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6 17:34:0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11个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并且会组词,会应用。

  2.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生字。

  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本课所学生字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乐学善思办法

  1.采用各种形式地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做游戏形式学生巩固新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快乐的节日》一课,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识字课。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会认及会写的字,不认识的可以问同桌。

  2.指生说出会认的字及会写的.字

  三、呈现生字、多元认读

  1.师出示所要掌握的生字。(带拼音)

  2.师教读、生练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3.去掉拼音练读。

  4.指生当小老师领读。

  四、识记字形、掌握方法。

  1.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指生汇报识字方法:加一加的方法

  五、巩固识字、拓展延伸

  给所学生字找朋友,拼音和汉字找朋友。

  2.摘果子游戏:果子上的字认识、并且会组词,能说一句话。

  六、重点指导、关注书写

  1.师生共同分析范字:康

  (1).认识偏旁:广旁

  (2).观察字形:半包围结构的字

  (3).分析结构:外小里大

  2.师范写

  3.生练写,指生到板前练写,其他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4.师生共同点评板前同学写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修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出示图画)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师:你们看,水中桥的影子多美呀!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给水中的桥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影子桥”,(师板书课题:影子桥。)

  二、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范读课文,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下面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影子桥的?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的字,并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我知道书中小朋友家门前桥的样子啦!我知道这座桥有很长时间了。)

  四、深入感悟,交流感受。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并在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及朗读。

  (1)听学生读到“这桥很老了,是爷爷的爷爷那时候修的这句时,教师启发:“老”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样读才能读出这座桥的古老?师指导朗读。

  (2)听学生读到“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游来游去。”一句时,教师指导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美美地读,引导学生注意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画面。

  (3)学生读到“风儿吹来,水面好像奶奶的脸,起了好多好多的皱纹”这一句时,启发学生:小朋友为什么会想到奶奶的脸?拓展,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风儿吹来,水面还好像什么?

  (4)当学生读到“我明白了,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他是在照自己的影子哟!”一句时,教师相机启发:大家想一想,石拱桥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5)当学生读到“影子桥上的鱼儿你追我逐,多快乐。它们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又跳进水里。它们是在藏猫猫吧?”师启发:鱼儿怎么会在“桥上”追来逐去呢?

  师指导“蹿”上桥面的“蹿”换一个词怎么说?(跳)

  引导比较“蹿”和“跳”的不同。

  指导轻声读这段。“一忽儿”“一忽儿”还可以换成什么?

  师启发:大家想一想,鱼儿们还可能干什么呢?

  (6)当学生读到“我爱影子桥。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这句时,启发:什么叫“吆喝”?小朋友为什么会那样做?

  3.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找人帮助解决。)

  五、拓展说话,发挥想像。

  师:同学们,白天的影子桥多美呀!可夜晚的影子桥更美。

  让学生闭上双眼,老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描述:夜晚,一轮圆盘似的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在河面上,河水泛着银色的光芒,月亮似乎怕影子桥寂寞,也来陪伴她了。周围安静极了,只听见蟋蟀在唱歌,在树丛中,偶尔有一丝亮光,啊!是萤火虫打着灯笼游戏呢?

  音乐嘎然而止,启发学生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六、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读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了解小说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一般结构;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的描写,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特征。

  教法设想:抓住初一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金星榜),课堂采用“趣味活动快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始终饱满。

  教学计划:两课时

  第一个半节课教学要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分发材料(《西游记》导读)。

  第二节课教学要点:领会小说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学习刻画形象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的描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个半节课教学要点:交流《我的同班同学》的片断描写(读、写、听、说综合训练)。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

  我们先欣赏一段音乐(录音播放《西游记》的插曲片段,许多同学露出了笑脸)。

  师:(录音停)哪一个同学能说说这段歌曲的名字?

  (学生们纷纷举手,可惜都答错,有些学生紧皱双眉。)

  提示:刚才你们听到歌曲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不约而同)庄严我神州大地(笑)

  师:对啦!歌名是《庄严我神州大地》。《西游记》的插曲很多,如:《青青菩提树》、《我欲成仙》、《敢问路在何方》等,有兴趣的同学课余可找一找、听一听。

  (师生共同回顾《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引入趣味活动快车,贴上金星榜,教师作活动说明。)

  师: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一站——猜一猜。同学们请认真听录音,猜猜《西游记》的故事情节。

  (学生情绪激昂,录音还没停下,许多学生早已高举着手。)

  (录音停)

  生1:孙猴巧行医

  生2: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

  生3:石猴变成美猴王(教师补充: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课文的主要情节。)

  师:这三个同学都回答得很好。(教师分别为一、二、四小组贴上金星,学生热烈鼓掌。)

  这时第三小组暂时落后,没关系,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你们回答呢!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二站——讲一讲。(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后,四个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复述课文,而后教师总结。)

  生4;

  生5:(复述的内容略)

  生6:

  生7:

  师:四个同学都讲得不错,我们分别为他们贴上金星。(全班热烈鼓掌)下面我们进入快车的第三站——议一议(分小组讨论,教师击掌示意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请各小组组长记好讨论题。

  ※小黑板出示讨论题:

  1、 按照提示划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2、 课文重点写石猴出世或者是猴王来历?

