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8 19:52:0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3、通过思考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答连除应用题;能正确地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引入:我们学习了很多类型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来说说都学了哪些呢?(生讲师板:连乘、连除、除加、除减、乘加、乘减。)

  请小朋友来做做下面这几道题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2、独立做:

  (1)电视厂3个装配小组装配电视机3456台,每个装配小组有18人。平均每人装配多少台?

  (2)玩具厂每个人每小时制作6个于玩具,9个工人工作8个时可以制作多少玩具?

  (3)校办工厂计划每小时生产粉笔90盒,实际24小时生产粉笔2520盒。平均每小时比计划多生产多少盒?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小结:都是不同的类型

  应用题有这么多不同的类型,那么怎么做才使我做正确呢?(要读题目、分析题目,想好了再写不能乱列式。)

  二、对比练

  1、(1)6匹马8天共吃草576千克,平均1匹马1天吃草多少千克?

  (2)1匹马1天吃草12千克,6匹马8天共吃草多少千克?

  独立做、个别汇报、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一题是连除、一题是连乘。

  2、(1)玩具厂一月份12天生产积木9360盒,二月份比一月份每天多生产260盒。二月份每天生产积木多少盒?

  (2)玩具厂一月份12天生产积木9360盒,三月份比一月份每天少生产260盒。三月份每天生产积木多少盒?

  独立做、个别汇报、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题是除加、一题是除减。

  3、小结:做题时特别要注意读题目、分析题目。

  4、根据线段列式计算。

  5、先从括号里选择条件和问题,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百货商场运来4箱热水瓶,每箱有8只,

  ?

  (每只热水瓶84元。共值2688元。)

  (每只热水瓶多少元?一共值多少元?)

  三、思考题

  1、2个小朋友2分削2支铅笔。照这样计算,4个小朋友削铅笔要几分?

  2、3只猫3天吃3只老鼠。照这样计算,6只猫6天吃几只老鼠?

  独立思考、说说想法。

  四、作业:课堂作业第47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 8×5×10

  20+30÷3 120÷3×5

  12×5-40÷2 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96-98页 (9 加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教具: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生学具: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9-28

小学数学教案【荐】01-12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3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15

【荐】小学数学教案01-17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0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