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化学的教案1
铁是高中化学重要的金属,主要有铁、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高考化学中铁的考点主要集中的三价铁和二价铁及其相互转化。
一、铁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1.铁与非金属反应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1)生成三价铁:2fe+3cl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fecl3;2fe+3br2=2febr3;
(2)生成二价铁:fe+s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s;fe+i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i2;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2.铁与水反应
铁在高温下可以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4h2;
3.铁与酸反应
非氧化性酸反应,主要指稀硫酸或稀盐酸:fe+2hcl=fecl2+h2↑;离子反应方程式: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4.铁与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二、铁的氧化物
铁的氧化物有氧化亚铁(feo),氧化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铁的氧化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被还原性物质还原。
1.氧化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fe+3co2;
3.铝热反应:fe2o3+2al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2o3+2fe;
三、铁的氢氧化物
铁的氢氧化物主要有氢氧化铁(fe(oh)3)和氢氧化亚铁(fe(oh)2),氢氧化亚铁是白色固体,容易被氧化;氢氧化铁是红褐色固体,经常出现在推断题中。
1.亚铁离子与氢氧根生成氢氧化亚铁:fe2++2oh-=fe(oh)2↓;
2.铁离子与氢氧根生成氢氧化铁:fe3++3oh-=fe(oh)3↓;
3.氢氧化亚铁与酸发生中和反应:fe(oh)2+2hcl=fecl2+2h2o;
4.氢氧化铁与酸发生中和反应:fe(oh)3+3hcl=fecl3+3h2o;
5.氢氧化亚铁被氧化:4fe(oh)2+o2+2h2o=4fe(oh)3;
6.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2o3+3h2o;
四、三价铁与二价铁的鉴别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更多鉴别方法参看:化学竞赛中三价铁与二价铁鉴别方法;三价铁中含有二价铁离子的检验;
五、铁三角,铁单质,亚铁离子和铁离子之间的转化
铁单质化合价为0价,只有还原性;亚铁离子为+2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铁离子为+3价,只有氧化性。
1.铁单质变为亚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较弱的物质反应,如稀硫酸、稀盐酸、硫、碘等反应。
2.亚铁离子变为铁单质,需要与还原剂反应,如氢气、一氧化碳、碳、铝、镁、锌等。
feo+co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co2;fecl2+zn=zncl2+fe;
3.铁单质变为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反应,如氯气、液溴、稀硝酸、浓硝酸等。
4.铁离子变为铁单质,需要与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反应,如氢气、一氧化碳、碳、铝等。
5.亚铁离子变为铁离子,需要与氧化性强的物质反应,如氯气、溴水、硝酸等。
2fecl2+cl2=2fecl3;
6.铁离子变为亚铁离子,需要与还原性较弱的物质反应,如铜、铁等。
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
关于化学的教案2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
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小结:略
第二课时:
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2).用作保护气。3).液氮冷冻麻醉。4).超导性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SO2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 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后反思:
关于化学的教案3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
(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
(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关于化学的教案4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关于化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
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l 反应原理
l 仪器装置
l 验满方法
l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l 电解水
l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l 光合作用
……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关于化学的教案6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N
C.2H 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
A.H2和O2 B.H2和CO2
C.C和H2 D.C和O2
附2:课堂练习二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 ]
A.C B.CO
C.CO2 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 ]
A.木炭粉 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 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 6 4 2.稳定 增强 3.CO CO2 +2 +4 4.D 5.B 6.C
7.2C+O22CO C+CO22CO 可燃 还原
8.1∶2 CO2 9.A 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 ]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 ]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
A.CuO B.C
C.Cu D.CO2
关于化学的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 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关于化学的教案8
【教学内容】
复习高一第四章《卤素》
【教学目标】
1、 掌握卤素原子结构的递变与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 重点掌握Cl2的重要化学性质.
【知识讲解】
一、氯气
1、 化学性质——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表现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Cl2与绝大多数金属能反应(除极少数不活泼金属),且变价金属(如Fe)一般能氧化到最高价.
2Na+Cl2=2NaCl(白烟)
2Fe+3Cl2 △ 2FeCl3(棕褐色)
思考:常温Fe能否与干燥Cl2反应?你能举出实例吗?
(不能,除非潮湿Cl2.液氯用钢瓶盛装运输)
Cu+Cl2 点燃 CuCl2(棕黄色的烟)
注意:由Cu在Cl2中燃烧的现象说明无水CuCl2为棕黄色固体,只有溶于水其颜色由于浓度不同显绿色或蓝色.
思考:[CuCl4]2-+4H2O [Cu(H2O)4]2++4Cl-
(绿色) (蓝色)
在此平衡体系中,改变下列条件:①加入适量NaCl ②加入适量AgNO3 溶液 ③加入适量水,溶液颜色将如何改变?
(①绿色加深 ②蓝色变深 ③变蓝色)
CuCl2固体与AlCl3相似,亦为共价化合物,且形成的是多聚体(CuCl2)n
(2)与非金属的反应
氯气除与H2反应外,还能与P、S、Si等非金属反应
2P+3Cl2 点燃 2PCl3 PCl3+Cl2=PCl5
反应现象:有白色烟雾生成——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烟、雾同时生成的'一个反应.
