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哲理故事>哲理的故事

哲理的故事

时间:2021-12-14 12:20:17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哲理的故事15篇

关于哲理的故事1

  庙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是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关于哲理的故事15篇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是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是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关于哲理的故事2

  保送,将我从“黑色七月”中救赎出来,还赋予了我一项特权:选择学校及专业。

  那天,我一走进学校办公室,就看见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资料。老师笑着用手指了指:“北大所有的文科系,怎么样,挑哪个?”

  “北大?”我摇摇头,“我不上北大。”

  老师的笑容像是突然凝固了,她满脸疑惑:“不上北大你上哪儿?”在人们心目中,只有北大和清华才是胜利者的归属,光荣而神圣。

  拒绝北大,我的理由很简单。我毕业那年是1991年,那年北大和复旦的新生必须在正规军校里军训整整一年。我怕苦,怕累,更怕浪费时间,无论怎么训练,我知道自己绝无可能脱胎换骨。

  于是,我问老师:“除了北大,还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考分高?”

  “你什么意思啊?”老师更加不解。

  “我要选考分最高的专业。”这么简单的道理,老师为什么不懂啊!

  “考分最高的?”老师想了想,给了我答案,“人大国际金融?”

  “好,就是它了。”

  也许是我的回答太过果断,老师又犹豫了一下,问:“你肯定吗?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和父母商量一下?”

  “不用商量了,我说了算!”

  短短的10分钟,我斩钉截铁地为自己选择了前途。其实,爸妈的意见并不是我听不进去,而是对于专业和分数,他们远没有其他父母那么在意。

  记得小学五年级,因为换了语文老师,几乎“专写”范文的我作文成绩突然变得时而得优,时而得良。我年纪虽小,却不那么迷信权威,心里总想:也许不是我的问题,根本就是老师的问题呢?

  我爸妈都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又在大学里教文学,因而成了我的首选裁判。他们把我的几篇文章翻过来,覆过去,研究了半天,也没找到小学生的作文标准到底是什么。于是,我爸身体力行,亲自操刀,模仿着孩子的语气替我写了篇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这篇作文竟然得到了我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中。

  而且,过去的作文即使是“良”,很多精彩的句子下面还会有老师用红钢笔划出的波浪曲线,以示赞许。但是,我爸这篇“习作”发回来时,却是光秃秃的白纸黑字,外加4句红色批语:“中心思想不清晰,立意没有拔高,前后缺少呼应,语言呆板不生动。”

  对这唯一的一个“中”和4句全面否定的评语,爸妈和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大学教授,怎么写出的文章竟然过不了小学老师这一关?

  从那以后,对分数、对成绩,爸妈有了全新的看法。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福分。它让我可以自由地读书,自由地选择。

  18岁的我,以为金融就是和银行有关,银行就是和取钱存钱有关。至于国际金融,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它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无所谓,因为我的标准简单而“专横”:考分最高的专业一定是最好的,既然我的分数不比别人低,别人能学的,我也要学!

  凭借这样好胜而又从众的心理,我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金融的大门。在日后的很多年里,金融不仅成为了我的职业,而且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

  20xx年,我终于又回到北京工作,上班的凤凰会馆就在人大附中旁边。

  14年过去了,我竟然又回到同样的地方。

  在会馆附近的小路上,我时常会看到穿着校服、一脸天真烂漫的学弟学妹们。站在办公室里,我也常会透过玻璃窗,凝望人大附中的操场、花园、教学楼。恍惚间,我仿佛又看到了十七八岁的自己,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嘻嘻哈哈

  “昨天看见咱们校队踢球了吗?蓝天射门的时候,太帅了!”

  “知道吗?小威那家伙,保送清华了!”

