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0 17:23: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知识要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

  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

  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写出除法竖式。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了解与掌握获取图形周长信息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2.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准备:

  ①彩线4根、易拉罐4个;

  ②每人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4根;

  ③每人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④木质米尺1根;

  ⑤手帕一块。

  教具:

  ①多媒体课件;

  ②边长1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易拉罐各一个;

  ③四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以周长是多少为主题边动手摆玩学具,边思考学习。(板书:周长是多少)

  二、实践探索

  1. 围一围 量一量

  ① 测量易拉罐的周长

  这是一个易拉罐,这是它的底面,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它?请大家利用学具动手动脑想办法测出它。

  这个易拉罐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电脑演示其它测量方法。

  ② 测量蘑菇状泡沫板的周长

  请各小组取出蘑菇状泡沫板,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小组合作,测出它的周长。

  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请到前面演示看一看。

  利用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能够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板书:围 量)

  ③ 讨论P68“围一围”

  屏显:主题图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4的减法

  教学目标:在学生理解4的组成及初步理解减法意义的基础上,能真确地计算4以内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实物、磁性贴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 口答:

  4 4 4 3 ()

  / / / / /

  3 () 1 () () 2 2 1 1 3

  1+1=() 2+1=() 3+1=() 2+2=()

  2-1=() 3-2=() 3-1=() 1+2=()

  2. 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 )+( )=( )

  三.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4的加法,我们已经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等于4用加法计算,那么从4里面去掉一个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揭示课题:

  四. 新授.

  1. 教学“4-1=3”(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 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 教师拿走一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1”

  (3) 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一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 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1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1只,还剩3只。

  (5) 齐读算式:4-1=3

  2. 教学4-3=1(在磁性黑板上贴图演示计算过程)

  (1)、贴出4只蝴蝶,边贴边让学生数数,师问:“一共有几只蝴蝶”?

  (2)、教师拿走3只,问:飞走了几只蝴蝶?板书:“3”

  (3)、还剩几只蝴蝶?即从4只蝴蝶里去掉3只,还剩几只?(看图回答)

  (4)、列式计算:

  师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3中间添上什么符号?(-号)

  小结:从4只蝴蝶里面去掉3只,还剩1只。

  (5)、齐读算式:4-1=3

  3。 教学4-2=2

  请4名优秀生演示4-2的过程:

  (1)、请4名学生排队,师问:“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后,师板书“4”。

  (2)、走出去2个学生,师问:“出去几个学生”?然后板书“2”

  (3)、师问:“教室里还剩几个学生”?即从4个学生里去掉2,个学生,还剩几个?

  (4)、用什么方法计算?在4和2中间添上什么符号?

  (5)、齐读算式:

  4-2=2

  五、 巩固练习

  1、 齐读算式:4-1=3 4-3=1 4-2=2

  2、 请一名学生板演(用磁性贴片:“汽车”演示)

  4-3=1 4-1=3 4-2=2

  3、 请大家齐动手摆一摆。(用学具盒)

  4-3=() 4-1=()

  4-2=()

  4、 想一想。(请学生填空,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4-1=( ) 4-2=( ) 4-3=( )

  3+1=( ) 2+2=( ) 1+3=( )

  六、 教师小结(略)

  布置作业:一课一练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重点难点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师:在阿拉伯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有多少知识,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谁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数学教案15

  《圆的周长》

  一、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圆的周长,对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关圆的知识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猜想、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周长的含义及特点,为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测算圆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条件和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了解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理解、推导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圆的周长,能运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直径和周长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前不久结束的第33届北京冬奥会,我国运动健儿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了9块金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令无数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小狗知道了,也开展了体育比赛。出示图片。

  小黄狗和小灰狗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圆形路线跑,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获胜。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见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提问:你认为比赛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受圆的周长。

  (1)小灰狗跑的路程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

  (2)小黄狗跑的路程是什么?圆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起出发吧!

  3、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同学说: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用手摸一下自己学具圆片的周长。

  4、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1)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和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周长一样吗?能直接测量出来吗?谁来说一说?

  (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线段围成的,我们直接测量出线段的长,再加起来就行。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的长不能直接测量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用到数学上常用的转化思想,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可以把曲线转化成直线,也就是化曲为直。)

  该怎么化曲为直呢?

  一、滚动法

  把圆在尺子上滚动测量出圆的周长。需要注意什么呢?

  圆上做标记,对准0刻度,滚动一周标记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看老师演示一下。

  二、绕绳法。

  拿线在圆形物体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看视频。

  提问: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测量吗?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圆的周长不能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比如风力发电的扇叶转动形成的圆的周长,摩天轮的周长等等。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来研究圆的周长。

  5、引导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首先通过观察,想一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和直径的长有关。

  圆的直径越(),那么它的周长就越()。

  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6、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我们通过操作进行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测量出手里圆的周长和直径,可以用绕绳法、也可以用滚动法,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用计算器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1)先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

  (2)认真测量尽量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比比哪组做的又快又准确!

  (1)提问:观看填写的实验单,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汇报结果: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老师这里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求出来的一样吗?

  (2)发现规律,认识圆周率

  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读作pài)表示Π=3.14159265……

  强调:(1)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实际应用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2)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固定不变的值,它不随圆的大小而改变,所以大圆的圆周率和小圆的圆周率相等。

  7、组织阅读资料“你知道吗?”。

  8、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推导。

  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那么圆的周长=圆周率X直径,当知道半径时,圆的周长=圆周率X半径X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就有:

  C=πd或C=2πr

  (2)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圆的周长所需要的条件?

  要想求一个圆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圆的直径或半径。然后利用圆的两个周长公式来求圆的周长。

  我们可以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9、再次回到小黄狗和小灰狗的比赛。

  现在知道它们比赛公平吗?

  10、学以致用。

  一个溜冰场,这个场地的半径是10米,我沿溜冰场边缘滑一圈,我滑了多少米?

  知道半径求周长用哪个公式?C=2πr

  2x3.14x10=62.8(米)

  答:我滑了62.8米。

  三、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进行闯关比赛。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圆周率是()和()的比值,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小数,计算周长时通常取近似值()。

  2、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是()或()。公式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我们恭喜胜利闯关的同学,你们是最棒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拓展

  跑道分两条,小灰狗是绕着小圆跑8字,小黄狗是绕外面的大圆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谁先回到起点吗?你们说,选哪一条跑道会更近一些呢?为什么?

  六、教师寄语

  人的学习就像一个圆,学的东西越多,则圆的周长越长,周长越长则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就越多。——爱因斯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09-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6-09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