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5-21 21:24:1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8的内容。

  2、教学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认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的。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对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分类不仅是今后学习统计等内容的重要基础,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超市实物的摆放情况,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感知分类的意义。

  (2)通过操作学会按单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按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5、教学准备

  录像(大润发超市和文具柜台)、课件、教具、学具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学生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还要会学。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相关文章:

1.【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2.【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4.【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5.【推荐】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6.关于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7.小学数学教案四篇

8.【精选】大班数学教案四篇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 下一篇:小班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