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5-11-03 12:42:1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做除法想乘法”和“推算”的方法。

  2、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3、 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 利用“因为”“所以”“”,训练学生严谨、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推算”的方法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王分桃

  师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桃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18只桃子,要它们平均分3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18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如果你能计算出你每天能吃几只桃,明天就给你180只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50只。”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 名其妙。“

  师:“小朋友,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 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

  生:“肥肥算错了。”

  师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猴王这二次分桃都是怎么分的,平均每天吃 几只?说说你的算式。”

  生①:“18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3”

  生②:“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0÷3”

  师:“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表内除法得出18÷3=6,那么,180÷3等于多少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出示课题--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师:“想一想,说出你的算式。”

  生:“180÷3”

  师:“18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18÷3=6,所以180 ÷3=60。”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180,因为60×3=180,所以1 80÷3=60”

  师:“小巧的做法和生①一样:因为18÷3=6,所以180÷3=60,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 做推算。”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180就是18个十,18个十除以3就等于6个十,即60,所以180÷3=60

  师:“小丁丁的做法和生②一样:因为60×3=1 80,所以180÷3=60。我们把除法叫做乘法的逆运算,我们在做除法的时候,可以想乘法。

  探究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师:“600÷3”你们会计算吗?如何计算,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6÷3=2,所 以600÷3=20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600就是6个百,6个百除以3就等于2个百,即200,所以600÷3=200

  师:还可以怎样算?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6 00,因为200 ×3=600,所以600÷3=200”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

  120÷2= 240÷3= 480÷6= 490÷7= 140÷2= 160÷4=

  540÷9= 400÷8= 200÷2= 350÷5= 320÷8= 500÷5=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小结归纳: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时,可以先把被除数末尾的0去掉,然后去除以除数,求得商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 计算时,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可以全部去掉;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要少去掉一个,原被除数末尾去掉了几个0,商的末尾就添几个0.

  2、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每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1 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1 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七第1 2题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1)10 13 20  23 40 42

  (2)93 31 86  43 44 11

  9.估计商略

  266÷2=133    889÷4=222……1

  683÷2=341……1   935÷3=311……2

  10. 48÷4=12(人)48÷2=24(张)

  11. 96人96÷3=32(人)

  12. 48—15=33(个)33÷3=11(个)

  思考题

  96÷(1+2)=32(元)

  教学反思: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来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这应该是我们每天需要反问自己的。

  无论是设计教学,还是细小的一句教学语言,我们都要认真思考,认真整理,让学生听到的是最有用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与一位数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0×5 30×50

  50×4 6×700

  70×3 10×40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大卖场去逛一逛。

  二、新授引入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老师在昨天也就去过

  家乐福超市(出示:14、15页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买你喜欢的物品呢?

  出示:巧克力的图

  “一袋里面有4包,23袋里面有多少包?”

  问:这题你能解决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23×4=

  师:23×4等于多少呢?你能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吗?

  生:4+4+4+4+4+……4=92 或 23+23+23+23=92

  23个

  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就可以用乘法。

  出示:薯片图

  师: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生:“12罐一箱,每箱42元。小胖要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解答

  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 42×3

  ② 12×3

  讨论纠错

  (指出错误,着重“多少钱”每箱42元。指出12元罐一箱这一条件对问题来说没有用处。)

  师:强调一定要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条件来解答。

  问: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3箱一共有多少罐?

  (尝试解答,说理)

  师:大卖场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它的信息,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信息再来提一些数

  学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今天我们到大卖场中找到了许多的乘法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平

  时我们要善于动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课后检测: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① 38×3=

  ② 103×6=

  ③ 328×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用连乘、连除解决数学小问题

  2、熟练掌握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3、培养数学化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将生活和经验世界的实际情节用数学模型表示,本课中“不同的组合”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载体。

  教学重难点:连乘连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5×19 (0号本)

  2用递等式计算

  (1)3×3×6

  (2)42÷7÷3

  2、直接说出得数:

  24÷4÷2= 2×2×7= 15+6= 64÷8÷8= 25-17=

  50÷10÷1= 6×6+4= 51-13= 8+7×7= 0×2×3=

  二、探究“数方块”的多种方法

  (一)学习P7主题图:“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1、观察:注意观察有几排?有几列?有几层?

