考问:以欢快的心情朗读1——3自然段;有哪些重要内容必须记住?

  入课:自从第1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短短20多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什么发展——

  二.模仿上节课读书方法,自学4.5自然段。

  三.反馈学情,交流学习信息。

  1.读4.5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说出这两段中特别应该记住的内容是什么?

  要记住:20多年里发射了30多颗卫星,其中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

  14颗卫星还按预定的轨道返回地面。

  我国航天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训练:

  1.按回答的每一内容朗读有关句子。

  2.体验:第4段末为什么用感叹号?作者感叹什么?读了这段课文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3.朗读:以自豪的语气朗读4.5自然段,并能背诵。

  4.说说: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其中,通讯,浩瀚,轨道,返回,航天科学技术”等词语的意思。

  3.回答课文第2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收拢,检验学习质量。

  1.朗读全文:按1.2.3段朗读,4.5段背诵的方法进行训练。

  2.归纳读法:学会了读书是要记住重要内容,并能通过口述,笔记把他们牢牢记在心上,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3.学生交流:对这课文学习还有什么意见或想法?

  五.独立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作业。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重点说词语易错的地方。

  3.听写词语。

  4.互相判,订正。

  (二)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三人一组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指导作业。

  1.组词。

  战()补()秋()怜()

  站()扑()伙()岭()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读给的.字。

  ③比较每组字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

  ④口头组词。板书。

  ⑤齐读一遍。

  2.选字填空。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老师讲做的方法。

  ③指名读句子,想选哪个字。

  ④指名读、说。老师板书。

  ⑤齐读。

  3.照样子填空。

  例: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步骤:

  ①读要求,理解意思。

  ②讲例子,明白意思。

  ③让同学做题。

  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它的坏话。小羊去年还没有生下来。所以()。

  4.把下面错乱词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爱长江我黄河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里棉花有和大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

  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

  易错音:沮 漪。

  易错形:距(拒)、纽(扭)、践(线)、挣(诤)。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

  (分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师总结

  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⑴ 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⑵ 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4~9自然段:

  ⑴ 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⑵ 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⑶ 比赛读:

  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⑷ 讨论: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⑸ 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

  (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3、学习第10自然段:

  ⑴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⑵ 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⑶ 讨论:

  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⑷ 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

  (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⑸ 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⑹ 教师点拨:

  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⑺ 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⑻ 开展全班讨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钓到大鱼→ 兴奋→ 得意

  放鱼回湖→ 沮丧→ 急切 争辩 哭 企求

  受到启示→ 感激→ 依依不舍

  道德:是与非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连词组句。

  4.能正确朗读歇后语。

  5.识字活动:认识带有走之底的字。

  6.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第一题: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

  1.学生自读题目。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音节下标出汉字。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摆出不同的花园。(学生填写序号)

  4.学生评一评谁设计的花园既科学合理又美丽。

  第二题:帮小路和木棉树选几件合适的外衣。

  1.学生读准词语。

  2.请学生自己练习。答案:(美丽的)小路(干净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

  (美丽的)木棉树(碧绿的)木棉树(勇敢的)木棉树(坚强的)木棉树(枝叶茂盛的)木棉树

  第三题:从每一组圆环中找一个词语,连成彩带,装扮教室。

  1.学生读一读题目。

  2.请学生读一读词语。

  3.请学生独立练习。

  4.集体反馈。

  答案:

  池塘里游来了可爱的小蝌蚪。大路上走来了神气的小马。树枝上停着活泼的小鸟。

  第四题,正确朗读歇后语。

  1.学生自读歇后语。

  2.集体读歇后语。

  3.讲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

  4.学生介绍自己歇后语。

  第五题,识字活动。

  师: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脚,而脚的最主要作用是走路。“辶”在古文中是画成脚在街上走,左右两边合起来是“行”字,像街道十字路口,中间是“止”宇,像脚有脚掌和脚趾,合起来表示在路上走,后来省去右边,又把“止”移到下边。

  师:用作部首时,因为和“之”字的写法很相近,又常和走路的意思相关,所以又叫“走之底”,表示走路、路程或脚的动作,写在左下边。(1)表示道路或路程,如:道路、通过、远方。(2)表示走路的各种方式,如:前进、后退、返回、运动。(3)表示走路的各种目的,如:迎接、欢送、逃跑、追赶。(4)表示走路的各种结果,如:到达、走遍、相逢、连接。

  第六题,描一描,写一写,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2.学生写字。3.注意正确的执笔姿势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园地教案12-28

[精选]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