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8 10:12: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轻、没、重、心”四个字,注意读准前后鼻音。

  2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练习拼读音节。

  3读儿歌能大致了解儿歌内容;朗读时能努力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4复习笔画“卧钩”,了解“心、鱼”的笔顺,并能在田字格中认真描摹着两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出示螃蟹吹泡泡图)

  师:图上有什么?谁能有一句话把图上的内容说清楚?注意发言时声音响亮让大家都听清。

  说明:

  结合启发谈话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说到螃蟹的动作、数量等,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表扬。

  2出示课题:35吹泡泡(chuipaopao)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题读准!

  及时评讲:拼读时是否做到声音响亮,发音准确。

  提醒学生注意“chui”是翘舌音。

  (自由练拼指名拼读齐读课题)

  说明:

  本篇课文位于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末,拼音的初步学习也接近尾声。小朋友们跃跃欲试,都想来尝试拼拼各种音节。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拼拼音节来读准字音,学习独立认读生字,并在拼读课题音节的过程中巩固所学韵母(ui、ao)、;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阶段转入“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做必要的过渡衔接。

  3了解“螃”字的结构拼读它的音节。

  (1)出示螃蟹图及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师:原来儿歌的内容和螃蟹吹泡泡有关啊,一定很有趣!

  读词组:(吹泡泡的)小螃pang蟹

  (2)分析“螃”的结构,练习拼读“螃”的音节。

  师:大家要仔细听,认真记,看看谁最先听清“螃”的读音、记住“螃”的字形。

  说明:

  听的训练目标指向要明确,要让学生听清、记住哪些内容,一定让全体学生心知肚明,这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训练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师述:“螃”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虫,右边是旁边的旁,合起来是也念螃。但是是螃蟹的螃,同学们可要记清它的字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说明:

  同音字的概念可适时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区分同音字的字形。

  师述:“螃”的音节是“pang”,音节中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后鼻韵母a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说明:

  借助螃蟹的螃,学习后鼻韵母ang,要求同学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并且积极投入每一次练习活动中。

  二读儿歌了解内容,学习生字、拼音

  1听课文录音。

  师:先来听听录音,你们要边听边记:小螃蟹是怎么吹泡泡的?怎样吹,泡泡才能满天飘?(再听一遍,努力记住!)

  反馈:同桌之间把记住的内容告诉对方。

  说明:

  此时不出示儿歌内容,只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的听记习惯,并试着把听到内容与同桌分享交流。

  2朗读儿歌,学习生字和韵母。

  (1)师生互动读、同桌配合读

  师:原来,小螃蟹只有——生:不轻(qing)不重(zhong)小心(xin)吹,

  师:才能——生:吹得泡泡满天飘。

  (同桌互读)

  (2)学习后鼻韵母ingong

  师:“轻”和“重”是一对反义词,在儿歌中指的是小螃蟹吹泡泡用的力气有大有小。

  (师指到音节zhong)大家看,这是“重”的音节,里面又有我们今天要新认识的后鼻韵母ong,听清老师的读音,看看老师的口型(师慢动作范读两遍)

  (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中带有后鼻韵母ong的发音呢?(给学生想的时间)

  (闹钟、中国、巨龙,从前等)

  师:刚才我们说到,“重”的反义词是:“轻”(师指到qing),ing也是一个后鼻韵母,

  师: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两遍)瞧!“小心”的“心”是前鼻韵母!同学们可要分清ing和in的读音。(做快速反应游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吹泡泡》教案七》,来自网!

  抽读韵母ing和in)

  师:小朋友一定发现后鼻韵母末尾的发音和上海话“鱼”的发音类似,小朋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说明:

  后鼻韵母ing和in的发音比较容易混淆,结合起来教授,并推荐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法,帮助学生区分。

  (3)整体认读音节ying(出示ying及四声)我们一起开滑板车读一读!

  说明:

  用开“滑板车”的.方法,借助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住四声声调,寓教于乐。

  3再读儿歌,思考问题。

  师:小螃蟹真聪明,不轻不重小心吹,吹得泡泡满天飘。可是小螃蟹是一开始就知道这样吹吗?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轻轻吹,泡泡小,

  猛(meng)一吹,没(mei)泡泡,

  师:小螃蟹一开始是怎么吹泡泡的呢?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猛”和“没”是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左右结构)“没”字前一课我们已经会写了,我们一起再来书空一遍!

