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读后说说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缩写(不超过400字) 减少篇幅,适当改写 保留重点内容,删减次要内容。
二、习作指导
1、出示提纲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⑴ 《小英雄雨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小英雄的什么品质?
⑵ 简要列出文章的结构和详略,然后根据此提纲边读课文,边划划记,逐段删留。
⑶ 整理成文,检查文章是否详略得当,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是课文的重点;雨来游泳本领怎么高超,怎么从鬼子眼皮下逃走是次要的,可一笔带过。
2、投影出示文章结构(列提纲) 主要内容: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中心:表现小英雄雨来的崇高精神和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结构: ⑴ 雨来游泳 ⑵ 上夜校念书 ⑶ 掩护李大叔(重点) ⑷ 跟鬼子斗争(重点) ⑸ 河沿上的枪声 ⑹ 雨来没有死。
三、学生独立完成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学生互评,然后读一篇范文,并点评缩写《小英雄雨来》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的芦花村住着小英雄雨来。雨来在还乡河练就了过硬的仰浮本领。 秋天,雨来被送去上夜校,他跟着老师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一个人在家。忽然,交通员李大叔闯了进来,雨来赶忙把他藏到缸底下的洞里。 十几把雪亮的刺刀对准了雨来,鬼子用尽各种方法盘问雨来,但雨来一口咬定没有看见人。敌人毫无办法,把雨来拉出来去枪毙。几声枪响,芦花村的人们异常难过,可是谁也没有料到,雨来没有死。原来在枪响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扎到河里,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评析】 文章详细地记叙了小英雄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的经过,这是原文的重点。作文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故事干练完整,不失原意,完全符合本次习作要求。
四、写成文章。
【板书设计】 缩写《小英雄雨来》 减少篇幅,适当改写。 保留重点内容,删减次要内容。 不超过400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 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或播放视频)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 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 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说出一个是古文,语言很简练,一个是现代文,描写细致即可。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让学生理解“真美”和“真糟”两种评价方式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4、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不同评价的理解。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小组学习、小组汇报,组内发现易错生字,加以强调。
3、组织朗读练习。
二、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告诉大家,你都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1、学生默读1—14自然段,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
1、学生默读15—17自然段,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3、以学定教,合作探究。
4、班内交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5、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并铭记在心。
五、联系实际谈感受。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慈爱,一种是严爱。在平时生活中,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
六、谈话总结
学生交流。
同学们,生活的道路上常会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事,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学会平衡,就会与爱同行,扬帆远航!
七、自选作业:
(1)同学之间相互推荐有关亲情的文章进行阅读。
(2)自由组合,把1—14自然段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联系自己的实际,以“爱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
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①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②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③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
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
一词多义:
之: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便舍船”②房舍“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②对着“眈眈相向”
为:①w?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a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复:①又“复前行”②再“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
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明确: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黑痣 磕头 褪色 焚烧 榆钱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劝慰 平生 依恋 纠纷 心清如水
3.了解记叙六要素:
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要素的交待有两种方式: ① 由作者一一列出,是直接交待。 ⑵ 间接交待记叙的要素,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式交待记叙的要素。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写人叙事的文章,就要注意记叙要素,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主题。例:“梦里寻师”一事,其要素分别是——时间:一个夏季夜里;地点:家里当屋;起因:想念蔡老师;经过:熟睡中突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去找老师;结果:被母亲拉回,劝说了一会,才睡熟了。交代清楚六要素,叙事也就具体、完整了、但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六要素齐全,如果只是摆出某种现象或略写某事就能达到写作目的,也可根据情况略去一些要素。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2.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热爱老师的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
二、思路结构
这篇课文15个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由此展开对蔡老师的回忆,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的老师(魏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叙述七件事,显示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抒写了“我”敬爱、感激、依恋老师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15段)呼应开头,再次流露出思念老师之情。
三、合理的选材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四、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五、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
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的人格。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能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12-28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精选)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