  “齐秦那盘《大约在冬季》听完了吗?听完借我翻一盘。”

  ……

  如果可能,我愿意自己永远17岁。

关于哲理的故事3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在我心灵深处,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当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时,我就开始说谎了。

  它的第一片叶子是善良。不要以为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善良更容易把我们载到谎言的彼岸。一个从业许多年的医生,当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殷殷地拉着他的手,眼巴巴地问:“大夫,你说我还能治好吗?”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治好。”他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是他和病人心中共同的希望。当事情没有糟到一塌糊涂时,善良的谎言也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叶草”的第二片叶子是此谎言没有险恶的后果,更像一个诙谐的玩笑或委婉的借口。比如文学界的朋友聚会是一般人眼中高雅的所在,但我多半是不感兴趣的。不过,人家邀请你,是好意,断然拒绝,不但不礼貌,也是一种骄傲的表现,和我本意相距太远。这时,我一般都是找一个借口推托了。比如我说正在写东西,或是已经有了约会……

  第三片叶子是我为自己规定——谎言可以为维护自尊心而说。我们常会做错事。错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改过来就是了。但因为错误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心,就是外伤变成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治得好的。我并不是包庇自己的错误。我会在没有人的暗夜,深深检讨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像次品一样展览。也许每个人对自尊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敏感。为了自尊,我们可以说谎;同样是为了自尊,我们不可将谎言维持得太久。因为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地基之上的,谎言只不过是短暂的烟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田的“谎言三叶草”渐渐凋零。我有时还会说谎,但频率减少了许多。究其原因,我想,谎言有时表达了一种愿望,折射出我们对事实的希望。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厚,世界的本来面目像琥珀中的甲虫,越发纤毫毕现,需要我们更勇敢的凝视。我已知觉的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

  有的人总是说谎,那不是“谎言三叶草”的'问题,而简直是荒谬的茅草屋了。对这种人,我们并不因为自己也说过谎而谅解他们。偶尔一说和家常便饭地说,还是有区别的。

关于哲理的故事4

  真爱如盐

  在莎士比亚笔下,它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话说,年迈的李尔王希望退位,他想要把自己的国土分给自己美丽的三个女儿。于是,他将女儿们叫到身边,问道:“你有多爱我?”大女回答:“父亲,我爱你像糖一般。”次女回答:“父亲,我爱你像蜜一般。”而小女认真地回答道:“父亲,我爱你像盐一般。”愤怒的李尔王将国土分给了大女与次女。却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才明白,小女对他最为赤忱的爱戴。

  什么是真爱?年迈的李尔在高高的皇位之上混沌了他本因该睿智清晰的思想。他觉得,高纳瑞是爱他的,里根是爱他的,甚至那两个女婿也比这个小女儿对他的情感真挚。李尔失去了味觉,这使他品不出那加了太多糖的水竟有多苦,他吃不出来味道上好的佳肴——盐放的适中。

  真爱如盐。多了咸,少了淡,只有适中方才是美味。可是,喝足了糖水的李尔,怎会觉得这盐放的好呢,在他那里,这成了败坏了兴致的残羹。真爱如盐,这份爱要怎样给与就像用盐一样需要仔细把握。

  痛苦和盐

  有一个师傅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派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

  师傅笑着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他们一路上没有说话。

  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凉。”

  师傅问:“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说:“没有。”

  然后,师傅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徒弟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人的痛苦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款待他,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不好吃,难以下咽。

  主人闻过即改,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请他再尝。果然,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顿使他的食欲大增。为此,愚人在私下里暗自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而无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一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在回到家里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一天到晚总是空着肚子拼命地吃盐。这样一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败坏了。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关于哲理的故事5

  心境

  朋友小王爱好写作,总是埋怨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合适的时间。别人在单位说笑,他怕别人吵闹,又怕别人笑他迂腐。在家中租来的房间里,又嫌房间太小又阴暗,让人压抑。他说:“要是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我一定能写出好作品。”结果不久他搬了家,环境一切满意,但始终没有如愿。他又说:“太安静了,缺乏灵感。”

