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6 09:31: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然后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和应用。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以后分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如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没有更深入地想怎么用数字表示。初学分数,由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会感到困难,本节课将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通过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含义。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2、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小华出去玩,(课件出示)她们带了一些东西,怎么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呢?四个苹果(生:每人两个);两瓶水(每人一瓶)。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公平,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可是饼只有一张,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能)师:怎样分?(生:从中间切成两半。课件演示)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张饼的一半。

  这一半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4来表示吗?(不能)那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环节二:认识一张饼的

  师:那到底应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先仔细观察这一半。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两份中的几份呀?(一份)

  平均分(板演:分数线)两份中的一份,(完整的)这个数就是分数二分之一。读作:二分之一

  师:会读了吗?(先齐读,再指名读)

  师:这一份是整张饼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也是二分之一)我们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教师板书)这个它指的是谁呀?(这张饼)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张饼的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环节三:动手操作体验不同图形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张饼的二分之一,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用你手中的图形①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课件出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折的?谁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

  课件出示小练习,加强对的认识,明确只有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才能是(课件练习"你来当当小裁判","考考你")

  环节四:认识其他分数

  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

  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那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认识(课件展示)

  师:看来完全难不倒咱们聪明的同学们,那么我这块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一,那你能用彩笔在书上涂出它的吗?动手涂一涂(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像这样把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现在大家都认识分数了吗?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出示课件)

  环节五:练习巩固认识几分之一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圆的,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纸,它的四分之一又怎么来表示呢?请同学们再来折一折(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展示折法

  2.课件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并说说理由(小组完成,指名说)

  3.练一练,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想一想可以填什么分数?(指名回答)

  4.读一读,读出下列分数,请生读分数(出示课件)

  5.写一写(出示课件)写出下列分数,请生上台写分数

  6.看一看(出示课件)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7.(出示课件)比一比,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会理解会说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PPT、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听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去郊游,他们带了一些食物,看--(出示课件)

  师:他们该怎么分呢?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2个。(板书:2)

  师:2瓶水呢?

  生:要把两瓶水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1瓶。(板书:1)

  师:蛋糕呢?

  生: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得半个。

  师:半个,那要怎么分呢,这样行不行?(不平均分)恩,这样八戒可就不同意了。

  生:不行,要平均分。

  师:没错,要平均分。

  二、新授

  (结合课件导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及分数表示的意义)

  1.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蛋糕的一半。表示一半的数要怎么写呢?(板书:?)

  我们以前学过吗?那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一份)对,在数学中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一半。那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2.折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分一分。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用斜线涂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并和同桌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谁来展示一下?说一说表示的意义。(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空白部分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因为它也是长方形的一半)

  小结: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有3种折法。(出示师折的长方形)

  老师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出示),我们用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在横线下板书2),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在横线上板书1)

  谁观察到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

  生:先写横线,再写2,最后写1。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掌声送给她。想不想跟我一起写个1/2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边板书)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表示分成的份数;一半是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这个分数你会读吗?生指名读

  师:读的时候你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啊?生:从下往上。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齐读2遍)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谁来帮老师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真棒!

  师:你们知道吗?分数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教学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你们知道分母和分子是什么关系吗?(母子)为什么?

  同桌讨论:分母2是什么意思,分子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母子关系?(分母2是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是表示其中的1份。这1份是从里面拿出来的,就好像是它的孩子一样,所以是母子关系。)

  3.判断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分数1/2,接下来你能判断一下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生反馈 及时表扬

  (判断后导出:四分之一除了这种折法,还有其他折法吗?拿出正方形试试看。)

  4.学习四分之一

  师:请拿出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四分之一用斜线的方式涂上颜色。

  (展示4种折法-说意义)

  讨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1/4?

  生:因为它们都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师:谁再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小结: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纸的1/4。

  师:像 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无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题)。

  师:你能说出其他分数吗?

  5.小结:这节课相关内容在课本第90页,请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填一填,涂一涂。(反馈)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说分数

  师:刚刚我们接触了这个新朋友,下面我就得考考你们了,你能找出这些图所表示的分数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下面,我们再一次创造一些分数,好吗?(师提供各种图形纸张,学生自由折出各种分数,并和同桌说说分数的意义。)

  四、总结

  师:下课前,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多,老师很开心。其实呀,分数的家族可大了,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简述】

  "认识周长"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指出物体的周长,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以观察、测量计算中,获得对周长的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让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周长的含义,懂得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物

  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树叶、皮尺、绳子、各种图形。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图形,你们认识吗?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

  师:老师最喜欢这张卡片了,想给它加一个边框,但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材料,既够用又不浪费?请同学们帮助老师。

  生:要想知道边框的长度,只要知道卡片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我们把卡片一周的长度取名叫周长,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1、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老师又遇到了新问题,给卡片加框有下面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合理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给卡片加边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是合理的,并说明理由)

  生:方法C是合理的。

  师:对,因为方法三是绕卡片一周来做的,也就是说是卡片的周长。

  2、总结周长。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师小结:我们把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三、探究周长的策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请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周长?

