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作者简介:
提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明确: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三) 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 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①放录音,学生听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②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
③ 学习第一段
1、 抽读第一段,正音。
2 、全体朗读一遍。
3 、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4、提问:“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我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师: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5、 下面我们一边听朗诵一边跟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全班齐读 ④ 学习第二段
1 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 教师引导。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明确: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也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提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⑤学习第三段:
1 抽读第三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 教师引导。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对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明确:“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1、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2、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3、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⑦学习第四段
1、 抽读第一段,正音。
2、提问: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你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生: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生: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师:对。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生: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财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师:很好。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请看后面的问题:你们是否认为苏轼应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 ⑧学习最后一段:
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和人生态度?)
生: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生: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⑨ 课文总结:
本赋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五)阅读迁移: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作业: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总喜欢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才会精益求精。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层层深入地体悟张石匠内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对文本进行有机拓展,通过想象等方式丰富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蕴涵的道理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艺无止境的道理。学习张石匠知错就改和小伙子谦虚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认识“捺、啧、档”3个生字,正确书写“碑、输、楷”等11个生字,读懂带生字的词和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导入: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在太行山脚下就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有一天,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民间故事。(板书课题)
2.审题:看文题,可知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拜师学艺,是很平常的事,张石匠拜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从课题入手,在平常中寻不平常,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谁能把文章读得准确、流利!
1.给足时间学生自由读书,读中圈出生字新词,并自认自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激励赛读),师生共同围绕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进行评价(在读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纠正读中的问题)。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内容概括,可以是对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初读感受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便不断找准新的交流切入点。)
【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重视读中的点拨与评价,能增强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训练的实效性;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细读对话,初识人物
过渡: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也很善于思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看一看手艺高超的张石匠心甘情愿地拜小伙子为师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5自然段,把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画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批画。
2.展示对话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忽然来了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插嘴说:“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张石匠咧咧嘴说:“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小伙子瞅了张石匠一眼,不急不恼地说:“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张石匠沉下脸说:“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3.交流:在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张石匠骄傲)
5.引导学生抓住话语前面的提示语,想象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对话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分角色读。
(3)展示读的情况,指名读,鼓励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读。
【通过反复品读人物对话,能使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形象和性格跃然纸上,有利于学生对两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印象。】
三、观看比试,品赏结果
谈话:既然张石匠看不起小伙子,小伙子也毫不相让,那就只有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请同学们读6-9自然段,看看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
1.学生自读、思考,并边读边圈点批画。
2.交流:师随机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
3.指导学生读描写张石匠和小伙子刻碑洗字的句子,读出各自的特点。比一比,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重点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活干得干净漂亮……丝毫不走样。”特点是:照样子临刻,“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
(2)“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特点是:看了几遍就自己刻,气势非常,干净利落,分毫不差。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各有特点,但小伙子刻得更好。理由:A辈菔槟讯却笥诳书;B笔褂玫目谭难度大;C狈趾敛徊睢#
5.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描写两个人刻字时的四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读出味道。
【突出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想象,张石匠和小伙子所刻的字的特点便随读而出。这样不需教师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对比试的答案了然于心。】
第2课时
一、再次比试,感受输赢
谈话导入:经过一次比试,张石匠认输了吗?(没有)(教师板书:不服气)那么,第二次的比试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读第8、9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品味描写再次比试的部分。
2.学生交流,深入悟读。教师提问:在两人拿出作品之前,用同一个词“不慌不忙”写了两个人的神情,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两个人都胸有成竹,说明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从观众表现中的哪个词说明他们艺高?(“连声叫绝”“啧啧称赞”)。
从中,我们感觉到,张石匠和小伙子的手艺确实都是了不起的!
3.如果你是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赛的裁判,你觉得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描写两人所刻出的石链和石算盘的句子,再一次在品读中感受两个人技艺的高超。)
4.从当初的约定,到今天的`比赛,在3天的时间里,张石匠和小伙子各是怎么想的,怎样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他们3天的准备过程。(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5.指名读一读所写的内容。
【此处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课文空白处的补白,更深层次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读出因果,感受人品
谈话启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此时还有什么话说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
2.交流:(教师板书:自愧不如)
3.这就是张石匠拜师的故事,对于他的举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耿直、守信、知错就改、有胸怀)
4.你从小伙子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5.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生认读和书写生字。
3.课后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谦虚谨慎”“艺无止境”等方面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
8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语文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
2、出示图片
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5、创设: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
5、齐读
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思索: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织娘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目标:
1、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进行说话联系,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3、品读美文,激活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背诵、说话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指导背诵第4、5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诉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4、5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2、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任务内心活动描写(他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齐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指导背诵第5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引背,自由背。
二、朗读课文,品读美文。
1、欣赏读。
2、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3、: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
4、过渡: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但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其他人听后的感受呢?那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品读美文。
老师选了很多美文,你先浏览一下,然后勾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几句话,摘录到笔记本上,再读一读。
交流一下,哪几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三、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哪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
2、组内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三、作业设计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圈画自己用的好词句。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四、板书设计:
赞叹怀念思索
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表达抒发
爱......
五、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培养目标指导学生识字、词的方法。
2、学生学会自己积累词语、丰富词语。
3、引导学生多看书报、勤积累。
教学重、难点认识汉字和丰富学生的词语。
难点:指导办小小手抄报。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6)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语文百花园去寻宝。
二、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1、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
2、指名读。
3、读后你有什么发现?读好这些轻声词。你有什么好方法?
4、小组比赛读。
5、你还知道哪些词是读轻声的?
三、汉字真有趣。你们买过东西。
1、认识“元角分”。
2、学习“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3、比赛读。
4、小组内抽读。
四、选字组词语。
1、出示“沙、纱”指名读,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布、泥”学生选字填空。
3、学生练习下几组。
4、老师评讲。
5、你还知道哪些字的读音是相同的。
五、熟记成语。
1、老师讲《画龙点睛》的`故事。
2、出示课文中的成语,学生自由读。
3、你还认识什么成语。
一、读一读。
1、齐读题目。
2、教师范读,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注意把词语读准。
4、再读短文,边读边画出自己的发现。
5、小组交流。
6、学生汇报。
7、教师指导读。
七、我的采集本
1、指名读课文中的歇后语。
2、你还知道有哪些歇后语?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八、教师小结。
九、布置作业。
收集歇后语和成语。
第二课时
(学习第七题)
一、激发引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
2、出示题目《办小小手抄报》
二、新授。
1、出示各种报纸,让学生观察报纸上有什么内容。
2、报纸有趣吗?你们喜欢吗?
3、分几个人一小组,商量手抄报上写些什么,画些什么,内容怎样安排,小组分好工。
4、小组汇报。
三、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手抄报的内容。
第三课时
办小小手抄报
一、学生动手办手抄报。
二、展示优秀手抄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口技》教案11-06
语文树教案12-09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经典)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