  引导学生说说准备怎样数一共有几块,然后配合多媒体演示,并配合简明清晰有序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1)有2层,每层3×4或4×3 3×4×2 4×3×2

  (2)有4排,每排2×3或3×2 2×3×4 3×2×4

  (3)有3列,每列2×4或4×2 2×4×3 4×2×3

  2、小组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你是怎么想的?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2) 学生汇报,教师实物演示

  ① 1层是3×4或4×3,有2层。 (书本小胖的算法)

  ② 1排是2×3或3×2,有4排。 (书本小亚的算法)

  ③ 1列是4×2或2×4,有3列。 (书本小丁丁的算法)

  3、算一算:P7/3 把书本上的三种做法补充完成。

  4、比较与发现:比一比三个式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2×3×4

  =6×4

  =24(块)

  4×2×3

  =8×3

  =24(块)

  3×2×4

  =6×4

  =24(块)

  生1:三个因数都相同、都是连乘、积都是24

  师:通过练习我们发现,在连乘的计算中,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二)学习连乘中的交换:(拓展与提高)

  (1)想一想,你能利用连乘算一算:5×7×2?

  板书: 5×7×2 5×2×7

  (2)计算:

  ① 6×2×3 ② 3×4×3 ③ 7×3×3 ④ 8×2×3

  =2×3×6 =3×3×4 =3×3×7 =2×3×8

  =6×6 =9×4 =9×7 =6×8

  =36 =36 =63 =48

  三、生活应用

  1、学校教学楼有5层,每层6个班级,每个班级装2个电扇,一共有几个电扇?

  2、学校共买来25个录音机,平均分给五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有5个班级,问,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几个?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五、检测练习:

  (1)0号本:用递等式计算

  ① 5×7×2

  ② 81÷9÷3

  ③ 9×2×5

  ④ 50÷10÷5

  ⑤ 2×4×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1.学会比较大小。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

  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又一个知识点,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分数结合起来,以便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只出现通过操作或直接观察图形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不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其意图就在于通过直观比较,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能接受的,对加深分数的认识是有效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

  第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2、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1. 300 63 90 3000 72 80

  2. 84 450 86 72 240 60 4000 42 32 72 70 6300

  3. 813 603 630 3736 3248 3680

  4. 504 294 870 2240

  5. 450×3=1350(克)

  6. 安排二年级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层次清晰,一开始我都先请同学来说该怎么算,说出每种的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并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学生的基础都较为扎实,不仅表达的完整,而且算的速度也相当快。除了会算以外,我还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 两位数相乘 的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会用语言描述算法多样性。

  2. 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 复习引新

  1. 出示:19×6= 3×12=

  师: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题来算一算。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小结:计算十几乘几时,只要把十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可以很方便算出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出示课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二. 探索算法

  1. 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

  师:观察一下主题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问:谁会列出算式?

  3×42=?

  师: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1)3×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

  2. 师:真聪明!你 们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请你们来看看小巧的算法,看得懂吗?

  出示;小巧的算法

  3×42=( )

  3×40=( )

  3×2=( )

  ( )+( )=( )

  师:谁能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

  把她的算法与你们刚才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更加好呢?

  3. 练习

  1) 模仿练习(16页的第1、第2排)

  53×3= 71×6= 4×24= 3×28=

  50×3=

  3 ×3=

  □+□=

  师:说说你的算法。

  问:在计 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都可以怎么想呢?

  小 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2) 强化练 习(16页的第3、第4排)

  师: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两题独立的做一做。

  11×7= 23×3= 9×58= 6×86=

  三. 竖式的引入

  1. 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 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

  小丁丁:

  3

  × 4 2

  6… 2×3

  1 2 0 … 40×3

  1 2 6

  小巧:

  4 2

  × 3

  6… 3×2

  1 2 0 … 3×40

  1 2 6

  竖式中的6表示什么?120是怎么得到的?

  师: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a. 按数位对齐进行书写;

  b. 一位数乘数分别与两位数乘数分拆得到的几十和几相乘;

  c. 将两个部分的积合在一起得到 答案。

  师:这与我们刚才的口 算方法是一样的。120就是40与3的积,6是2与3相乘的积,最后把两部分的积120和6相加得到126边介绍竖式一般写法,边板书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4 2

  × 3

  1 2 6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总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教案08-2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1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1-03

(集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经典)09-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经典)09-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集合]09-16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数学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