其中PCl3具有重要用途——生产农药敌百虫.
PCl3、PCl5均能水解 PCl3+3H2O=H3PO3+3HCl PCl5+4H2O=H3PO4+5HCl
Si+2Cl2 高温 SiCl4——工业制单晶硅(高纯硅)的重要反应.
(3)与化合物的反应
①水 Cl2+H2O HCl+HClO(歧化反应)——非常重要的平衡,混合液称氯水,氯水存在的微粒
思考:a、如何证明氯水中存在Cl2、H+、Cl-、HClO?
b、0.224L(标况)Cl2溶于2L水中,Cl2、Cl-、HClO物质的量之和 0.01mo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碱 Cl2+2NaOH=NaCl+NaClO+H2O——主要用来吸收多余Cl2
思考:标准状况aL H2与Cl2混合气体光照爆炸后的所有物质恰好使bmol NaOH完全转化为盐,则b与a的关系可以是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用来制取漂.
思考:a、工业上为什么用Cl2来制取漂?
b、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效成分是什么?其漂白原理是什么?
c、自来水净化过程可用液氯和绿矾来净化消毒,也可用氯胺(NH2Cl)来杀菌消毒、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净化消毒过程.
(a、形成比次氯酸更稳定的比次氯酸盐,便于运输、保存.
b、CaCl2和Ca(ClO)2,Ca(ClO)2, Ca(ClO)2+H2O+CO2=CaCO3+2HClO
c、Cl2+2Fe2+=2Fe3++2Cl-, Fe3++3H2O Fe(OH)3(胶体)+3H+——净化
Cl2+H2O HClO+HCl——杀菌 NH2Cl+H2O NH3+HClO)
③其它还原性化合物
S2-(H2S)+Cl2—— Br-+Cl2—— Fe2++Cl2——
SO32-(SO2)+Cl2+H2O—— I-+Cl2——
取代反应CH4+Cl2 光 CH3Cl+HCl
④有机物 o +Cl2 Fe o-Cl+HCl
加成反应 CH2=CH2+Cl2 CH2-CH2
关于化学的教案9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关于化学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名称、电子流向、电极反应式及原电池总反应式;
2、掌握几种新型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熟练掌握电解池电极名称、材料、电解质种类等的判断;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方程式;
4、掌握电解前后溶液的浓度和pH值变化的计算。
典型例题
【例1】⑴今有2H2+O2 2H2O反应,构成燃料电池,则负极通的应是
,正极通的应是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正极: 。
⑵若把KOH改为稀H2SO4作电解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
正极: 。⑴和⑵的电解质不同,反应进行后,其溶液的pH个有什么变化 。
⑶若把H2改为CH4,用KOH作电解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 ,
正极 。
【例2】 (20xx年南通四市联考试题)右图中电极a、b分别为Ag电极和Pt电极,电极c、d都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在c、d两极上共收集到336mL(标准状态)气体。回答:
(1)直流电源中,M为 极。
(2)Pt电极上生成的物质是 ,其质量为 __g。
(3)电源输出的电子,其物质的量与电极b、c、d分别生成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___∶_ ∶ 。
(4)AgNO3溶液的浓度(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AgNO3溶液的pH ,H2SO4溶液的浓度 ,H2SO4溶液的pH ___。
(5)若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00%变为5.02%,则原有5.00%的H2SO4溶液为 g。
课堂练习
1、蓄电池在放电时起原电池作用,在充电时起电解池作用,
下列是爱迪生蓄电池分别在充电和放电时的反应:Fe +NiO2+2H2O 放电充电Fe(OH)2+ Ni(OH)2,下列有关爱迪生蓄电池的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Fe作负极,NiO2作正极
B.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C.充电时的阴极反应是Fe(OH)2 +2e- == Fe + 2OH-
D.该蓄电池既可用KOH溶液又可用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
2、生物体中细胞膜内的葡萄糖与细胞膜外富氧液体及细胞膜构成微型的生物原电池。下列有关电极反应及产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可能是O2+2H2O+4e- =4OH-
B.负极反应的产物主要是C6H12O6 被氧化生成的CO32-、HCO3-、H2O
C.正极反应可能是6C6H12O6-24e- + 24OH-==6CO2+18H2O
D.正极反应的产物主要是C6H12O6生成的CO2、CO32-、H2O
3、下列四组原电池,其中放电后,电解质溶液质量增加,且在正极有单质生成的是( )
A.Cu、Ag、AgNO3溶液 B.Zn、Cu 浓H2SO4
C.Fe、Zn、CuSO4溶液 D.Fe、C、Fe2(SO4)3溶液
4.(多选)用石墨做电极电解AlCl3溶液时,下列电解液变化曲线合理的是( )
A B C D
5.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x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L氧气(标准状况),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
6.摩托罗拉公司最新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及强碱作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用锂电池的10倍,且待机时间超过一个月。假定放电过程中,甲醇完全氧化产生的CO2被充分吸收生成CO32- 。
⑴该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⑵甲醇是————极,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溶液的pH将_________(填“下降”或“上升”、不变”);若有16g 甲醇蒸汽被完全氧化产生电能,并利用该过程中释放的电能电解足量的CuSO4溶液(假设整个过程中能量总利用率为80%),则将产生标准状况下的O2 ______升。
⑶最近,又有科学家制造出一种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其效率更高。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个电极通入汽油蒸汽。其中固体大是掺杂了Y2O3(Y:钇)的ZrO2(Zr:锆)固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2-离子(其中氧化反应发生完全)。以丁烷(C4H10)代表汽油。
① 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 放电时固体电解质里O2-离子的移动方向是向_______极移动(填正或负)。
7、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和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海水航标灯.它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数分钟,就发出耀眼的闪光,其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根据以上叙述,填写这种电池两极的电极反应式:
(1)负极: .