  同学们自己试着说一说,记住“猛”字。

  师:“猛”的音节中带有后鼻韵母eng,我们请出eng的好朋友前鼻韵母en,再用上刚才老师推荐给你们记后鼻韵母的方法来念准音eng。

  说明:

  “猛、没”两个生字在字形(左右结构)上稍作强调,再次适时渗透部首的概念及记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记字做准备。后鼻韵母eng的教授让学生借助en以及前面老师推荐的办法来读准音,学以致用。

  4齐读儿歌。

  师:这真是一只聪明的小螃蟹,亲自尝试把事情做好,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三巩固练习、说话训练

  1读angengingong以及ying的四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用一定的句式说话。

  (出示课文练习图并在相应的位置注明:山脚(jiao)下、山腰(yao)间、半山腰、山顶(ding)上),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己拼拼图上的音节,然后做一回小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山上分别有哪些景物?

  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哪里)有(什么)。

  说明:

  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通过做一回小小导游员来巩固认读新授的拼音,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如学生在介绍时能用上合适的量词,做到条理清晰等,老师要大力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帮助学生说得规范。

  四写字指导

  1新授笔画“卧钩”。

  (出示“卧钩”)

  师:大家看,“卧钩”多像一个人半躺在床上。

  (师范写生模仿写师生齐书空)

  2描摹“心”。

  (出示“心”字的笔顺框)

  师:看看第几笔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画“卧钩”。

  师:写“心”字时要注意观察三个点,找准了位置,“心”字就写得好看了。

  3描摹“鱼”。

  (出示鱼图)师:鱼的字形和实物鱼特别象,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出示“鱼”字的笔顺框)同学们根据笔顺框学会“鱼”的笔顺,在同桌的手心里写一写。

  4生写,同桌互评

  (1)写字姿势要正确。

  (2)关键笔画的位置要摆准。

  说明: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卧钩”、“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字时,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关键笔画,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年级语文教案2

  一、字词教学,重点突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生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比较难读,然后对该词语进行领读,以达到以点盖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多音字“爪”的正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前爪”(qiánzhǎo),而这个“爪”比较难读,学生很容易读错。于是,杨老师特地指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一开始就存有正确的概念。另外,杨老师还告知学生,“张牙舞爪”也读“zhǎo”,从课内到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极高,因为教师语言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方向和准确性。杨老师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赵州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杨老师马上说“你知道了它的历史”。当学生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杨老师就说“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和建造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第一段时,杨老师便说:“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了。你们想不想呢?”这样的回答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还有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杨老师依然用她具有导向性的语言回应着学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时——

  生:从桥长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赵州前的雄伟。

  师:你从数字上看出了它的雄伟。

  生读: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教学难点:

  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具: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

  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自读)

  3、指名朗读课文

  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

  《论语》对

  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句子,感悟理解:

  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自学)

  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 为:就是 知:聪明

  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 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 疑:怀疑 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汇报配乐读。

  汇报交流:

  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

  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学习态度)

  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方法,拓展提高: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师: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古文,你们有信心吗?咱们现在来试试怎么样?

  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着解释理解)

  五、收获体会

  学生谈体会。

  六、作业:

  背诵古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评、自悟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赶海的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磁带、图、各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说自己曾去过海边赶海,玩得可开心了,有个小男孩呀,听了大家的介绍,也吵着闹着要去海边,今天小男孩就要去赶海了,你们想不想跟这个小男孩一起去赶海呀?(想)

  相信这次赶海一定很有趣。(板书赶海)

  2、(闭上眼睛)听,什么声音?(放录音:海浪声)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别急着回答,静静想象,(继续播放海浪声,持续一分钟左右)想象后交流。(学生好似真的到了大海边)

  3、师述,(边说边贴图)是啊!看一望天际、蔚蓝色的大海在欢迎大家呢!海鸥在飞翔,海浪在歌唱,远处,片片白帆迎风招展,真美啊!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课文二三小节,感悟小男孩和人们赶海时的快乐。

  (一)感悟小男孩的快乐

  1、自读二、三小节,看看小男孩在海边做了哪几件趣事,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边划一划,把这几件趣事划出来。

  2、交流。(贴男孩在捉螃蟹、追浪花、捏大虾的.图和板书追浪花、捏大虾、捉螃蟹)

  3、出示描写这三件趣事的语句,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再读一读,想一想有趣在哪里,怎样读好它。

  4、再自读后交流,学生先讲到哪件趣事就先体会其趣。

  a、追浪花: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趣在哪里?

