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课文:
1、你觉得哪些品质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我觉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为人谦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2、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
因为老奶奶看到“我”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非常高兴,她认为“我”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她为“我”的这种诚实的品质而感到骄傲!
3、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因为在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儿子知道孝敬长辈,能主动帮妈妈提水。在老爷爷看来,一个人的品质远比他的本领重要的'多,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就是那个关心妈妈的儿子。
二、背诵:
1、背诵99页“我知道”。
我知道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这几幅名画,就是戴嵩画的。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他们画得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
2、背诵112页反义词形式的AABB式叠词。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 深深浅浅 高高低低 长长短短 粗粗细细 来来往往
里里外外 上上下下 老老少少 吞吞吐吐 日日夜夜
3、背诵115页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听写:
兄弟 商店 涂抹 拥挤 工钱 购买 光滑 继续 信封 傲气 拎着 决心 批改 价格 聪明
报纸 玻璃 胳膊 晃动 破坏 打碎 坚决 批评 封闭 骄傲 捡拾 滑雪 连续 水桶 报告
动荡 拱桥 收拾 破碎 决定 价钱 摇晃 停留 晃荡 停止 拱手 订购 发呆 商人 伙伴
便条 事情 害怕 轻松 微笑 沉甸甸 荡秋千
四、比较组词:
商(商量) 末(期末) 挤(拥挤) 拱(拱桥) 钱(金钱) 沟(山沟) 跺(跺脚)
摘(采摘) 抹(涂抹) 齐(整齐) 哄(哄骗) 线(毛线) 购(购买) 躲(躲藏)
评(批评) 报(报告) 玻(玻璃) 破(破烂) 碎(破碎) 滑(滑冰) 骄(骄傲)
平(平常) 服(衣服) 波(波浪) 坡(山坡) 醉(心醉) 骨(骨头) 轿(轿车)
拎(拎着) 桶(水桶) 胳(胳膊) 膊(胳膊) 戴(穿戴)墨(墨水)甸(沉甸甸)冷(冰冷) 涌(涌现) 洛(洛阳) 脖(脖子) 带(带领) 黑(黑色) 句(句子) 五、多音字:
dǒu (北斗星) jiāo (教书) tán (弹琴) xinɡ(投降)
斗 教 弹 降
du (斗争) jiào (教室) dàn (子弹) jiànɡ(降落)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修理)窗户(说明)原因 (拎着)水桶 (翻)跟头(送)报纸
七、反义词:
批评—(表扬) 担心—(放心) 轻松—(压抑) 富裕—(贫穷) 聪明—(愚笨)
沉甸甸—(轻飘飘)
八、量词:
一(个)牧童 一(个)星期 一(个)信封 一(个)儿子 一(个)下午
一(位)画家 一(位)商人 一(位)先生 一(位)老奶奶 一(块)石头
一(阵)轻松 一(袋)饼干 一(张)便条 一(辆)汽车 一(桶)水
九、四字词语(熟练背写):
点头称赞 沉思片刻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栩栩如生 风和日丽 从天而降 目不转睛
十、造句:
1、一会儿……一会儿: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一幅画。
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2、只有……才:只有刻苦学习 ,才能取得好成绩 。
只有讲卫生 ,才能不生病 。
只有勤动脑 ,才能有创造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按笔顺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词串,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词串,展开想象,感受词串的意境美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诗歌,引出课题
1. 小朋友,还记得《家》这首诗歌吗?我们一起背背吧!
2.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家”又大又美!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哪些地方?
3.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跟着《识字6》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一走,看一看,一起领略祖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词串,认识位置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语。
2. 指名朗读词串,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
3.在朗读中我们知道课文向大家介绍了“塞北”、“江南”、 “海岛”、“高原”,知道这些地方在祖国地图的哪个位置吗?(出示地图,相机贴词语)
4. 请大家再读读词串,一边读书一边看图,你能给每幅图找到相应的那行词串吗?找到了就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三、品读词串,理解感悟
1. 骏马 秋风 塞北
⑴塞北草原的秋天会怎样?(播放秋风声、马嘶声)咦,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秋风吹过茫茫的大草原,塞北大草原一片浑黄,一群群骏马迎着秋风飞奔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你能把塞北的风光读出来吗?
⑶学生练读。
2. 杏花 春雨 江南
⑴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⑵春雨使江南的大地慢慢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学过的识字,背背看!
⑶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细细的春雨飘洒着,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喜欢江南吗?江南风景美如画,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秀美的江南吧!
3. 椰树 骄阳 海岛
⑴春天的脚步匆匆而去,我们一起去骄阳似火的海岛看看吧!共同感受海岛独特的夏季风情!
⑵什么是骄阳?在炎热的海岛上有一种树却长得异常地繁茂,它就是“椰树”(出示椰树图片),椰树长得啥样?
⑶迷人的海岛吸引了许多游人,站在海岛上,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听着哗哗的浪花声,品尝着鲜美的椰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谁来读一读,用你动听的声音把我们带到那美丽的椰树王国!
4. 牦牛 冰雪 高原
⑴最后让我们一起到冰天雪地的高原去见识见识吧!认识它们吗?(出示牦牛图片)它们怎么能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活呢?你们了解牦牛吗?
⑵你能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吗?试试看!
5. 品读韵文
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风光,读读看,喜欢哪儿就把那组词语多读几遍。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能把这个地方的美表现出来?
四、指导描红
1. 认读本课的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认真描红: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词串,搜集有关“塞北、江南、海岛、高原”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词串,运用词语
指名读词串。自由读一读,想一想,韵文的'字里行间有什么规律?
⑴学生自主交流。
⑵老师小结:我们在朗读全文的时候可以把词串当成一首诗,一边读词,一边想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不仅处处美,而且处处是宝呢!横着读,词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瞧!词串还押韵呢,江南的南、高原的原,韵脚是“án”。
小组赛读词串。
4.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欣赏了各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些外国的小朋友来我们中国做客,作为中国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哪儿介绍给他们?为什么?
⑴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用上课文里的词语选一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介绍,可以运用自己搜集的相关材料。能用上一些诗句就更棒了!(相机推荐:《敕勒川》、《忆江南》等古诗)
⑵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你能行!
5.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走遍了祖国各地,欣赏了各地的美景:
我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骏马 秋风 塞北;
我们沐浴着蒙蒙春雨,漫步在美丽的江南——杏花 春雨 江南;
我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椰树 骄阳 海岛;
我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牦牛 冰雪 高原。
我们喜欢江南,也喜欢海岛;喜欢塞北,也喜欢高原。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美,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风情各异啊!来,看着地图,背背词串,把祖国装在我们的心中!
二、指导写字
1.小朋友把词串读得真美!相信你的字一定写得更美!
2.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大家可以这样试试看:
先整体感知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再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看清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在心中记住这个字的模样。
小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关键笔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塞”:拿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先写宝盖头,再写两横两竖,接着写长横,撇和捺一定要展开一点。
“骄”:小朋友想一想,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动起手,用心描一个,写一个。
“岛”: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教了。你先教什么呢?这个字是山字旁。岛字里面藏个山,山字是扁山,里面没藏好,露在外一半。
4.请拿出习字册临写吧!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
2.写话:运用文中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要求
◆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桂花雨)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
◆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a.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b.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自己的感受。
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c.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朗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翠鸟教案12-21
语文《检阅》教案08-03
语文古诗教案01-16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