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出示教科书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 80 80 80 ……
工作时间(分)15 30 60 120 ……
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我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提升
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规律运用(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3、学以致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我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4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P51》
教学目标:1、经过探索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写出有规律的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 具:多媒体设备,速塑纸
教学过程:如下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时间设计
一、复习旧知、提出思考
回顾总结一位、两位、三位数与一位、两位数的乘法都是:因数×因数=积。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改变了,那么它的积会改变吗?又是怎么变?
跟随老师思路回忆 、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min
二、探究得新知
一、PPT展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几个算式的规律
1、(1)6×2=
(2)6×20=
(3)6×200=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先口算,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到发现规律(下题同上)
2、(1)20×4=
(2)10×4=
(3) 5×4=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除以4)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二、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发现进行验证
先用今天的规律填空,再列竖式验算。
(1)26×24= (2)17×6=
26×12= 17×12=
26×6= 17×24=
跟随老师的思路,口算简单的算式,并认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跟着老师的要求对规律进行验证。
通过自主口算和发现,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这次教学的关键环节。另外,让学生验证规律,可以让学生清楚运用规律所得的结果和列竖式笔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并让学生感受到,使用规律解决更简单方便
15min
三、巩固训练、加强理解
PPT演示例题做题要求
25 × 4 = 100
不变 ×2 ×2
25 × 8 = 200
针对练习:
1、(基础练习)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基础练习)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就乘5.
(2)两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就( ).(3)18×25=450,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第二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
3、(巩固练习)先找规律再填空
125×4= 48×15=
125×8= 24×15=
125×12= 12×15=
125×16= 6×15=
125×28= 18×15=
4、综合练习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知识拓展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学生要认真听课,用心思考问题,在未给出解题步骤前自行探讨解题过程,再根据与教师的解题步骤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通过做题,得出做题步骤规律,总结解题经验,巩固新知识,从而达到随学随记得效果
20min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关课后习题
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找规律12-09
大班数学规律排序教案07-09
大班数学规律排序教案09-14
小班数学教案:找规律11-03
小班数学教案找规律02-02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10-16
【优选】大班数学规律排序教案03-09
大班数学教案:找规律11-07
规律排序小班数学活动教案12-23
学前班数学找规律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