  (1)趣在浪花像人一样,不肯离去。

  (2)趣在小男孩明知追不上,还要去追。

  怎样读出这趣,进行朗读擂台赛,其他同学评,有没有赛过,为什么?

  b、抓螃蟹: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你认为抓螃蟹有趣,读一读这句话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例:摸呀摸呀读得慢,是因为能表现出小男孩

  (1)摸时很害怕,怕被夹住。

  (2)螃蟹不太容易摸到,摸得慢。

  例: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读得响亮、高兴,是因为能表现出小男孩的高兴、喜悦。

  其他同学评有没有读到位。

  c、捏大虾:咦,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看图比较理解武将和俘虏,说说为什么这么称呼大虾。

  小男孩捏大虾心理变化可大啦!想想他心理怎么想,表情动作会怎样?

  争当小演员进行表演,大家评评小演员有没有演出小男孩的不同心理。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不仅有演好,也要读好,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5、看到小男孩玩得这么开心,你也想玩一玩吗?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玩,可做动作表示,也可用朗读表现,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

  全班大声练读。

  进行比读,先个别比,再集体比,比时也可做做动作。

  (二)、感悟人们的快乐

  1、同学们,可别先光顾着自己玩,看看沙滩还有其他人在赶海吗?(贴人们捉螃蟹,捞海龟,捡贝壳,小男孩被螃蟹咬图)

  2、交流

  a、人们有的……有的……有的……人们玩得开心吗,指导朗读。

  b、呀,这小男孩为什么皱着眉头?(原来被大螃蟹夹住了)。

  怎么会被夹住的,学生自由读,体会“东逃西窜”,“不甘束手就擒”等词。

  (三)想象有趣

  i、同学们,你们还想继续玩下去吗?(想)

  你们还想玩什么?

  学生自由说,(捉鱼、冲浪、潜水等)

  二、精读课文四、五小节

  1、好了,太阳偏西了,我们该回家了。哇!小男孩的小背篓可真沉啊!(出示小背篓)老师快拎不动了。

  2、看看,里面有什么?老师把里面的“战利品”一样样拿出来,请学生认识,并理解“满载而归”。

  3、人们开心吗?谁读得好,就把“战利品”送给谁。

  三、总结全文

  1、一路上,海风吹拂着我们,舒服极了,我们不由会响起一首歌《大海啊,故乡》(放音乐)。学生随着音乐不由得唱起这首歌。

  2、这次赶海一定会给小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听到这首歌,他就会想起这件趣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次有趣的赶海。

  3、在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5

  一、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 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天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天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天。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天,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不同之处:景物不同,颜色不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

  能力目标:

  1.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

  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

  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复习巩固易错字。

  1.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

  2.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

  3.出示“侮辱”,巩固正确读音。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加强字词的巩固,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易错易混字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

  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3.教师板书:同情敬佩

  点评:把邀请同学,分配读书任务和板书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谈感受使学生免去举手等待的约束,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也可培养学生的谦让合作意识。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点评:让学生在读,思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向谁提出都可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用字典,问同桌或下座位问自认为有能力解决的同学)。尝试提问,解答和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分层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

  (极为)(特别)(万分)。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4.指名读自己所画出的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点评: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至读中。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在学生读句或谈体会时(不固定顺序,学生随意说和读)适时引导学生重点从少年的'遭遇、衣着及船上的人的态度等三方面使学生感受其贫困和无助。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理解少年对金钱的急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

  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

  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6)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8)板书:钱

  (9)有了钱就可以怎样?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板书:扔

  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

  [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点评:自愿组成合作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给学生设立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给了他们表现的时机和舞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点评:引发争论,促进思维,尊重个性。教师不统一认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就充分肯定,允许保持个性差异。

  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

  点评:再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在合作意识的增强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积累与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发展。

  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感悟秋天的美好。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五、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声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声音“咝咝”;蛙的声音“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等等。)

  2、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六、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七、布置作业

  1、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_______

  看看,秋的色彩________

  闻闻,秋的味道________

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苍白、煞白、惨白”的含义,体会炮手的心情。

  2.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透过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透过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炮手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炮手。

  你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要把四要素说清楚。这四要素是——(PPT展示)

  二、进入课文(不舍)

  上课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会炸自己的房子吗?是什么让你舍不得炸?

