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化学教案>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11-14 10:49:40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

化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教学教案2

  一、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通过对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化学工业原理的了解,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

  4、了解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化石燃料的类型。

  2、为什么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3、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原因。

  难点: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

  三、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合作精神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师生合作作为走向成功的起点,把生生合作作为尚未开发的重要教学资源。生生合作是师生合作走向成功教育的起点,智慧常常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采用预先进行阅读调查(查阅书籍、报刊、上网、参观访问等),课上交流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环节设定为:设置问题情境→提出讨论话题→表达与交流→总结和评价。

  3、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可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导思想:了解我国的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通过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

  关键信息: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将教材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后,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以化石燃料的形成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化石燃料漫长的形成过程;在第二部分中侧重当今社会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让学生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需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并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能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化石燃料的种类:煤、石油、天然气,形成过程漫长而且是不可再生资源。

  空气污染及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和烟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的项目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而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化工厂产生的废气等。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

  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对所查资料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使用电脑制作简单的课件。

  六、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设计的课件和化石燃料(煤、石油、石油产品等)的标本。

  七、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本节课为教材第四单元“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计划安排1课时(需40分钟)。

  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化石燃料的形成、现状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收集资料。

  收集好资料以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化石燃料的昨天(形成过程),其中又可分为煤的形成小组、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由负责人负责召集本小组的一切活动。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我也剪辑了一段海湾战争的影片。

  (二)教学过程:

  ①:引入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

  这是海湾战争中的一个片断,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是有原因的,海湾战争的爆发是为了……

  [生]:争夺石油。

  [师]:海湾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石油的争夺战。可见,石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与煤和天然气一起,被人们称为化石燃料。这节课,我们就以“化石燃料”为题,共同来讨论、学习、了解化石燃料的昨天、今天、明天。

  【说明:以战争影片引入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体会石油的重要性,了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化石燃料的昨天

  [师]:同学们:为什么我们把煤、石油和天然气称为化石燃料呢?“化石”二字意味着什么?他们能被称为化石燃料是因为他们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了上亿年。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化石燃料形成方面的资料? 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生1]:植物枯萎后被埋入土中,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就形成了煤。

  [生2]:几百万年前的动物和植物的遗骸,埋藏在海底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其逐渐分解,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后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生3]:我要给同学们展示我们几个同学提供的有关于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影视资料,希望能给大家更清楚的介绍。

  【说明:通过介绍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形成的漫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化石燃料是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③:化石燃料的今天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化石燃料的昨天。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等来了化石燃料。在今天化石燃料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的文明、科技的进步。

  咱班里大多数同学整理的都是关于当今化石燃料使用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对化石燃料利用的认识。

  [生1]:煤既是动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炼铁的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工业界和民间常用煤做燃料以获取热量或提供动力。世界历史上,揭开工业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机就是由煤驱动的。此外,还可把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而长途输运,火力发电占我国电结构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电能的主要来源之一。煤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气化、焦化和液化等过程转化成多种材料。但是,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温室气体)、烟尘、SO2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

  [生2] (配合自制课件讲解):利用石油中各种化学成分沸点的不同,可以将石油通过一个大的分馏塔,一一分离开来。我们常见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就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还可以用来制造基本的化工原料,如甲烷、乙烷、乙烯、苯等,这些产品经过聚合之后可以用来制造塑料、橡胶、合成纤维、清洁剂、肥料等工农业产品和生活用品。石油产品的使用也会造成大气污染,如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燃油燃烧生成的CO、SO2、NO等有害气体。

  [生3]:天然气是一种生态型能源或理想的城市能源。可以利用天然气发电、城市居民生活用气、压缩天然气汽车及其它化工工业。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以缓解东部地区燃料紧张的困境。

  [师]:我注意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在谈到对燃料利用的同时,还涉及了使用燃料所造成的危害,看来大家在看待事物时已经习惯运用辩证的观点,多角度分析问题了。

  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p102,活动天地。思考我们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燃料?

  [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化石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为了加快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疯狂”地开采和使用燃料。但是这儿又存在一个问题,化石燃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他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这有一组数据,同学们可以看一下:

  [师]:在这个条形图中,我们以石油为例,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在你多大时就用完了?