  故事的哲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其实,更多时候当我们埋怨一切不如意时,事实上不一定是外界环境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于哲理的故事6

  自我小时候起,爸爸妈妈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得不抛下年幼的我和年迈的奶奶,去外地打工。

  记得最初一次与爸妈离别的情景:正值隆冬,天气阴冷,几棵枯藤打着寒战,雪花飘舞在空中,盘旋之后落在地上。妈妈在寒风中伫立着,并不时地用那干木柴似的手指把那一缕早已被风吹散的头发夹上去,爸爸在寒风中瑟缩着。我不想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宁静,我想让那一刻停留,能够永远和爸妈在一起。

  火车终究还是来了。爸爸深情地望着我说:“好好学习,中秋节我们就回来!”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妈妈保持着沉默,眼神忧郁,流露出丝丝缕缕的不舍。载着爸妈远去的火车渐渐离我远去,我茫然,觉得我独自一人呆在无边的旷野上,被孤独包围着。泪珠悄悄地从眼角滑落。

  回忆起分别时的情景,仿佛觉得就在眼前。仔细算来,爸妈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家了,他们整年在外奔命打工,和家里联系的方式只是每月通过邮局寄送的汇款单,几乎没有别的什么消息。

  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高兴地学习、游戏,我总是心生羡慕,有时还伤心得流下眼泪,终究抹不掉我对父母的强烈思念。想到他们在外边陌生的环境里工作劳碌,我只是默默地祝福他们平安顺利。

  中秋节,应该月圆人团圆,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然而这个中秋节,爸妈在外,我们人在同一圆月下,但相隔天边。家中只有我和奶奶,我们观赏着月亮,两人说不上几句话。我明白奶奶的心情,也明白千里之外爸妈的心情。

  我想起了去年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品尝月饼。我躺在爸爸宽广的臂弯里,欣赏着圆圆的明月,听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心中无比地甜蜜。爸爸还说,等到今年中秋节要给我买更大更香甜的月饼。

  这个中秋节,院落里只有我和奶奶,天空中一轮昏黄的月亮,几颗星星点缀在空中,稀稀疏疏。我想,星星也许是一人在家,耐不住寂寞,从云缝中钻出来的吧!爸妈此刻也许在想念着家中的母亲和孩子吧。父母为了维持贫困家庭的生活,不得不离乡远行,在外奔波劳碌,是多么艰辛呀!

  三个月前,爸妈从很远的城市给我寄回了一个文具盒。每当看到这文具盒时,就想起远方的父母,回忆着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脑海中浮现出爸妈的笑脸,耳边回响着爸妈的叮咛和嘱托,催我前进。我越来越明白,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就不能太脆弱,太爱哭,我要做一名真正的打工人的子女。我要遇事不流泪,坚强勇敢地面对。

  夜晚,万籁俱寂。一阵阵咳嗽的声音响起,奶奶病了。我从床头拿起仅有的几十元钱,想去给奶奶治病,可是不够。听到奶奶的咳嗽声愈来愈急促,我害怕起来。咚的一声,我似乎感到了一种不祥,攥着钱飞奔到奶奶房中,奶奶坚持不住了,从床上摔了下来。我忘记了一切,冲出家门,飞奔在黑暗的街巷中,向村里的医生家中跑去,汗水浸透了我的衣服,由于劳累也由于紧张。一阵疼痛感从脚踝传来,我来不及察看一下。我知道,这是地上的石块划破了脚。一不小心,踩到了泥水中,摔倒了,疼痛更是钻心一般。我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泪水和汗水一起流到口中,涩涩的。直到医生赶到家中,说没有什么大碍,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临近黎明时,我坐在院子里,望着漫天的星斗,我又想起了爸爸妈妈,想起了许多快乐幸福的时光。想到给自己虚惊一场的奶奶,我没有哭,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我从食堂带着饭走进病房时,两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了自己眼前——爸妈回来了,一家人团聚了,我高兴地笑了,笑得很开心。