(2)正极: .
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 用锌片做阳极,铁片做阴极,电解氯化铜溶液,铁片表面析出铜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在铜片表面析出铁
D.把锌放入稀盐酸中,加几滴氯化铜溶液,产生气泡速率加快
2.据报道,美国正在研究用锌电池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蓄电池,它具有容量大、污染小的特点,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 ,其原料为锌、空气和电解质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空气在负极反应 B.负极还原反应,正极氧化反应
C.负极的电极反应为:Zn-2e- + 2OH-== ZnO+H2O
D.电池工作时溶液的'pH 降低
3.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中,d比a反应激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若将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dcab B.dabc C.dbac D.badc
4.在H2O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 、 Na+ 、 Ba2+ 、NO3— SO42—、Cl—,该溶液放在惰性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后,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 )
A.1 : 8 B.8 : 1 C.35.5 : 108 D.108 : 35.5
5、在装有水的烧杯里,用细线挂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由Fe和Ag焊接成的圆柱棒,如右图。⑴向烧杯中加入CuSO4溶液后,棒的状态将如何变化?(溶液密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⑵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6.(18分)由于Fe(OH)2极易被氧化,所以实验室难用亚铁盐溶液与烧碱反应制得白色纯净的Fe(OH)2沉淀。若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制得纯净的Fe(OH)2沉淀。两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⑴a电极材料_______,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电解液d可以是_______,则白色沉淀在电极上生成;也可以是_______,则白色沉淀在两极之间的溶液中生成。
A. 纯水 B.NaCl溶液 C.NaOH溶液 D.CuCl2溶液
⑶液体c为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在加入苯之前,对d溶液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若d改为Na2SO4溶液,当电解一段时间,看到白色沉淀后,再反接电源,继续电解,除了电极上看到气泡外,另一明显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答案】⑴H2、O2;负极:2H2+4OH- -4e- =4H2O,正极:O2+2H2O+4e- =4OH-;⑵负极:2H2-4e- =4 H+,正极:O2+4 H++4e- =2H2O;pH变小;pH变大;⑶负极:CH4+10OH--8e- = CO32-+7H2O,正极:2O2+4H2O+8e- =8OH-。
例2【答案】(1)正;(2)Ag、2.16;(3)2∶ ∶1;(4)不变、不变、增大、减小;(5)45.18。
课堂练习
1D 2B 3C 4AD 5C
6. ⑴2CH3OH +3O2+4OH-==2CO32-+6H2O,⑵负极,下降,13.44L,
⑶①O2+4e-=4O2-,②负极。)
7:(1)Al-3e=Al3+
(2)2H2O+O2+4e=4OH-
课后练习
1C 2C 3B 4B
5: ⑴Fe一端升高,Ag一端降低,同时Fe端逐渐溶解,Ag端有红色物质析出,水溶液略显浅蓝色;⑵上述变化的原因见解析。
6.⑴Fe,Fe-2e—=Fe2+;⑵C;B;⑶隔绝空气,防止产物被氧化;赶尽溶液中的氧气;⑷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关于化学的教案11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化学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 + HNO3—、Cu + HNO3(浓)—、Cu +HNO3(稀)—、HNO3— (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 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教案《《硝 酸》教案》。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附:板书设计: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2.氧化性:A、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① 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② 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 ===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课本习题P16:三、1. 2. 四。
六、教学反思: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于化学的教案13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关于化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
①电流表指针偏转 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
[播放幻灯片]:
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二次电池可分为: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二次碱性锌锰电池等。铅酸蓄电池可分为: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全密闭铅酸蓄电池。
原电池的构成:任何一种电池由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主要部件是:两个不同材料的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壳。
【评注】提出问题,从身边走近化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化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
①操作方法;
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③总结实验结论;
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 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 C(s)+H2O(g)CO(g)+H2(g)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
比例:76.2%,16.6%,2.1%,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化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的教案11-06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10-12
关于化学的教案01-18
化学教学教案05-17
化学键教案01-28
初中化学教学教案01-21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01-25
高中化学必修教案03-01
高二化学教学教案02-01
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