  [生]:30多岁。

  [师]:也许你的孩子上学时就只能在教科书上认识它们了。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化石燃料。

  【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深入了解化石燃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促使学生认识到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

  ④:化石燃料的明天

  [师]:面对当前社会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这么大,化石燃料所剩的储量又这么少的困境,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开发新能源、寻找代替能源

  [师]: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你认为哪些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

  [生1]:太阳能,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我们现在已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生2]:核能,我国现在已建立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生3]:风能,风力发电、风车、船帆等都是对风能的利用。

  [生4]:水能,水能的利用主要在于水力发电。

  [生5]:地热能

  [师]:除了同学们谈到的这些新能源以外,还有海洋能、氢能、海底可燃冰等能源。

  【说明:寻找新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防止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新能源的种类和用途,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⑤:感悟与收获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⑥: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讨论话题,请大家写一篇有关化石燃料的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化石燃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能燃烧层面上,部分同学知道一些化石燃料的成分,对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的综合利用知道的不多。因此,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资料、完成课件、相互交流等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对能源、环境这些关系全球未来命运的共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重视环境保护、注意节约能源。

  本节课在实施中,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多花时间去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课堂学习的补充。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逐渐转到课外,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

化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 】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 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 极,B为 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用 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用 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 .

  (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 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化学教学教案4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化学教学教案5

  主题1 课题1 关注空气质量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 3 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 :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 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 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 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 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 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 ① 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 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 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 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化学教学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化学教学教案7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xx(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xx(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xx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化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④通过对1 mol物质体积的讨论,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⑤通过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计算、分析方法;

  ⑦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⑧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体验以实验为基础的实例研究方法,能独立地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亲自实验配制溶液,体验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端正耐心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③在探究中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摩尔质量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

  ①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 ②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 ③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根据概念教学的一般原则,主要运用讲授方式、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类比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应用概念。对于概念课的教授,因为抽象、理解难度大,学生相对会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概念引入时强调它在化学中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另外,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用思维的逻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是本节课的概念多,理解难度大,而且学生还没有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所以教师应注意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在实验课中,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并探讨,在过程中感受和学习。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引入

  教师:买大米时我们一般论斤买而论“粒”就不方便,一斤就是许多“粒”的集体;买纸可以论张买,但是买多了论“令”就比较方便,“令”就是500张的集体,买矿泉水我们可以论瓶买,但买多的也可以论箱买,一箱就是24瓶的集体等等。那么化学中的粒子论个可能数不清,我们能否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它们可以构成我们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的宏观物质之间必定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反应:

  2H2 + O2 2H2O

  微观角度:2个氢分子 1个氧分子 2个水分子

  宏观角度: 4 g 32 g 36 g

  从上述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

  学生:看到反应物、生成物的数目和质量关系。

  教师:从方程式我们可以知道,微观上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可以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而分子和原子是极微小的粒子,一滴水中就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去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在日常化工生产中我们更不可能数出一定个数的氢分子和一定个数的氧分子进行反应,而根据初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也知道,从宏观上4 g的氢气和32 g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 g的水,所以我们知道,4 g的氢气所含的氢分子数必是32 g的氧气的2倍,那我们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便地知道一定量氢气中含有多少个氢分子呢?所以,这里需要一个“桥梁”,需要一个物理量把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这个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

  (采用实例引入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白“物质的量”这一个物理量在化学中存石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以“物质的量”作为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量,至此,物质的量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成为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

  物质的量及摩尔

  (投影)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我们用长度来表示物质的长短,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集合,用符号n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教师:在我们的计量上,多长为1米呢?“米”这个单位是如何得来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常常会毫不思索地回答:10分米为一米。但很快他们又会意识到1分米又是多少呢?10厘米?那1厘米又是多少呢?……然后大家发现这是一个无尽的循环,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在国际单位中,1米的长短,1 mol的多少都是人为规定的,这里常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

  教师:国际计量组织规定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为1 m。同样,也规定了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物质为1 mol。1 mol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打、一箱一样,表示的是数量的集体。一个箱子能装多少瓶饮料,这取决于我们做多大的箱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定义这个集合单位。“摩尔”这个单位能包含多少个粒子?这也是由我们定义的。

  (投影) 集体一个体×规定的较大数目

  1打= 1个×12; 1令 = 1张×500; 1 mol = 1个×6.02×1023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以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真实现象来迁移类比,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我们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来命名,以示纪念。表示为

  NA=6.02×1023mol—1。

  1 mo1粒子所含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请根据上述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1)1 mo1 O2的分子数约为___________,2.5 mol SO2的分子数为___________;

