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作者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世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学习,让学生增长历史知识,学习古人的智慧、胆识和节操,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及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和掌握,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能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不是太难掌握,我只需提前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同桌邻桌上台展示分享,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示点拨就可以。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了解关于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注重剪裁详略得当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4、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涉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必然性。掌握本文重点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文言判断句式以及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讨论交流,集体归纳。
难点: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理解。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人物语言。
《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分析陈涉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5、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6、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重难点: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一: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三个:一、(1)写陈涉的出身和抱负,二、(2)起义的原因及为起义所做的谋划准备,三、(3)写发动起义和建立政权的经过)】
三、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
四、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五、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而百姓不知是死是活,秦王朝内部危机四伏,人民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起义当然会成功。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六、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舆论准备有(1)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步骤有三:(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2)并杀两尉(3)招令徒属,为坛而谋,立为将军。
教学要点二:继续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分析陈胜这个人物形象:少有大志,壮有所为,不安平庸,具有洞察时局和组织领导才干,关键时刻沉着机智,智勇双全。
三、陈胜出身低微,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为什么将他列为世家呢?(虽出身卑微,但少有大志,首先发难,向残暴的秦王朝举起反抗的旗帜。虽然起义失败,但他的反抗精神引领了全国各地的反抗斗争,最终推翻了秦王朝。他是一个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重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立传思想。)
四、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五、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陈涉世家》九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陈丞相世家》阅读答案10-04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11-28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10-17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答案与翻译09-13
语文的教案11-03
语文的教案01-16
《陈老奶》阅读答案01-1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检阅》教案08-03
语文古诗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