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5-10-26 11:18:1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

  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

  4、比较。

  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

  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板书课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六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1/3×9/14 2/3 × 9/10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

  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

  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学生列式。

  分步:

  135×8/9 =120(朵)

  120×3/4 =90(朵)

  综合:135×8/9 ×3/4

  2、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

  4、练习。

  做“练一练”。

  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6、8、9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3课时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

  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 1/4÷4 5/12÷10 3/10÷6

  9÷3/10 4÷4/5 2÷3/14 1÷3/2

  2、揭示课题:分数除以分数

  3、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这个算式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5、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在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看看3/5里有几1/5个,有几个3/10,再计算。

  3/5÷1/5=3/5×()3/5÷3/10=3/5×()

  你发现了什么?

  6、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9、13、14题。

  五、阅读与交流

  阅读“你知道吗?”,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数学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 4

  ↓ ↓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15÷5)∶(10÷5)=3∶2

  180∶120=(180÷60)∶(120÷60)=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

  (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B.用求比值的方法=3∶4=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0.75×100)∶(2×100)=75∶200=(75÷25)∶(200÷25)=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

  (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

  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  )

  (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  )

  2.填空。

  16∶200=(  )∶(  )=(  )∶(  )=

  (  )∶(  )=(  )∶(  )=(  )∶(  )。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

  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的第4~7题,练习二十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1.教师出示第97~98页的第3题:学校买了一批新书,其中故事书有30本,科技书有18本,共占这批新书的.这批新书有多少本?

  指定一名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解答完后指名学生口述分析解答过程.

  2.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解答第97页的第4题.

  (1)出示第4题第(1)、(2)题.

  指名学生口述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1125-1125×解法一:x-x=450

  解法二:450÷(1-)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板书出来(见上图).

  (2)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从线段图、解法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第(1)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剩下的公路长是已知的,而单位“1”是未知的,求单位“1”,要按照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或用除法计算.

  2.让学生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3.解答第82页的第5题.

  (1)出示第(1)、(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进行解答.

  订正时,教师出示线段图,指名说解题思路.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出算式.

  (1)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2)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多.小汽车有多少辆?少.小汽车有多少辆?

  18+18×解法一:x-x=18

  解法二:18÷(1-)

  (2)比较第(1)、(2)题.

  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把谁看作单位“1”.使学生明确:第(1)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要求比已知数多的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未知的,要按照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解答.

  (3)解答、比较第(3)、(4)题.

  仿照第(1)、(2)题的复习方法进行.

  (3)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4)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小汽车比大客车多.

  少.大客车有多少辆?大客车有多少辆?

  三、复习工程问题

  1.教师出示第82页的第6题.让学生解答.

  2.分析、比较第(1)、(2)题.

  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题的路程、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2)第(2)题的路程、两船的速度各用什么表示?

  (3)这两题的数量关系是否相同?

  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两道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路程除以速度和.只是第(2)题的路程和速度不是用具体数量来计算,而是用单位“1”和“”、“”来表示的.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6、7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分数乘法的意义

  2、分数乘法的计算

  3、利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小数;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1、进一步厘清分数乘法的意义。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例如,如果脱离情境,在抽象的层面上讨论“5×3”,它既可以表示5个3相加,用“倍”的语言来描述就是“3的5倍”;也可以表示3个5相加,同样可以说成“5的3倍”。类似地,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讨论“3×”,它既可以表示3个相加,即“的3倍”;也可以表示“3的”。从表面上看,“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种全新的表述,但实际上,它只是省略了“3的倍”中的“倍”字,把“一个数的几倍”扩展到“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从另一个角度看,“3的”和“个3”表示的意思完全相同,例如,一根绳子长3 m,“它的长多少米”和“根绳子长多少米”说的是一个意思。因此,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其意义都可以归结为“几个几”,只不过,这里的两个“几”都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根据这样的思路,教材编排了三道例题来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例1,让学生计算3个m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转化成连加进行计算。例2,是例3的铺垫,让学生根据整数乘法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列出“1桶水12L,桶是多少升”的算式是12×,然后结合直观图和分数的意义,发现12×在这儿表示的就是12L的,进而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把“桶水”变成“1桶水的”,实现了从“量”到“率”的有效转换。有了例2的基础,例3中求“公顷的”,算式列成×就“有据可依”了。

  这样编排,有几个好处。一是在单元之始就把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不同表述方式都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二是编排逻辑更加清晰,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如何列式”,再解决“如何计算”。三是突破了过去教材中到“问题解决”部分才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限制,大大拓宽了本单元其他内容的素材选择范围。例如,既可以出现“蜂鸟的飞行速度是千米/分,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题材(分数是一种具体量,带单位),也可以出现“一头鲸长28 m,一个人身高是鲸体长的。这个人身高是多少米”的练习题(分数是一种“率”,不带单位)。