  (2)3.01×1023个CO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其中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1.204× 1023个H2O的物质的量是_____mo1,其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4)N个C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mol。

  根据以上四个小题,能否得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 。

  教师:例: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含有的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2∶3,则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1∶1∶1 B.1∶2∶3 C.3∶2∶1 D、6∶3∶2

  学生:讨论得出A答案。并且总结出:粒子的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学生普遍觉得非常困难,弄不清原子数与分子数之间的关系,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

  过两道关:(1)知道相同物质的量的CO、CO2、O3三种气体,氧原子数之比为1∶2∶3;根据n=N/NA推断,粒子的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教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如果把6.02×1023个直径为2.5 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

  (2)如果把6.02×1023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学生非常惊奇,更加意识到使用物质的量这个粒子集体的重要性,也不会再用物质的

  量去描述宏观物质。)

  物质的量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mol人 1 mol细菌 1 mol氧气分子 1 mol质子

  学生:讨论并回答,1 mol人肯定是错的,1 mol细菌、1 mol质子、1 mol氧气分子是对的。

  (“1 mol人”,学生都会很快反应是错误的,但1mol细菌很多学生会认为细菌是很小的,

  是微观的,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所以借此要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只要是微观的概念就可以用摩尔来表示,应该是微观的物质粒子才行。)

  教师:对于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物理量,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等。不是用于宏观物质如:l mol人、1 mol大豆都是错误的。

  (2)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粒子的名称,不能笼统地称谓。1mol氧、1 mol氢就是错误的。只能说:l mol氧分子或1 mol氧原子。

  (3)只要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质,所含微粒数相同,反之也成立。

  作业设计

  1.“物质的量”是指 ( )

  A、物质的质量 B、物质的微观粒子数 C.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

  D.能把物质的质量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 mol氧 B.1 mol H2SO4 C.1 mol米 D.1 mol面粉

  3.在.1 mol H2O中 ( )

  A.含1 mol H B.含6.02×1023个氢原子

  C.含6.02×1023个水分子 D.含3.01×1023个氧原子

  4.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的Na+数约为 ( )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5.1 mol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

  A. H2 B.CO2 C.CH4 D.O2

  6.将1 mol CO与1 mol CO2相比较,正确的是 ( )

  A.分子数相等 B.原子数相等 C.电子数相等 D.质子数相等

  7.氢原子数目为9.03×1023的NH3是 ( )

  A.1.5 mol B.1 mol C.0.5 mol D.2 mol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1 mol N2和1 molCO所含的分子数都是NA

  B.1 mol H2和1 mol CO2所含的原子数都是NA

  C.1 mol CO和1 mol CO2所含的氧原子数都是NA

  D.1 mol H2 SO4和1 mol H3PO4所含的原子数都是4NA

  9.物质的量相同的甲烷和氨气具有不同的 ( )

  A.电子数目 B.质子数目 C.分子数目 D.原子数目

  10.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所含分子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所含O的物质的量

  之比为_______ 。

  答案:1.D 2.B 3.C 4.B 5.C 6.A 7.C 8.A 9.D

  10.1:1 2:3

化学教学教案9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课后记]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教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故知新】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回忆、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研讨】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 6mol/l盐酸的试管中 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 热反应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 热反应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用手拿起烧杯 (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数化和反应。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

  吸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化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目标

  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目标

  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

化学教学教案12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一、离子反应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P58,内容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基础训练》P40、9题。

化学教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化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化学教学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4)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 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 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

  5、 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 、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四、考试安排

  考试时间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10月4日 (第六周)

  期中考试 11月4日(第十周)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

  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 (第十八周)

  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

  章节 课 时周次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第1至2周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2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

  单元复习 3

  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2

  3至8周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第三节 化学平衡 8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单元复习 4

  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2

  9至16周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6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

  实验 中和滴定1

  单元复习 5

  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3

  17至20周

  第二节 化学电源2

  第三节 电解池5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

  单元复习 4

  机动521周

  期末复习 22周

【化学教学教案(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教案04-02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1-13

化学教学教案15篇04-03

化学教学教案集合15篇11-13

高中化学教案(集锦15篇)11-04

化学肥料的教案11-02

化学肥料教案08-26

化学平衡教案11-26

元素化学教案02-23

氨的化学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