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精华]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习作与评议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
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
()()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教 法:引导探究法、组织合作法、以读代讲法
学 法:阅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到10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地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地兴趣,丰富知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一)、初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自读
2、组织小组内交流读后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熟练朗读。
1、组织小组学习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三) 交流识字方法
(四)、思考: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自主学习法)
2交流自己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1组内朗读。(小组读、分段读、同桌读)
2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3、组内说一说
1、班内交流方法
2、小结: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仔细读
三、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说话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感悟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本次阅读链接以“妙语连珠”为题,围绕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熟语”分别编排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三个板块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三种熟语都是固定词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对话和写作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熟语,可以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意蕴丰厚。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作物,老百姓有他们自己的节令安排,听一听:“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种,不可强种。”“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老师祝福大家学习进步,“芝麻开花——节节高。”讽刺有些人愚笨“十窍开了九窍。”形容某些人的文章繁琐冗长,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听了刚才这些话语,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些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风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阅读链接”:妙语连珠
二、解题
1、谁知道“妙语连珠”的意思?(连珠:像珠子那样连在一起,多而丰富。)
2、课文中的“妙语”指哪些内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三、学生通读全文,完成上面的思考题。
四、学习文本。
(一)学习第一板块。
1、默读“谚语”部分,了解什么是谚语,谚语有什么特点?教材中编排的几句谚语,对你有什么启示?
2、交流。
3、展示自己积累的谚语,丰富拓展自己对谚语的了解。
(二)学习第二板块。
1、你知道哪些歇后语?做积累。
2、总结歇后语有怎样的特点
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3、同桌练习说相声,加深对歇后语的认识。
(三)学习第三板块。
1、这节课我们不上课,大家一起侃大山,你可别跟我绕弯子、耍滑头,让我抓住你的小辫子,我可不会放过你。如果我不好好当老师,你们也可以把我炒鱿鱼。
刚才这些话中“侃大山”“绕弯子”“耍滑头”“小辫子”“炒鱿鱼”等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练准确的习惯用语,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
2、交流:下面这些词语,你都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五、联系生活,注重积累,完成积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6
语文《课文题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读通课文,读正确流畅,永威教案模式 语文。
2、 学习生字,会给生字注音,默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把课文读通顺,二是学会生字,当堂能默写。
二、 初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发现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读完课文后集体纠正。
三、 再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同桌两人一人先读,另一人听。然后互换,另一个读,先读的学生听。
四、 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指导生字书写,学生先写字再给生字注音。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老师先让学生说生字的笔顺、哪里要注意别写错,说对的老师肯定,说错的老师纠正。然后让学生自己工整的抄写生字,合上书本,自己看着生字加拼音。写完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五、 读生字,默写生字。学生一边读生字一边书空写生字。学生自己把生字背下来,独立默写。默写完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六、 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统计:(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补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复述课文。
2、 根据课文自己能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 背诵老师指定的段落指定背诵的其它内容,教案《永威教案模式 语文》。
教学过程:
一、 口述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复述课文,二是自己提问题,互相回答,三是背诵……(教师根据本课要求灵活指定。)
二、 全班或小组齐读课文,然后两个人互相复述课文。比一比谁能抓住重点。
三、 再读一遍课文,提出问题。先在小组内学生自己提问让别人回答。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小组代表提出来,全班回答。鼓励学生先根据课文后的`习题提出问题。
四、 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背诵指定内容。教师巡视,了解背书情况。
五、 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统计:(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补习。)
附:阅读分析题方面,教师自己找材料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做题能力。
作文教学方面,一是强调面批,即老师当面指出学生的不足,不要在学生作文上写很多字,以免浪费时间。二是让学生背作文,积累优美语段,仿写。永威学校考试成绩好,主要原因是老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而不是写教案上。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预习检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佣()重荷()丧()失深suì()
chóu()躇喧xiāo()níng()重pán()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喧嚣: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2、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课文写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3)在文中圈画描写贝多芬的精彩语句和你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自主学习:
一、展示“预习1、2”成果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展示“预习3”
(二)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
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
1.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2.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课外作业:
P99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方法。
2、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自主学习:
1.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2.跳读课文,圈画出这些语段(指刻画贝多芬形象的语段),反复诵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
认真品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弄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最后和全班同学交流。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外作业:
课后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12-28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精选)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