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04 12:39: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合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

  3.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上所得出的四个代数式与上节课所学单项式有何区别.

  (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应肯定每一位学生说出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口表能力.通过特征的讲述,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教室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多项式概念.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term).例如,多项式3x2?2x+5有三项,它们是3x2,-2x,5.其中5是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注意: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教师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例题:

  例1:判断:

  ①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

  ②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

  (这两个判断能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多项式中项和次数的概念,第(1)题中第二、四项应为-a2b、-b3,而往往很多同学都认为是a2b和b3,不把符号包括在项中.另外也有同学认为该多项式的次数为12,应注意:多项式的次数为最高次项的次数.)

  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1)3x-1+3x2;(2)4x3+2x-2y2.

  解:(1)三项,二次;(2)三项,三次.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1)x3-x+1;(2)x3-2x2y2+3y2.

  解:(1)三次三项式;(2)四次三次式.

  例4: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条件.

  解:该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分别为n、1和常数,又多项式为三次,即n=3;而该多项式至少有两项3xn和1,当m?1≠0时,该多项式即为三项式,与已知不符,所以m=1.

  (让学生口答例2、例3,老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格式.讲述例2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多项式的次数应为最高次项的次数.在例3讲完后插入整式的定义: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integralexpression).例4分析时要紧扣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透彻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多项式的定义,能说出一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几,分别由哪几项组成,各项的系数分别为多少,常数项为几.

  ②这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前一节所学单项式合起来统称为整式,使知识形成了系统.(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从学生已掌握的列代数式入手,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巧妙的引入了新知,介绍多项式的项、次数以及常数项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接近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掌握了所有的概念后由学生自己举一些多项式的例子,这样更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列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示范严格的书写格式,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体验一下老师是如何想的,如何来考虑问题的,然后由学生完成当堂课的练习,也可让一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要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二.尝试应用: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http://baogao.oh100.com 是有理数。

  三.补偿提高: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21/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教后反思: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例1: 例2: 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重点)

  2.能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xx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50000000000千克.

  像这些较大的数据,书写和阅读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表示方法,使得这些大数易写、易读、易于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例1 我区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关停和整改了一些化工企业,使得每年排放的污水减少了167000吨,将167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167×103 B.16.7×104

  C.1.67×105 D.1.6710×106

  解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先确定a,再确定n,解此类题的.关键是a,n的确定.167000=1.67×105,故选C.

  方法总结: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例2 20xx年3月发生了一件举国悲痛的空难事件——马航失联,该飞机上有中国公民154名.噩耗传来后,我国为了搜寻生还者及找到失联飞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花费人民币大约934千万元.把934千万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元(  )

  A.9.34×102 B.0.934×103

  C.9.34×109 D.9.34×1010

  解析:934千万=9340000000=9.34×109.故选C.

  方法总结:对用带“万”“千万”“亿”等单位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要化成不带单位的数,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探究点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原数

  例3 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3)-3×103.

  解析:(1)将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即可;(2)将6.07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5位即可;(3)将-3扩大1000倍即可.

  解:(1)2.01×104=20100;

  (2)6.070×105=607000;

  (3)-3×103=-3000.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1)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

  (2)a的范围是1≤|a|<10,n是正整数.

  (3)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xxxxxxx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xxxxx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知识目标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

  拓展应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 =1.5×6

  =( )×( )

  ( )

  教学札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1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7-0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25

(集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7-0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15篇)07-0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常用15篇】07-03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11-2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6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