  炮手舍得炸自己的房子吗?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小组合作:找到相关语句了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

  预设情况:

  A:你知道这个词语是对什么的描写吗?

  你一来找到了()表示他神态的词语,他的脸色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还能找到吗?

  (苍白,煞白,惨白)

  比一比这三个词语,你知道了什么?

  你从这三个词里知道了什么?

  作者为何要用这样的顺序来用这三个词。

  三个词语层层递进,炮手心情越来越紧张。(指导朗读,你能读出炮手心情的变化吗?)

  预设: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和神态有关的词语在告诉我们炮手的心情,他和将军的对话里也流露着炮手此刻的.心情,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你能发现什么?

  分角色朗读(我请*当炮手,*当将军)

  我们再来读对话,你能读出炮手的心情吗?

  B,你还在文中找到了哪些语句?

  你从“汗珠”里体会到了什么?

  再读这一段,你还能发现什么?

  军官们冷得打颤,炮手却热得流汗,这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把此刻军官们的心情和炮手的心情放在一块来比较,你会体会得更深刻。(指导读,读出他的紧张)

  c,还有吗?(热泪)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对比,你能发现吗?

  认真读整段,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指导读,读出将军们胜利的喜悦,读出炮手的难受)

  D、低沉,仅有的财产

  这是整篇课文中炮手说的最长的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仅有的)将心比心,你会舍得吗?

  三、舍得

  正如大家发现的那样,整篇课文里有很多地方都在写炮手他不舍的心情,那最后他在行动上舍得吗?

  讨论:现在你觉得炮手到底是舍得还是不舍呢?

  我送给你们一组词语,(尽管……但是……)

  经过痛苦的内心挣扎,炮手在舍不得的心情之下做出了舍得的选择。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动笔写在书上,生回答,用一个词总结你的发言——写在黑板上。

三年级语文教案9

  《卖木雕的少年》

  一、教材简说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到三年级的学生学情有如下特点:

  1、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教过的字能认会写,但不注重识字方法的习得;还有一部分学生书写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字迹欠工整,坐姿不规范。

  2、大部分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由于粤方言的干扰导致一部分学生发音欠准确,尤其是平翘舌音和前后鼻云母的字音分辨不清;

  3、能用朗读和默读理解简单的文段内容,本文是一篇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让孩子们领会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地从人物动作和语言中品味出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有难度。

  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本课中较难的生字让积累四字词语。

  2.由于感受国际友谊这样的话题,这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国际友情。课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从读中感悟。

  三、总体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设计思路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叙事文章,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朗读、积累、发展语言的很好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以课标精神为准绳,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词句的积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如栩栩如生这个词我先让学生看木雕图片,让后找出句子中的位置,说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最后在结合具体语言让学生读、体会、理解,并运用到说话中。

  3.读中悟情,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这么美的木雕作者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带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激起主动读书的愿望。在教学我抓住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自读划出写少年言行的句子,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读、感情读、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懂,并在读中感悟,通过一读再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体会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抓扩展促写话。三年级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语文教学中写话训练尤为重要,我创设了让学生写话活动,当学生情感达到__时,在他们抑制不住想表达时我抛出话题:“朋友作为朋友,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或做点什么呢?”请写在童心留言板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总之,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悟到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和积累运用语言是我设计这篇课文的初衷。

  六、课时安排以及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一些四字成语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学习1-6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遗憾、一模一样”等词语。

  2.细读描写少年言行的词句,感悟文理,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年级语文教案10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瀑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叶圣陶对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组诗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易读易诵。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音像资料让学生对瀑布的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瀑布、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叠、喻”等生字,会写“瀑、叠”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背诵。

  3.深入理解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瀑布的美,激发对瀑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全诗,了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瀑布的热爱及赞美之情,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配乐朗读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吟诗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3.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词语,注意听清楚字音。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通,读顺。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诗,分析对比。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A.《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观察角度只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瀑布》教案》,来自网!