  2、增加分、小数相乘的内容。

  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分、小数相乘的情况,例如,解决“按1:5的比配制一杯1.2 L的稀释液,需要多少升浓缩液”的问题时,需要计算形如1.2×的算式。如果学生不会直接约分,计算的繁琐程度和出错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教材新编了例5,让学生分别计算2.1×和2.4×,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能直接约分的尽量直接约分。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2.4×=24×0.1×=×0.1×=0.6×的推导过程理解“为什么能直接约分”的原理。

  3、调整了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

  如前所述,学生已经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中解决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数量关系的掌握对于解决更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至关重要。

  此次修订增加了“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延续,已知量和所求的量之间的关系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一个“中间量”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需要学生把复杂的问题化归为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并抓住这一基本数量关系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单位“1”是谁?所求的量是谁?二者之间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单位“1”与几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减轻了例题的份量,在例题中只出现不同量的情况(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对于同一量的情况(嗓音降低),则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巩固掌握。

  4、把“倒数”的'内容移至“分数除法”单元。

  倒数是联结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纽带。在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用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因此,把“倒数”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更能体现出学习倒数的必要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直接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引入分数乘法,使学生理解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和几个相同整数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并通过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分数加法来探究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从吃蛋糕的实际问题引入,借助圆形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究计算方法。这一直观图延续了三年级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时所用的直观图,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探索。此例中的分数带单位,是一个“量”,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量之和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先呈现加法计算,然后直接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两个乘法算式,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整数乘法的意义同样适用。

  计算时,先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使学生明白分母不变、分子相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指出有时可以先约分再相乘的简便算法。

  2、例2。

  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推,列出分数乘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的列式依据。

  教材呈现了三幅图,都是已知1桶水的体积,分别要求3桶水、桶水、桶水的体积。在这里,列式所依据的数量关系都是“每桶水的体积×桶数=水的体积”,只是桶数可以由整数扩展到分数。接下来,结合情境,说明求桶水、桶水的体积就是求12L的和12L的分别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例3。

  本例是在学生会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之后,学习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利用两个小题,由简单到复杂,结合直观操作,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要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其根本在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这里,有些分数是带单位的“量”,有些分数是不带单位的“率”,事实上,“量”与“率”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公顷,实际上就是1公顷的;公顷的,就是1公顷的,即公顷。

  4、例4。

  本例是学习分数乘法的简便方法。学生在前面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学重点转入寻求便捷的算法。

  在设计情境时,教材特意把两个小题设计成需要运用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不同形式进行列式的情形,旨在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其中,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2)小题既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式,也可以根据“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列式。

  在数据处理上,本例中既包含分数与分数相乘,又包含分数与整数相乘。学生可以通过此例,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一般性算法。

  5、例5。

  本例是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问题。分、小数混合运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的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因此,根据分、小数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策略,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为此,教材在修订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分数和小数相乘,可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如果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也可把小数化成分数相乘。不管哪种方法,都是学生已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而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存在某种倍数关系时,可以直接“约分”。这种约分虽然与以前学过的约分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6、例6。

  从“做一个长方形画框需要多长的木条”的实际问题引入,利用长方形画框的周长计算引出分数混合运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的两种方法,还有可能用四条边相加的)计算,很自然地呈现各种形式的算式,有两级运算的,有带小括号的。教材直接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让学生自主解决。

  教材特意用两道有关联的算式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接下来正式教学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计算,归纳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的结论。

  7、例7。

  教材结合具体计算,说明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分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

  8、例8。

  本例是让学生在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里,由于研究的是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描述其中某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时,单位“1”是在动态变化的。

  教材按“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到了高年级,随着问题复杂度提高,对于信息的搜集、题意的理解以及整个问题解答过程以及结果合理性的回顾与讨论,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分析与解答”环节,一方面,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画图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既可以先求出萝卜地的面积,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也可以先求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不同解题思路的呈现,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回顾与反思”让学生自己完成。检验的角度很多,比如,看看直观图画得是否符合题意,看看列式是否符合图意,看看计算是否正确。检验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看到萝卜地的面积是红萝卜地的4倍,而大棚面积是萝卜地的2倍。用红萝卜地的60m2乘4,得到萝卜地是240 m2,再乘2,是480m2,与题中的信息相符。也可以看看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否占整块萝卜地的。

  9、例9。

  本例是让学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虽然还是研究两个量间的关系,但由于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需要先求出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的具体数量或者先求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教材通过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意思,对于学生理解题意、选择解决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材体现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可以先计算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这就需要先解决“75次的是多少次”的问题。还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这就需要先解决“比一个数多的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回顾与反思”部分,使学生通过回顾解题的过程,充分认识到画线段图这一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列举了一种检验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检验。

  四、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2、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练习与应用”第7-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5/12×9/10 34×10/51

  10/21×12/25×7/8 3/20×14×5/7

  2、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9题。

  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讲评。

  二、探索与实践

  1、第14题。

  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得后一个数。

  2、第15题。

  学生按照要求涂色。

  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

  3、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评价与反思

  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0-1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割补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旧知,应用类比迁移和小组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体会以直代曲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价值,促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新知探究】

  【一、自主预习】

  1、已知r=2厘米,怎样求C?