  (课本、课桌桌面、黑板等)

  师:请你摸一摸课本封面、课桌面的周长。

  (找一个学生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他指的.对吗?

  师边指边说:对,像这样从一个点起绕课本面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同学们只能是这点能用起点吗?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呢?请个同学指一指。

  对,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课本面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课本面的周长。

  师:你能描画一下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三角形、平等四边行、五角星。

  学生将准备好的图形进行描画。

  四、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1、如果想知道三角形、平等四边行、五角星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呢?请小组交流讨论。

  生: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课件出示测量和计算过程)

  2、出示树叶,这个树叶有周长吗?怎样可以知道它的周长?

  生:先用绳子绕叶面一周,再用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树叶的周长。

  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要我们多用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延展延伸,运用周长。

  老师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问题1(考查知识点: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问题2(考查知识点:认识周长;能力要求:能正确认识图形的周长)

  问题3(考查知识点: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总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量一量爸爸、妈妈腰的周长。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探究法、活动法、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图形卡片、绳子、三角尺、直尺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线绳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等常见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感知"周长"的意义

  (1)学生各自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着图形的周围摸一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感知树叶的周长。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物体的周长

  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什么叫周长?

  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注意区分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通过找ppt课件上图形的不同之处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引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找并描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

  找学生上台指出ppt课件上图形的周长。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ppt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3、描一描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图片,请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周长

  我们刚才学习并感知了很多关于周长的知识,实际上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计算周长呢?

  1、规则图形的周长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过用直尺、三角尺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可在台上进行示范)

  2、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曲为直)

  如:圆形,树叶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后找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利用线绳,从一个起点开始,固定好并拉紧线绳,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然后量出线绳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总结出测量方法后,请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树叶或圆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么?(ppt课件呈现图形及图形各边的长度)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八练习题。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周长?

  五、课后作业:长江作业本相对应的练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7-68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材分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经历了不进位与进位的笔算过程。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是0也要乘,注意0的占位。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的乘法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师引入本课主题,学习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生口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有"0"的乘法。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算理。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算训练:

  0+6= 8+0= 9-0= 0x5=

  7x0= 10x6= 5x30= 50x8=

  200x7= 1x2x3x0= 1x2x3+0=

  师生交流有0的运算的特点。

  二、授新互动

  1、师出示课件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生读题题,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尝试列式,生口述,师板书,604×8=

  6 0 4

  × 3 8

  4 8 3 2

  想:十位上写几?

  (十位上0乘8得0,加上个位进的3,在十位上写3)

  3、生完成例5中练习,完整地解决问题。

  师强调解题过程。

  4、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5、师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师生交流,完成课件改错题 。

  三、当堂训练:

  1、 生独立完成P66"做一做"

  师: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2、指3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201×3 607×4 840×5

  3、比一比,哪个算式得数大。

  1+2+3+4 1×2×3×4

  1+2+3+4+5+6+7+8+9 1×2 ×3×4×5 ×6×7×8×9

  师:要想让加法的得数比乘法大,( )里应填几?( 括号里必须填同一个数。)

  1+2+3+4+5+6+7+8+9+( ) 1×2 ×3×4×5 ×6×7×8×9 ×( )

  4 、师出示课件,同步训练。

  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收获?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1、师:前几天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师:看来呢,同学们对之前学的分数的知识掌握得很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问题

  师: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吗,老师也喜欢,老师买了个西瓜,把他平均切成了八块,我吃了2块,语文老师吃了1块,用分数该怎么表示呢?(2/8,1/8)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两位老师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语文老师比数学老师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算式板书:1/8+2/8= 2/8—1/8= 1—1/8—2/8=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的分数加、减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简单计算)

  三、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1、师:1/8+2/8你会计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试一试。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我们一起动手来检验一下吧

  (圆片正方形纸线段图)

  同桌合作,验证一下这个结果。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把它当作老师买的西瓜,你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表示我和语文老师各自吃的部分,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动手之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数学老师吃了其中的2份,语文老师吃了其中的1份,加起来一共是3份,所以是3/8。

