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端午节日记模板集锦七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记。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日记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日记 篇1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今天早晨,妈妈早早的就起床了,她去了菜市场,买回来一些粽叶、肉、蜜枣、和糯米。妈妈一回到家,先把粽叶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把蜜枣、肉和糯米放在一个锅里,再把一些酱油倒入锅里,紧接着把它们拌在一起,馅便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妈妈便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不慌不忙的拿起几片粽叶,圈成一个类似圆锥的形状,接着放一些馅在里面,然后再用一片粽叶包起来,最后用一根线扎起来,这样,一个粽子便包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包起粽子来。粽子包好了,妈妈立刻把粽子放在锅里煮,过了不久,粽子煮好了,妈妈拿起一只粽子,剥开粽叶,细细地品尝,我看着妈妈脸上的表情,忍不住笑了,妈妈见了,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看我开心的'样子也笑了。
这一天,人们不光吃粽子,还赛龙舟,插艾青……这都是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据说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英雄屈原的。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日记 篇2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跳江这一件事。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煮鸡蛋、赛龙舟、戴五彩线、上山采艾叶草……
我家包的粽子是正三角形的。先准备了糯米、枣、粽子叶。先把粽子叶包成长三角形,再放点米,然后放上一、两个大枣,最后包成三角形,把线捆在包好的粽子上,这个水灵灵的粽子就做好了。妈妈说:“白白的米象征屈原清白的`为人,大红枣是屈原的一颗爱国心。”
除了吃粽子、滚运气蛋,大家还在露天进行了烧烤,羊肉串、熏肉卷、鸡翅、肉皮、火腿肠、鱼片……那滋味就是比串店好吃多了。大家围坐在火炉旁边,有说有笑,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
我认为家人为我包粽子,这是对我的祝福。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用最真诚、最美好的祝福回报我的家人。
端午节日记 篇3
小时候,总听妈妈给我讲屈原因为楚平王而投汨罗江,从此便有了端午节,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来端午节是由屈原而产生的。
相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投江后,汨罗江畔的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的尸体,因此有了赛龙舟的习俗;百姓们把饭团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习俗,百姓们把兄雄黄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黄酒的习俗。
记得前不久,我还了南湖边,看龙舟竞渡,那儿人山人海,一派热闹的景象,南湖边上围满了人,不用说他们就是来看龙舟竞赛的.,只见不远处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的龙舟,龙舟选手们严阵以待,不过一会儿就上了各自的龙舟,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似乎真的是要打捞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们就开始了,随着“嘿咻嘿咻”的口号声。他们有节奏地划起龙舟,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当时百姓们纷纷去打捞屈原时的情景……
这些龙舟一个个身长十几米,船头是一条龙头,船尾是一条龙尾,船头有一个击鼓手,负责击鼓,打节奏,以此激励队员们,船尾有一个舵手,手上拿着一只桨,以此来控制方向,中间是船员他们是主要的队员,就是他们使龙舟前进的。看着这些龙舟,我的心中忽然滑过一个念头:在《端午寄情》班队课上,徐州骋说一条龙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数,加上船头和船尾两个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刚数完,龙舟就飞快地驶向远方,似乎是刻意,准备让我数的……
虽然端午节已经过去,可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对端午的无限向往和那个我小时候听过的古老的传说。
端午节日记 篇4
今年的端午节,第一次作为法定假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大事,是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从民间意志的维系与传承,到国家意志的规定和推动,端午节,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化符号,折射出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逶迤足迹。我们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我们对屈原的评价和认可,到了怎样一个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时候,我们想起屈原了吗?
端午节,如果离开了对“屈原”这位人文知识分子模范的思念与文化认同,就失去了端午节文化“失范扶正”的根基,如果传统节日的复兴,不能推动人文学科的复兴,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线足够明亮,足够温暖,但是没有成长,没有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没有理性的明天……
端午节日记 篇5
我最喜欢过家乡的端午节,因为家乡的端午节特别有趣。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一大清早,我就跟在奶奶屁股后面去准备粽叶,糯米,肉块儿,红枣,菜干等包粽子的材料。奶奶忙前忙后的,我想帮忙,乐疯了似的一个劲地问:啥时候包呀?啥时候。。。。。奶奶不耐烦地说:看电视去,包的时候叫你。我被哄走了,耳朵边一只想听见奶奶的呼唤声。到了中午,吃完饭后,终于可以包了。奶奶先把粽叶围成圆锥形后,再把掺和在一起的糯米菜干放进去一勺,压扁后,再放肉或红枣,再放一勺,再压扁。这样粽子很饱满。圆锥里面放满了馅后,再把上头的粽叶将露出来的盖住,再把一层粽叶再将它裹起来,系上绳。一个完美而饱满的粽子诞生了。我也尝试做了几个,嘿嘿!我爆出来的`都一些丑八怪。虽然不好看,但我很快乐。
端午节还有一个伟大的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非常热爱祖国。有一次,国家败亡了,他抱着必死的心,跳进黄河里。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每年这个时候称为端午节。因此,许多人会把刚包好的粽子扔进黄河,纪念屈原。而我的家乡也有一个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全村乡亲们坐在小剧院里看戏。依依呀呀的,不知道唱些啥玩意。老人们倒听得入迷。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世纪的人们却有些不满意。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端午节日记 篇6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去外婆家吃粽子,外婆做的粽子可好吃了。
我吃好多,我一咬那个肉汁,可香了,我的舌头好像麻木了,被那个香味迷住了,吃完了一个再一个,连这个不爱吃粽子的'我,一下子好像开了胃,当我吃了第3个时,我的胃实在是装不下了,可我的嘴巴还想吃好多好多的粽子。
我吃不下了,就看我弟弟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搞笑了,一手拿着一个粽子,另一只手也拿着一个粽子,一口咬着一个粽子,又咬着另一个粽子。太可爱了!
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过去了,我期待的另一个端午节的来到!
端午节日记 篇7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每到五月初五,粽子就成了这一天里最多人吃的食物。
一看到妈妈泡米和桌子上满是粽叶,我就知道端午节又到了。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每到端午节,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栓好了的五色线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丢掉。妈妈告诉我说,据老人们讲,这样可以避免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大枣、葡萄干、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端午节的早晨,妈妈总是在我睡眼朦胧时叫醒我,去远处的树林、小河边洗脸,凉凉的河水冲走了我的困意,热闹的人们来来往往,真的像过年一样。
回到家,吃着鸡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端午节,粽子节!
【端午节日记】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日记_日记01-10
端午节日记11-14
端午节的日记01-06
端午节日记08-31
端午节日记12-23
【推荐】端午节日记09-07
【热门】端午节日记01-25
端午节日记【精】10-28
快乐的端午节日记12-05
【精】端午节日记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