  有一个就是远望,但是在诗歌《瀑布》中,作者由三个角度对瀑布进行观察和描写,一是没见瀑布,先听其声;二是远望瀑布全身;三是在瀑布脚下仰望。)

  师述:请同学们用直线画出说明作者观察点的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写,这样条理清楚。)

  B.两位作者在“瀑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①作者认为瀑布的声音既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述:“叠叠”和“阵阵”是什么意思?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

  (这些叠词强调事物数量多或出现次数频繁。)

  师述:你能模仿一下瀑布的声音吗?

  (学生自由模仿,谈感受,体会瀑布气势的雄伟,体会作者恰当的表述。)

  (②李白在远望瀑布时,觉得瀑布像一条银河,而叶圣陶先生,却觉得瀑布像一道白银。)

  师述:用“ ”线画出打比方的句子,细细品读,思考: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什么?

  (恰当,不仅写出了雪白的颜色,还写出了其光泽。)

  ③叶圣陶先生在近处仰望瀑布,觉得瀑布像珍珠的屏,风吹来,它又如烟,如雾,如尘。

  播放关于瀑布的录像,学生欣赏,结合情景理解课文。

  ④出示句子“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思考为什么烟、雾和尘之间用“,”而不用“、”呢?

  (因为他们是三个短语而不是词语,即“好像烟一样,好像雾一样,好像尘一样。)

  4.配上音乐有感情朗读。

  5.用一句话赞美瀑布。

  四、总结写法,激励探索

  作者之所以能把瀑布描写得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除了他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还在于他能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恰当的描写。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那么我们就能把大自然里的美景尽收笔下。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范写“瀑”和“衬”字,指导学生写好笔画,及衣字部,不要写成示字部。

  2.学生练习书写。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3.完成课后的词语花篮。

三年级语文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目标

  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阅读短文《给,永远比那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

  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那愉快》插图、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自己的格言警句,自读短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导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谁愿意说一说?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牢?2 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 读准字音。

  2 注意不读破句。

  3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 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2)逐个自然段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2)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3)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八

  读读背背——格言警句

  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联系课文内容,分销足坛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清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1)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2)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

  三、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小组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的最清楚。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写一个有美德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从小培养美德

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

  1、古诗转转龙

  2、唱《弟子规》

  一、导入

  刚才的课前展示,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我就送你们一个礼物,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的美景图)

  问: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看到这西湖的美景图,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前诵读的一首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齐声朗诵

  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西湖有关的文章——《西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揭题板书:西湖

  读完课题之后,你们脑子里有哪些疑问?

  生:西湖什么样子?西湖美不美?……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词,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三、过关检查

  (一)

  1、同桌互相读生字,读准字音得一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得一颗☆

  3、检查完毕,马上坐端正,再得一颗纪律☆

  (二)

  老师检查:

  1、词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镶嵌轻拂掠过一圈苏堤华灯琴声泛舟素有连绵浓淡犹如格外漂浮掩映一般一幅画夜幕初垂

  2、字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嵌拂幅掠圈堤幕垂华琴泛素绵淡犹格浮掩般初

  3、课文朗读(抽查4名同学)

  四、讲解课文

  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1、范读课文

  那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肯定很美,请同学们边听示范录音,边在书上划出西湖美的地方。

  2、小组合作讨论

  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讨论,归纳:

  西湖美在湖

  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五、配乐朗诵

  总结: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配合着音乐,再来朗读课文,重新体味一下西湖的美景。

  六、课外扩充阅读

  《配套练习册》上的文章——《美丽的西湖》

  1、自由读

  2、找学生读好的.段落

  3、做相关的阅读题

  七、课堂达标

  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峦

  ()的山水画

  ()的湖面

  ()的湖水

  ()的西湖

  ()的琴声

  2、试着用“犹如”、“像”、“仿佛”、“宛如”中的任意两个词造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蒲公英的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直接板书课题,设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如: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金色的草地是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和美句。

  2、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新词和课文,正音并推荐组员。

  3、展示交流。

  ⑴小组推荐代表认读新词比赛。

  ⑵小组开火车比赛。

  ⑶“顺风耳”比赛。教师读词语,学生在词语表中指出这个词语。

  ⑷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

  1、根据设疑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学习。

  2、全班交流,感悟课文。

  如: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你从哪儿看出来?

  课件演示整片蒲公英的景色,观看蒲公英。说说你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再这样的草地上做什么?

  如:金色的草地怎么样?