  2/8表示2个1/8,1/8表示1个1/8,2个1/8加1个1/8等于3个1/8,就是3/8。(结合多媒体)

  3、追问:谁也能向老师一样说一说(引导学生用几个几分之几加上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来说)

  4、那我们来做几道题吧:

  基础练习:1/4+2/4= 2/7+3/7= 5/9+2/9= 3/5+1/5=

  (让学生说说者集体的算理)

  四、知识迁移,得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2/8—1/8=

  你会算吗?边算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2、选学生回答

  3、图示:2/8—1/8=形成演示及算理填空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4、师:那也让我们再来说几道练习

  2/7+2/7= 4/8+1/8= 4/6—3/6= 7/9—4/7= 9/10—5/1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五、1减几分之几教学

  1、还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师:怎样列式?整个西瓜该用几来表示?

  学生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8/8—3/8= 1—3/8=

  3、师:"1"在这里表示什么

  "1"表示整个西瓜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计算呢?

  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所以把1看作8/8来计算。(学生回答不出,可以教师来说)

  8个八分之一减去3个八分之一剩5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八分之五

  4、师: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

  1—7/15= 1—1/3=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六、巩固练习:

  书本100页习题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关键: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一)直接说出得数

  60×3 14×2

  600×3 140×2

  6000×3 1400×2

  1、你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这样的口算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结学生的回答: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另一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二)用最快的速度口算下面各题:

  220×3= 230×2= 400×3= 6000×5=

  1、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这些题?

  2、最后一道题的末尾怎么出现了4个"0"?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8×6= 703×5=

  1、你能用竖式计算这两道题吗?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题复习已学过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过渡: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2、能熟练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一)、设疑,引入新课

  1、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读书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出示学习提纲: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结果。

  (3)实际"一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不同的算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再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谁能把刚才的计算方法总结一下?

  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所列竖式的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学生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探究出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找出了比较简便的方法,老师觉得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做练习:

  (一)、我会做(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420×6 370×5 130×9 260×7 1500×3

  (二)、我是小法官。

  (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150×4=60()

  (4)26×0 =26+0 ( )

  ( 5 )4800×5的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 6 )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三)、我来当医生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08 350

  × 4 × 6

  --- ---

  8032 210

  (四)、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设计意图:练习题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快地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6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

  2.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再出市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思考,看他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实物抽象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建立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 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学生利用小棒有选择的搭平行四边形。

  你是怎么搭的?谁也来说说你搭的平行四边形?

  生1:我选择了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搭好之后这么一移就可以了。

  生2:我选择了两根长一点,和两根短一点的小棒也搭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也是选择了两长、两短的'小棒,但搭起来的和他不一样。

  2、利用自己刚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玩一玩,从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能联想到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拉动三角形模型与之对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易变性的认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让学生看着图形模仿着做一做,在选择材料与摆放位置时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思考。

  (二) 合作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 、完成练习九第1题,学生根据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行判断 ,并举例说明在那些地方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九第四题: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课外延伸:伸缩门是利用了什么特性制作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现有基础,通过 找生活中的实物,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次认识,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清晰,逐步深化。最后把新学的知识及时的溶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能辩证的在头脑中建立新的平行四边形体系。)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完成练习九第三题。

  3、数一数下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4、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拼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逐步完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平行四边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案背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8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创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运动会吗?那天,同学们都比赛的很激烈,玩得很开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进行着运动会,你猜,什么运动会?(森林运动会)

  师:森林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可多了,有:(骑车、跨栏、拳击、射击)。下一项运动项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看?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这项比赛是龟兔赛跑。1号选手是兔子小姐,2号选手是乌龟先生。比赛马上就开始了,这时狮子王就说了:"请兔子小姐绕第一块草坪跑一圈,乌龟先生绕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听狮子王这么一说啊,兔子小姐就急了,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得路线比乌龟先生跑得路线长。"

  师:诶,同学们,到底谁跑得路线长呢?谁来猜猜?

  师:如果想比较他们谁跑得路线长,就是在比较这两个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嗯,第一个图形是--(长方形),第二个图形是--(正方形)。

  师:那么今天啊,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师:你看啊,刚刚兔子小姐都急死了,我们先从兔子小姐开始可以吗?我们来看兔子小姐这一块草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周长,首先需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狮子王也采用了同学们的'方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那么,另外两条边需要量?--(不要)。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你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样,老师给你点时间,请你在草稿本上先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挑选三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生1:6+4+6+4=20(米)

  生2:6×2+4×2=20(米)

  生3:(6+4)×2=20(米)

  师:现在请你们看看黑板上三位同学的做法,我们先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将四条边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2: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有两条宽,用两条长的加两条宽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相加,有两组这样的长和宽。

  师:刚刚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在这三种方法里,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步骤最少?