  3、 重点部分通过哪些常见的方法刻画石猴形象的?(教师提示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各小组讨论的气氛热烈,各组组员出谋献策,组长忙得不亦乐乎。15分钟后,讨论结束,教师击掌示意,学生齐刷刷地回到原位。)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第一道题目。

  (四个小组多分别选派实力最强的同学回答。)

  生8:

  生9:(划分故事情节,总结大意)

  生10:

  生11:

  师:(小结)各小组都能按照提示划分故事情节,但是归纳大意时语言应力求简洁、明了。从这一点来看第二小组做得最好。

  (第二小组热烈鼓掌,教师替他们贴上一颗金星。)

  师:请同学举手回答第二题。(第三组的`同学抢先一步,教师示意回答。)

  生12:重点写猴王的来历。

  师:(追问)为什么?

  生12: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美猴王》。

  师:回答得很好。具体说:猴王的来历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同学们写作文时应围绕中心安排详写、略写,不要“捡到菜篮子里面的都是菜”。(学生笑)好,我们接着讨论第3题。

  生13:环境描写。

  生14:外貌描写。

  师:很遗憾,不能帮你们贴上金星。没关系,让我们来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再回答。

  (进入快车的第四站——读一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推荐一名男生充当石猴,众猴由全班的男生充当,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叙述性的文字。)

  (朗读结束,出现了一个感人的局面,许多同学同时举手抢答。此时,教师难于定先后,只好让举手人数最多的第二组回答。)

  生15:语言描写。

  生16:还有动作描写。

  (第二小组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学生七嘴八舌地讲出石猴的特点。)

  生17:从“我进去!我进去!”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石猴的勇敢。

  生18:p92页的第2行——第5行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石猴很想当王。(教师补充:说得很好,这就显示了石猴逞强、好胜的特性。)

  生19:p91页的动作描写,如“蹲”、“纵”、“跳”写出了石猴很厉害,有本领。

  生20:不过,石猴也很调皮、好动。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21:p91页——p92页的动作描写,如:“跑”、“爬”、“抢”、“夺”、“搬”、“移”。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教师趁热打铁,引入快车的第五站——写一写。)

  师:语言、动作描写能刻画形象的特点,同学们写作文时应学习这一种写法,让作文中的人物说说话、做做事,从而自然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我们来写一写,通过语言、动作的片段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记住:只能写本班的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

  (学生纷纷打开练习簿,认真观察同学,捕捉写作对象。有的还禁不住微笑着。5分钟后,师生小结。)

  小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强调重点。

  师:这一堂课第二组获得最多的金星(第二组欢呼),不过别高兴得太早,明天我们再比一比。你们把写一写的快车带回家,明天我们进入快车的第六站——说一说(说特征、猜同学)。

  (下课铃响,师生再见。)

  附:(本节课板书的主要内容)

  美猴王

  △故事情节提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详略得当

  △ 语言、动作的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二、体会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三、学习文章写景、议论、说理、引论融洽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以认识“钓胜于鱼”的深刻道理为重点。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结合旁批自读,配以自读练习,教师提示、点拨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提示自读要点:

  1.正确理解“钓胜于鱼”的含义。

  2.认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的深刻道理。

  3.体会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自读,并完成作业。

  1.解释词语

  (1)蹒跚 (2)悠然 (3)静溢 (4)澄碧

  (5)流连忘返 (6)薪俸 (7)缘木求鱼

  2.作者为什么选“钓胜于鱼”为题?

  ——目的在于从这一点引申出一个人生哲理来,钓不在鱼原就充满着引人深思的情趣,加上作者的精心构思,恰当地引例,让人折服,以其为题,更加显得生动,更加富有哲理性。

  3.文中不少地方重笔描写景物,这和“钓胜于鱼”有什么联系?“钓胜于鱼”的含义是什么?

  ——钓本意在于鱼,作者却超乎寻常地引用老者的话并概括为“钓胜于鱼”,含义在:钓,为自然之美所迷恋,在美丽迷人的景色之下垂钓,享受的是钓,而不是鱼,为下文引申出人生哲理打下了基础。

  4.文章从“钓胜于鱼”引申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人的享受在于追求,不在于索取。

  5.从文中摘录写景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三、检查、交流自读作业。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重在说明事理,作者就一位老教授的话“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说起,或写景,或引例,或对话,引出议论,引人思考。

  课文立意新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五、课堂练习: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但文中也不乏写景妙句,以及引例。试划出写景和引例部分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词,体会作品的写作特色。

  2.预习《诗五首》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树教案12-09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9-2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