  在这几年里,我作为留守儿童,虽然离亲情远了一点,但我也留守了一份坚强。

  天蓝了,月圆了,人坚强了。

关于哲理的故事7

  一个农庄主在他的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 老鼠发现了去告诉母鸡, 母鸡看了看老鼠说: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很同情你", 母鸡说完走了。

  老鼠又跑去找肥猪, 肥猪淡淡的说: "这是你的事,你自己小心", 说完慢悠悠的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诉大黄牛, 大黄牛表情冷漠的说: "你见过老鼠夹子能夹死一头牛的吗?祝你好运", 说完也骄傲的走了。

  后来老鼠夹子打到了一条蛇, 晚上女主人到粮仓里被蛇咬了住进了医院, 男主人为了给女主人补身体把母鸡杀了。 女主人出院后亲戚都来看望, 男主人把肥猪宰了招待客人。 为了给女主人看病欠了很多钱, 没办法男主人把大黄牛卖给了屠宰场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一个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企业里,还是在团队中,都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要有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感,要有协作精神,要敢于承担。维护别人,维护团队,就是维护自己。

关于哲理的故事8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一个还给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被救起後,他拿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今天我的好朋友救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为什麽我打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个笑笑的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

  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你只需要花一分钟注意到一个人;一小时内变成朋友:一天让你爱上他;一但真心爱上 ...你却需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将他遗忘,直至喝下那孟婆汤...

  朋友呀!当你看到这里,你感受到什麽?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磨擦,我们也许会因这些磨擦而分开。但每当夜阑人静时,我们望向星空,总会看到过去的美好回忆。不知为何,一些锁碎的回忆,却为我寂寞的心灵带来无限的震撼!就是这感觉,令我更明白你对我的重要!在此,我希望你能更珍惜你的朋友。

关于哲理的故事9

  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见上帝时,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接近于倒闭,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 非常快乐。”上帝听罢,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我的家人,朋友们和我很谈得来,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 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满分。

关于哲理的故事10

  意大利著名影星索非亚?罗兰自小就想成为电影明星,她16岁时来到罗马,打算在这里圆自己的演员梦。可是很多人都对她说她的自身条件太差——个子太高,臀部太宽,鼻子太长,嘴太大,下巴太小,也就是说,她的外在条件无一能够跟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演员外型吻合。就连著名的制片商卡洛也跟她说,如果她真想干这一行,就得把自己的鼻子和臀部“动一动”。但这遭到了索非亚的强烈反对。她说:“我为什么非要跟别人一样呢?”几年后,她成功了,那些有关她“鼻子长,嘴巴大,臀部宽”的议论也无声无息了,这些特征反而成了美女的标准。

  法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十来条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沿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了很多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这时候,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行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因饥饿和劳累而相继死去。这其中,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情况可能就会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易水寒)

  【大道理】:

  我们常常会以“我和某某很相似”而自豪,这个“某某”又常常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可是,哪一个出色的人不是因为和别人不同才脱颖而出?总是追求和别人相同,最终不是诸事平平,便是饥饿而死啊!

关于哲理的故事11

  一个中国人第一次到德国出差,在法兰克福火车站下车后,走出候车大厅,这时他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出站的客人刚走到便道旁放下手提袋,马路上飞驰的车流中便有一辆奔驰车正好拐上便道停在他身边。两人握手、上车,整个接站过程不过8秒钟。中国人看呆了。时间竟是这样准确无误。

  这天,在展览会开会期间,这位中国人在吃早餐的路上碰见了一位正巧也去参会的德国熟人,就和他打招呼:“你真早啊?”没想到德国人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早了,我7点30分起床,用20分钟做体操,10分钟洗漱,早餐吃了15分钟,现在用15分钟走到会场,8点30分正好能进去。”这位中国人听得惊讶极了,就故意问:“那你何必不再早点进场呢?”德国人耸耸肩:“展览会定的8点30分才让进场,我只好根据这个时间来安排了。”这位中国人听完这番话后,平生第一次也计算了一下自己吃早餐用多少时间。