  师:因为它很简便,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讲究的就是简洁美。那么,另外两种方法也对,但是没有第三种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再计算的时候采用第三种方法。老师把第三种方法移到正中间来,现在请你看看,6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4呢?那这个小括号又表示什么呢?

  师:有几组这样的长加宽呢?(2组)。所以,还要×2,表示有两组这样的长加宽。

  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就总结出来看,就是(长+宽)×2。现在请你读一遍。

  师:你们都会了吗?现在老师想出两道题目考考你们,可以吗?请你用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计算。一二大组做第一个,三四大组做第二个。

  师:那么刚才,我们已经帮助兔子小姐计算出了第一块草坪的周长,现在该轮到谁?

  师:乌龟先生应该等不及了。吴贵先生的草坪是块正方形草坪,需要我们计算出什么--(边长),正方形有一个特点--(四边相等)。

  师:狮子王量出了边长是5米,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

  学生上讲台板演

  生1:5+5+5+5=20(米)

  生2:(5+5)×2=20(米)

  生3:5×4=20(米)

  师:那么哪种更好呢?

  生:第三种

  师:老师将第三种移到中间来,谁能说说,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现在你能像刚刚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一样总结出正方形周长吗?小组进行讨论。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总结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就是:边长×4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都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两道题来练一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发现这两块草地的周长--一样长。所以狮子王安排的比赛公平吗?比赛马上开始了!谁赢了啊?我猜:兔子小姐肯定又在路上睡大觉啦!

  三、练习巩固

  师:那么今天咱们不仅看看比赛,而且还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冒险岛冒险吧!Are you ready?

  1、第一关:解密游戏

  你的朋友被困于冒险岛,你必须在一分钟之内说出密码,才能解救你的朋友!准备好了吗?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2、第二关:火眼金睛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7厘米。

  (3)一个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周长是24厘米 。

  (4)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周长长。

  (5)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则边长是2分米。

  3、第三关:小能手

  黄小鸭一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用90厘米的丝带能围一圈吗?

  教师引导:用丝带围一圈,就是要求这个正方形手帕的什么?(周长)

  如果周长小于90厘米,就能围一圈;

  如果周长大于90厘米,就不能围一圈。

  4、第四关:小小数学家

  运动会结束后,羊村的羊羊们邀请狮子王来自己啊做客,狮子王首先来到了美羊羊家,接着去了沸羊羊家,再去懒洋洋家,又去了沸羊羊家,最后回到了美羊羊家。已经知道美羊羊和喜洋洋的加相距60米,美羊羊和沸羊羊的家相距40米,现在请问你,狮子王一共走了多少米?

  师:第四关是最后一关看,恭喜你们冲出冒险岛闯关成功!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点评:

  1、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些操之过急,探究的力度还不够,未讲透公式,还要再详细讲解,先理解再使用。

  2、重点突出,但难点未突破,而且学生板书未指出错误。

  3、在新授时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

  4、在习题时,要带学生读题。

  5、课堂激励手段多样,有效到位。情境贯穿始终,很有童趣和吸引力,流程清晰,逻辑性强。

  6、练习题有梯度。

  7、有教学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学情分析:我校是农村小学,本班共有2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对数学很有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并且有马虎,粗心的现象。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必须要兼顾到这群学生的接受情况。尤其这是一个新的计算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从口算乘法,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领悟进位乘法。同时,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景;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景中数学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紧扣情景图的信息,将很好的解决学生直观视觉思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先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预设:

  生1:个位3加3得6,6加3得9;十位2加2得4,4加2得6。

  生2:个位3+3+3等于9,十位2+2+2等于6,得数是69。

  生3:用乘法,个位上三三得九,十位上二三得六,得数是69。

  教师引导:谁注意听了,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要先算个位上3个3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上3个2相加是多少。

  设计意图:虽然加法竖式的计算师旧知,但是真正计算三个数以及多个数连加竖式,这还是第一次,三个相同的数连加竖式,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计算这个竖式,达到两个目标:1.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小结:计算时要先算个位4个8是多少,再算十位上4个1是多少,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的侧重点不同,这道连加题也有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 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

