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乌鸦图片,媒体资源: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乌鸦喝水: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范读。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语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旁?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急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乌鸦喝水:综合生字》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2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秋天的图画
让同学自身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同学认读。不会的可通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他人请教来解决。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
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同学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要求:
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四、再读感悟
1、教师范读,同学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同学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读,通过点拨,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4、竞赛读,看谁读得美。
5、同学选读:
选出自身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身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安排晚会会场……
六、指导写字
语文教案 篇3
(一)整体感知
1。《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的想象和夸张,仔细阅读文中有关树叶、蚂蚁、小鸟描写的段落,加以体会。
【提示】《云南冬天的树林》力求写出景物自然客观的状态,所以很少用过于花哨的语言,也不太用修辞手法,比如第5节,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逼真;再如第11节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和神态叙述的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节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礼赞。
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的?从中你体会出作者对自然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躺在那儿”, “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二)细节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的?“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示】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一片叶子的落下的过程:“一片叶子的落下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起因);“它从他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它并不向下,而是漂浮着”(姿态)。
因为旧有的文化固着,“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人们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遮蔽了”。
2。 为什么作者说“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提示】作者告诉我们要回到事物本身,去除意义的遮蔽,不能以“惆怅或怜惜”去看待云南树叶的“死亡”,因为他认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对它来说,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所以,“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 “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
3。在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里,作者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他看到了哪些可赏之美景?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提示】仰望树叶和天空 / 望蜘蛛结网 / 看鸟儿 / 看看蚂蚁的生活场景 / 看光……
作者完全融入了自然,细致入微了描写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并且尽可能使用最简单自然的白描手法,将所视所听真实的呈现出来。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一种“阻隔”和“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如第14自然段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
【提示】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2。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反复说“它在那儿”的含义。
【提示】作者写云南的12月份,树叶的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我们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
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①( )峰( )岭 (②) (③)
④( )( )云海 (⑤) (⑥)
(2)填空:
庐山云雾中(⑦)壮观的要算云海。
每当(⑧),只见(⑨)。
特别是(⑩),更是(11)。
(3)用_______划出两个比喻句。
出示幻灯片:像彩练,又如芙蓉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笋娃娃》是一堂识字教学课,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把字、词、句、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充分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拼读。
二、重点突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识字时,我针对每个字的不同情况,教学各有所重。如“哭”字,学生很容易读准字音,弄清字义,在教学时我就着重指导字形;如“身”字,对于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同时读准翘舌音和前鼻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此我就着重指导读音。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和字宝宝交朋友,送字宝宝上火车游戏等等,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堂识字课中,还指导学生书写了“泥”、“呢”两个生字。写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再弄清楚两个字的笔画顺序,最后还强调了重点笔画的书写方法。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呢”两个生字写正确、美观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竹林图,谈话导入。
2.引出课题,读题,指导“笋”(sǔn)的读音。
二、创设情景,识记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出示生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笋娃娃?
(2)课件演示竹林中发生的变化,随机出示生字词:
ní泥土ne呢 草cóng丛 大声hǎn喊 shǔ数shēn身边
kū哭 nǔ努力挺zhí直 到chù处dōu都是
2.识记生字,和字宝宝交朋友。
(1)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识字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
3.坐火车游戏,分清生字的结构,巩固生字的读音。
4.生字回到课文中,学生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2)指名学生合作读文。
三、重点指导,探究写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泥”、“呢”两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异同。
3.指导“泥”、“呢”两个生字的笔顺。
4.强调书写“泥”、“呢”两个生字的重点笔画。
5.学生练习写生字。
6.自我评价。
四、生谈收获,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说说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小结下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甥、刃、擎、厢、拽。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家喜爱的深化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齐天大圣又展示了他哪些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重点交流:
(1)认识的生字:甥、刃、擎、厢、拽。
(2)理解词语: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赞叹:本课是疑问,感叹。
去来:去的意思。
厮:指服杂役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蔑称。
配合:配:婚配;合:匹配配偶。
擎:举。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记叙
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的情景。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齐天大圣面对二郎神的挑战,举起金箍棒,劈手相还。 第二部分(3-5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时各自不同的神奇变化。
第三部分(6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打到了花果山,惊慌了四大天王。
四、默读课文,深入学习。
1.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了几个回合?在文中标出。
2.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大战过程中的神奇)? 重点交流汇报:
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时齐天大圣变的?
课件出示:
(1)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2)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
鱼,鳃上无针。
(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哪感受到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过程中的神奇?
3.朗读全文,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机敏、坚毅、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回,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找来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2.阅读《猴王出世》《齐天大圣》等故事。
七、板书设计。
面对挑战 劈手相还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千变万化 神奇无比
且行且战 惊动天王
语文教案 篇8
课 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结构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自古至今,爱莲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莲的赞歌的,为数也不少。这里选录的三篇散文,选材和写作的角度不一样,主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选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写的;又可以从表达的中心的角度,看它们通过描写对象赞颂了什么
“辨异”,不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选材和描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更要揣摩作者托物言志的“志”的侧重点在哪里。
二、 自读课文
1、 读准以下生字词。
坚韧() 泥淖() 甙() 心旷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解释
委身:把自己的身体、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况下)
泥淖:烂泥;泥坑。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矜持:拘谨;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葩,花。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批评的地方。厚,过分。
一尘不染:一点灰尘也不沾染,这里有清洁纯洁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连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住耶溪南》)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三、 正课
1、 读《我爱莲有实》,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简介莲子,表达对莲子的衷心爱慕。
第二部分(3段),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说明莲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对人们的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精选]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