  几位中国人参加了德国一家著名公司在汉诺威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会议开始了,公司总裁的第一句话就说:会议要开一个小时。总裁讲了20分钟下去了,这时会场上的中国客人好奇了,切切私语:还有8个负责人呢,别说一小时,就是两小时也不够呀!可接下来,每个发言的人都恰好讲5分钟,这样,8个人全部发完言,正好一小时。

  真难为这些德国人了!

  故事的哲理

  时间是世间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时间是生命,它是有限的。每个德国人都走进了时间的齿轮,相互之间的咬合可谓丝丝人扣。正是精确的时间观念,造就了德国的高效。

关于哲理的故事12

  药山丛林道场已坐满了学僧,静候了许久,堂台仍空着,迟迟不见惟俨禅师出现。院主误以为禅师看错了时辰。不得不前往禅房去请。

  院主说:禅师,大家都在等候您传法开示呢,请您慈悲随缘吧。

  惟俨禅师说:那就敲钟把大家集中吧。

  院主说:大家已集中在道场等着您了。

  惟俨禅师说:还是敲钟表示一下吧。

  院主敲响了钟。惟俨禅师上堂,一直沉默着。院主着急,示意他可以开讲了,可是禅师仍然默默不语。

  众学僧脸上的表情,除了疑惑,还有好奇。突然,惟俨禅师径直走出道场。回禅房去了。

  院主紧随其后,追问:禅师已答应上堂说法,大家可是期盼已久了,您怎么不发一语就离开了呀,是否本寺有怠慢您之处?

  惟俨禅师说:你已向我介绍过,丛林道场设立以来,各地已有诸多著名禅师应邀上堂,有的专门讲解经文,有的专门阐述戒律,我扛了个禅师虚名,当然要以我的方式开示大家啦。

  院主说:我们愿意聆听您的开示,您总得说一说吧?惟俨禅师说:不说也是一种说,我以我的方式说过了,不回禅房还要我去哪儿呀?!

关于哲理的故事13

  对联人生

  宋朝的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常识渊博,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满起来。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

  故事的哲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决不能轻易言满。这是因为,整个世界是无限的,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认识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浩如烟海的知识,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永无止境。即使再退一步,如果当时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绝对真理”,他的这项知识就满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世界是在变化的,在某一时刻是真理,而在其他时候也许就不再是真理了。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更多的成绩。

  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忙得没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激流所淘汰。也就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关于哲理的故事14

  我曾和一个朋友打赌:如果我给他一个鸟笼,并挂在他房中,那么他就一定会买只鸟。我的朋友同意打赌。因此我就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瑞士鸟笼给他,他把鸟笼挂在起居室桌子边。

  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当人们走进时就问:“乔,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乔立刻回答:“我从未有过一只鸟。”

  “那么,你要一只鸟笼干吗?”

  我的朋友后来说,去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他有一只鸟笼要简便得多。

  小幽默大智慧:人们经常是首先在他们头脑中挂上鸟笼,最后就不得不在鸟笼中装上些什么东西。

关于哲理的故事15

  盲人怎样买剪刀?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在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

  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故事的哲理

  我们总习惯用一种常规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长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工作生活,从而形成思维定式。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打破模式,从而获得突破和创新。

  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思维模式,而不是智商的差异,企业运营也是如此,思维和观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

【关于哲理的故事15篇】相关文章:

1.关于哲理的故事

2.关于哲理故事

3.关于爱情的哲理故事

4.关于水的哲理故事

5.关于成功的哲理故事

6.关于人品的哲理故事

7.关于活着的哲理故事

8.关于美丽的哲理故事

9.关于健康的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