  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课件演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说此时兄弟俩的心情怎样?用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理解词语“一本正经、假装”,然后加上动作让学生读一读。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用“有点像……有点像……还有的像……”联系说话。

  兄弟俩还会玩什么游戏?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你的声音来表示吧!有感情地读一、二自然段。

  ⑵草地会变颜色。

  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填空题,同桌互相说说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也是()色的;

  傍晚,花朵又(),是()色的,草地就变成()色的。

  学生上台讲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你知道这个秘密后,想对蒲公英说什么?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习写字。

  课后反思:

  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三年级语文教案14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3谐相处的意识。

  4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条件,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11个,读音难点主要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3、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外形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以上外形上的特点都属于静态的描写。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动作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鸣声清脆;飞的速度极快,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课文当中有一个学习伙伴的泡泡“翠鸟的动作真快啊”,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翠鸟的飞行速度和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再次是翠鸟机灵,它的反应特别迅速,“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时,除了将其特点分为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之外,还注意到了描写的顺序,比如,在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先写头,后写背上,再写腹部。此外,作者没有单纯、枯燥地介绍翠鸟的动作上的.特点,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捕捉小鱼的例子对其灵敏、迅速的特点做了生动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如果缺少对翠鸟的浓厚的兴趣、没有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是不会那样认真地去观察、那样生动地去表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个想法尽管与保护动物的宗旨不相吻合(因为翠鸟是野生的,在大自然里成长才是它们最好的生活方式),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孩子们是多么喜爱翠鸟;“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这反映了“我们”在老渔翁的开导之下,从内心深处懂得喜爱翠鸟不应该是将它们捉来饲养,而是应该和它们做朋友的道理之后,盼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不对。

  4、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均体现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因此,朗读时声音应该略重。“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句子中的“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朗读时语气也应该略重。朗读老渔翁说的话,语速可以稍慢些,这样较符合人物说话特点。

  5、具体、生动的句子。第一组,“鸣声清脆”比“叫声清脆”更合适,虽然“鸣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是前者更准确,同时还含有感情色彩。“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第二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与“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相比,“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将翠鸟飞走的速度和神态进行了形象的表达。除了这个题目,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这属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学校,可以针对本篇课文开展一次拓展性学习,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目,介绍自己所熟悉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也可以讲述自己和鸟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6、三年级上册,教师和同学已经接触到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形式,在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时,可以适当回忆上学期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的。

  本次“综合性学习”,紧密联系本单元专题“环境保护”展开。在提示的内容里面,教材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环境,调查空气和水是否受到了污染以及人们为环保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提示,仅仅是举例性质的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变通处理,比如,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或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专题内容学习的一个部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不能游离于“环境保护”这一专题。时间的安排上,要随着本组教学内容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特殊情况下,适当延长开展活动的时间。要加强“综合性学习”的中期检查、指导。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安排了提示的要求。对于浪费时间、可操作性差的调查内容和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正。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借助于和语文密切相关的手段开展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同时,开展环境调查活动,注意小组合作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参考资料

  翠鸟中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欧亚翠鸟。这种鸟在我国东部、南部常见,也叫钓鱼郎。翠鸟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翠鸟常常蹲在河溪、水塘、湖泊、海湾的水面上,或盘旋在上空,只要鱼鳞银光一闪,它便紧夹双翼,尾上头下,全身笔直插入水中,双喙像镊子一样张开,钳住小鱼,随即张开双翼,龟缩着脑袋,掉头振翅浮出水面,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几秒钟。翠鸟把抓住的小鱼往自己爪上狠狠打几下,再将鱼抛向空中,张大嘴接住,美餐一顿。

  翠鸟这种高超的捕鱼本领,来自它独特的身体构造。它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有分泌防水油的腺体,借此可在水中迅速潜游而不致弄湿羽毛。翠鸟在插入水中的瞬间,能够精确调节因光线的折射而造成的视差。进水之后,仍能保持极佳视力。

三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学习新词。

  教学难点:

  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你知道图上的人物是谁吗?(大禹

  2、简介大禹。

  3、今天咱们就去学习关于大禹的故事。揭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2)指名逐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

  (4)重点指导书写:野、塞。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布置:

  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

【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三年级教案07-19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06-08

三年级语文教案01-30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03-1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8

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12-27

三年级的语文教案04-08

三年级语文教案01-17

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11-20

小学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教材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海底世界》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