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2 10:13:0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范例(6篇)

语文教案 篇1

  人教版第十一册《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吟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者设计了一堂网络课,经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师: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指导栏”出示全诗,教者配乐朗诵)

  在这首诗中,孟郊采撷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大家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进入“写一写”栏目,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生:(通过网络读、看、写;教者播放琵琶古曲)

  课始,教者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写作背景娓娓道来,随之配乐配画感情朗读,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悠悠琵琶古曲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生发开去,促使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

  片段二: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师:已经发表的同学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你特别欣赏谁写的,请有感情朗读,呆会儿可以向同学推荐,最好说说欣赏的理由。

  生:(很投入地读着其他同学的网上作品。)

  师:慈母灯下缝衣的那一幕令诗人永志难忘。谁来为大家推荐描写感人的作品?

  生1:我觉得王欣写得很感人。“一位饱经风霜的慈母,坐在微弱的灯光前,为自己疼爱的儿子缝制着衣物。这是母亲在儿子临行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母亲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手脚不灵活了,可为了儿子,母亲还是费劲地穿着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穿进为止。母亲为了儿子,用不灵便的手,细致地缝着一件件衣物,缝得那么仔细,一针一线,毫不马虎。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在一旁看着,眼睛湿润了……”

  生2:李仕婷写得也很好。“一个夜晚,母亲细心地为儿子缝制明天出行的衣物,她说:‘儿啊,你明天就要远行,娘不能帮你什么,就为你把破了的衣服缝一缝,记住,在路上要多加小心,注意身体,冷天要多加点衣服,别冻着,不要惦记我!’油灯照耀着母亲苍白的头发,穿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那样细心、妥帖,缝了一针又一针,那缝在衣服上的每一针,不仅是花花绿绿的线,还是一个慈祥母亲对儿子深切的关怀、爱意,一丝一缕的爱溢满一针一线之中,都倾注着那伟大的母爱。”她想象母亲的语言虽然朴素但很感人。

  生3:我认为谢家晔写得简洁明了,富有诗意。“母亲坐在破旧的毯子上,忽明忽暗的灯光那边,泪水已模糊了正在读书的游子的眼睛。母亲年事已高,看不清针眼,筋脉突兀的手已感觉不到针刺的隐痛。游子虽然捧着书,却已无心看书。母亲的一针一线都是那么令人感动,那么令人心酸……”

  师:同学们很会欣赏。谁能毛遂自荐,让大家来欣赏你的生花妙笔。

  生:(略)

  师:同学们的描写都很感人。李纬用“颤颤巍巍”来形容母亲的双手,史凯云设想这是“寒风凌厉的夜晚”,周志宏想象“母亲累得腰酸背疼”,陈韵致说母亲是“泪眼昏花”……的确,诗人行前的此时此刻,慈母把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化作密密的针线,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每个学生直接进入交流区域,一展风采。上传后,人人直面所有学习成果,交流就成了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师生之间以学习成果为中介,产生交流和对话的欲望,无论是津津有味地诵读同学的作品,还是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的成果,抑或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充满美好的情趣和氛围。师生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情境中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更进一步加深心灵的体验。

  片段三:发掘人文内涵,丰富精神体验

  师:母爱之厚博难以为报。孟郊的这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流传,今天,人们还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上资料室看一看,人们在哪些情况下用上了这句话。

  生:(进入网络学习平台资料室,看四篇文章。)

  交流:

  生1:梦话在母亲节给母亲送礼物时用上了这句话,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

  生2:唐仲英奖学金获得者,在获得奖学金之后,主动带领其他同学开展爱心工程之后说的。

  师:这是回报社会的肺腑之言。

  生3:北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地区校友会的校友说的,他们发动校友为母校捐款,同时组织了百年校庆喜庆会。

  师: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捐款虽然不多,但也表达了游子的拳拳心意。我们在母校的所学所得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恢弘博大的北大精神是鼓舞我们攀登新高峰的强大动力。我们唯愿祖国明天更强大,北大未来更美好。

  生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伟大祖国永远是我们亲爱的母亲。我们留法学者唯有奉献终生的努力,去报答养育和培养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是留法学生学者的代表与李岚清副总理座谈时的发言。

  师: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也许在你离开母校的时候,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生:(异口同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的语言是一种臻于精粹的艺术,是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得益于它的音韵美,更因为其中包含着的对慈母的颂扬,已成为人类具有共性的最高境界的情感体味,而且不同的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以上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网络提供的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人文精神,在他们今后的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片段四:设计课外延伸,激发生命体验

  师:课后,希望大家到资料室提供的网站上去开阔视野,这里都是关于母亲的主题。下节班队课我们就开展“唱给妈妈的歌”主题活动,好不好?

  生:Ye!(非常高兴)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教者立足课内,注目课外,在结束课堂教学之时,巧妙地布置了延伸性阅读。没有机械的技能训练,没有功利的占有知识的目的,有的只是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在之后的班队活动课上,有的同学追溯了母亲节的来历,有的向大家介绍名人眼中的母亲,有的朗诵了歌颂母亲的诗歌散文,有的深情地献上颂扬母亲的歌曲……主持人的串联词更是令人惊异的精美。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地从文化精品中汲取营养,审美的愉悦深入主体的心灵,激发了主体鲜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

  总的来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了“让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初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

  2、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现实生活中为他人谋利益的事迹,积累生活经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声导入,齐唱《幸福拍手歌》。

  播放《幸福拍手歌》,和同学们一起演唱,“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你们感到幸福吗?你的幸福在哪里?在保加利亚的艾林彼林笔下的三个青年也去找寻幸福,他们找到的幸福在哪里呢?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幸福在哪里?

  二、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不当的读书姿势,留意学生的反映。)

  三、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概括的情况。

  四、三个青年人明白幸福在哪里?

  是怎样弄明白的?再次阅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

  五、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学生画句子,读课文,交流。老师总结归纳。

  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

  引导他们: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如: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这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

  六、按照以上的方法学习第二和第三个青年的话。

  七、汇报交流。

  八、三个青年都做过什么工作?这些工作你觉得怎么样?(这些劳动是不伟大的,很平淡的,却给人们带来好处)

  三个青年用了多长时间才领悟到的?(10年)

  十年前他们做了件什么事?(挖小水井)

  当时是什么心情?(快乐)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他们只感到快乐,却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九、小结。

  在平日的点滴劳动的小事中,不需要作伟大的事情,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好处,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之中。

  课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幸福,和课文中的幸福一样吗?你想说点什么?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像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面颊,像雨露滋润着大地,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老师演绎一首《幸福在哪里》。

  十、作业:

  1、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2、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

  十一、课后反思

  1、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2、多元感悟,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去肯定它。

  3、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在开始说第一个青年的情况时,有点急,学生说得不够深入,而第二三个青年的情况反而比较好。对于朗读的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以战胜。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杨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

  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创造、轰隆隆”等词语,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收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第 一 课 时

  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

  a。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b。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选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交流释疑,赏析朗读

  3。小组交流:

  a。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

  b。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2。全班交流,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a。“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c。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认读生词。

  互相合作,练习讲故事

  1。自主练习讲故事。

  2。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3。自愿讲故事,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仪态是否端庄大方,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感染力。

  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10个左右结构的字,有9个左窄右宽的字,有1个左右均衡的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隆、喷”等字。

  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语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邻居小伙伴听。

语文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

  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载戕(qiāng)贼

  活动单

  (二)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秋声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4,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补充资料: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28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口技》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