  2、判断: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 )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3)50的平方=50×2 ( )

  (4)50的平方=50×50 ( )

  (5)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3、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

  4、自学教材第67-69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把127页上的圆剪下来,按书上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说说你有些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

  圆的面积怎么求?

  1、观察老师的演示,(把圆剪、分、拼)思考:

  ①拼组的是( )形。

  ②拼组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组后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因为:拼组后的图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2、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①学习例1,说说解题方法,完成做一做例1。

  ②学习例2,说说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

  【三、拓展归纳】

  1、一个圆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

  2、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 )。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一个圆形桌面的直径是 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已知圆的周长c,求d=( ),求r=( )。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 )倍,周长就扩大( )倍,面积就扩大( )倍。

  4.环形面积S=( )。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 )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 )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 ),圆的面积增加( )。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

  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 )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 )平方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新知探究】

  (一)、定义:

  1、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

  2、师: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引导学生操作:

  师:(拿出一个圆片)我们怎么剪?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直径、半径)

  生:(圆的大小由直径或半径决定。)沿直径或半径剪。

  师剪第一刀,再问:第二刀怎么剪?

  师:我们要把圆通过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我们把圆平均分成多份。

  将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4分、8分、16份,分别罗列排好。请学生观察四组图。

  师: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

  A: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

  B: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每一小份越来越接近三角形。

  (三)拼摆推导面积公式。

  1、拼摆

  师: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不变。

  课件出示:把圆等分成不同等份时的图形的趋势。

  2、推导面积公式

  小组讨论:长方形各部份相当于圆的什么?

  请你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汇报:(2~3名学生说,老师说,全班说推导过程)

  (4)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S=πr2)。并说说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半径)给直径怎办?(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知识梳理】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2、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面积,探索并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情景图:

  ①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②提问:“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占地面积”指什么?谁能上来指一指?

  2、认识圆的`面积: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如一根圆柱形钢材的横截面面积、圆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等都是指的圆的面积。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指一指哪是这个圆的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圆的面积?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旧知回顾:

  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配合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转化过程。)

  指出: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新知识的一种很好而且很有用的思想和方法。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将没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2、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3、操作探究:

  (1)探究转化的方法。

  ①提出实验要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请同学读读实验要求。

  a.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并剪开。

  b.想办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②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③分组汇报,展示成果(分层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第一层次:展示不同的转化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转化方法。

  第二层次:展示不同的等份数拼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感受极限的思想。

  观察不同等份数拼成的不同图形,发现规律(课件配合演示,从将圆4等份、8等份……直到128等份,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到几乎拼成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随着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2)推导圆面积公式。

  ①比较转化后的图形与圆,你发现了什么?

  既然图形面积没变,那能否根据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呢?

  ②提出要求,合作探究。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c2 ×r

  =Лr×r

  =Лr

  4、小结: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是 S =Лr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例1:读一读题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1)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 你认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圆面积-小圆面积或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4) 汇报解答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

  (5) 出示算法二:这种解答方法行不行?与前一种比较,哪一种简单?

  4、比较上面两道题,要求圆面积,可以通过哪些什么条件去求?通常都回到哪个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5、完成68页“做一做”;练习十五的1-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自学书本P19。

  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4、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比例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一节整理复习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学习对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以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在组织整理复习时,要紧紧围绕着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易混淆的概念,要加强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2.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复习意识,体会整理复习的好处,逐步掌握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比例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法: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复习。

  学法:学生回忆整理,练习巩固知识。

  设计说明:

  根据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有两个要达成的目标,一是老师带着学生边复习便边整理知识,在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二是通过收集错题,典型题,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复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从学法层面来说,向学生展示一种好的复习方法——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旨在让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掌握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比例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

  2.学习的内容那么多,你是如何整理和复习的?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揭示课题: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看书归纳整理

  1、看书整理比例的意义

  (1)师指导学生看书(第40至42页),边复习边整理。

  老师带着学生看书整理和复习比例的意义。

  (2)复习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

  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看书整理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让学生看书第45至49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

  3、整理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看书第53至62页,尝试整理本节知识,老师个别辅导。

  4、汇报分享交流整理的成果。

  注意事项:

  1、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把图形的边长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9

六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7-2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实用)08-2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2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02

北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例文01-11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