  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

  3.教师出示折叠纸条: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什么感觉?(太长了)这是几个12相加?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学生说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比连加竖式简短了,将前面两个连加竖式也改写成乘法竖式,教师将乘法竖式板书在连加竖式旁边: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很用心,起到了"承上""启下"两个作用:1.由连加竖式自然的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2. 由连加竖式引出了乘法竖式。自然巧妙,不漏痕迹。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

  教师引导: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3个23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是否都是这样算的。

  (2)探究算理。

  教师提问: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手中有3个23连加的竖式的练习纸,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

  算3乘3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算3乘2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请学生自己动手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

  教师小结:看来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大的联系。我们做这道乘法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展开,想象它的加法竖式的样子,通过加法的计算步骤找到算乘法的方法。

  (3)模拟练习

  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再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请学生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乘法的每一步计算加法中的哪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连加竖式与乘法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结合。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1.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就是表内乘法和加法,借助连加竖式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与笔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竖式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分别求每一位上几个几是多少,再相加。学生可以将加法的算法迁移到乘法中。3.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忘记用一位数去乘十位、百位上的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学生认知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之前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连加竖式入手,让学生体会要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加起来……然后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笔算乘法的计算中,就体现为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在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时,加强乘法与连加竖式的联系,让学生寻找乘法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对应加法中的哪一步,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小棒或点子图,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引导: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4个18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忘记加进位数),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计算中出现进位数要加上加进位数。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没有用4乘十位的1,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3),组织学生讨论,强调还要计算十位上的4个1是多少。

  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

  请学生先自己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再请学生在黑板的算式上圈一圈。

  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③如果是5乘8,要向十位进几?7乘8呢?8乘8呢?

  教师:看来在计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进位数是2、3、4等比1大的数,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

  (1)巩固刚刚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2)稍加变化,变式成进位乘法,挑战学生的思维。

  (3)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一。所以在处理到这个题的进位时,要让学生明确乘法中的进位不仅仅是1了,两数相乘会出现满20、30……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个位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了。

  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如果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兴奋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并且拓展提问:如果千位上还有数呢?万位有数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

  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中出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并通过提问拓展至更多数位,帮助学生能够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用一位数去成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纠错练习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对后面独立做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相应的数位上要加上进位来的数。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除混合的应用",课本71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画图,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比一比(说一说怎样算?)

  56÷7×2=8×2÷4=28÷7×3=

  9×4÷6=56÷8×6=3×8÷4=

  2、问题引入

  观察上面的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除混合运算)

  3、揭示课题:乘除混合的应用

  二、探究建模

  (一)、教学例8

  1、阅读与理解

  (1)同桌合作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3个碗18元,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出示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个--18元8个--?元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算先什么?(一个碗的价钱)再算什么?(8个碗多少钱?)

  (2)解决问题,3个碗用了18元,一个碗的价钱就用总的价钱除以购买的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得出一个碗的价钱再乘8,就是8个碗需要的价钱。

  (3)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综合算式

  18÷3=6(元)18÷3×8

  6×8=48(元)=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

  (1)对不对?买8个碗48元,解答正确吗?

  (2)检验结果:买8个碗是48元,一个碗就是48÷8=6,一个碗是6元,3个碗就是18元,符合题目条件,解答正确,不要忘记答!

  (二)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小组合作,读题理解题意。

  2、探究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分步计算综合算式

  18÷3=6(元)30÷(18÷3)

  30÷6=5(个)=30÷6

  =5(个)

  三、练习巩固

  课本71页做一做,仔细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回顾小结

  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除混合的应用

  3个碗18元8个碗多少钱?

  总价÷数量=单价

  18÷3=6(元)18÷3×8

  6×8=48(元)=6×8

  =48(元)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材内容 :

  教材P60 例1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瞧,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口答列式 师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3×12或12×3,教师板书12×3= 3.尝试计算 提问;"12×3"该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方法1:连加 12+12+12=36

  方法2: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方法3;拆数 比如9×3=27,3×3=9,27+9=36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比较简便。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非常麻烦。)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引导: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逻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生1: 1 2

  (3)让板书的两个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也就是3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3. 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2)小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得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桌互相说一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

  4.小结: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要把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一题列竖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连加 :

  12+12+12=36(枝)

  2)数的组成

  10×3=30

  2×3=6

  30+6=36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节课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我班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找出四边形特点。

  2、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形的。

  三、四边形的分类

  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五、巩固拓展

  画一画

  1、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2、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05-27

[热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05-29

新课标数学教案(热)07-2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27

(实用)新课标数学教案15篇07-24

新课标数学教案优秀[15篇]07-2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分数05-19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