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小故事精华【15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1
夜幕降临,父亲给我找了一道题让我解决:10间教室,每间装6盏灯,关闭5间教室的灯,剩多少盏?我一听暗自欣喜,对我来说那是易如反掌。毫不犹豫地回答:"简单!用6*10-6*5=30盏灯。"然而,父亲却摇头微笑,我有些不满地质问:"难道答案不是30盏吗?"

父亲耐心地说:"你理解错了,问题是求总共有多少盏灯,而非亮着的灯数。怎能相减呢?"我顿时茅塞顿开,重新计算:"正确解答应该是6*10=60盏灯!"这时,我想到了另一道智力题,决定考考父亲:"一位渔夫钓鱼,钓到6条无头,9条无尾,8条半个身子的鱼,请问他钓了多少条鱼?"父亲听后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得出答案。我自信满满地揭晓谜底:"6条无头即'0',9条无尾即'0',8条半截也是'0',所以渔夫一条鱼也没钓到!"父亲听后捧腹大笑,称赞不已。
这次的数学小故事,真是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挑战性啊!
数学家的小故事2
欧拉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卒于俄国圣彼得堡。他生于牧师家庭。15岁在巴塞尔大学获学士学位,翌年得硕士学位。1727年,欧拉应圣彼得堡科学院的邀请到俄国。1731年接替丹尼尔·伯努利成为物理教授。他以旺盛的精力投入研究,在俄国的14年中,他在分析学、数论和力学方面作了大量出色的工作。1741年受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科学院工作,达25年之久。在柏林期间他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涉及行星运动、刚体运动、热力学、弹道学、人口学,这些工作和他的数学研究相互推动。欧拉这个时期在微分方程、曲面微分几何以及其他数学领域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1766年他又回到了圣彼得堡。
数学家的小故事3
柯尔莫哥洛夫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成就最广泛的数学家之一,研究领域几乎横跨整个数学,但在数学之外,他还有别样的人生。
柯尔莫哥洛夫从小兴趣广泛,除了数学之外,还喜欢旅行、游泳、艺术、诗歌、历史等等。研究数学的同时,还广泛涉猎古建筑,雕塑和绘画等等,被誉为百科全书般的人物。少年时代的柯尔莫哥洛夫最痴迷的是数学和历史,他曾写过一篇关于地主财产的论文,但他的历史老师告诉他:“你在论文中只提供了一种证明,对数学来说也许够了,但对历史来说还不够,历史学家至少需要五种证明”。听罢此话,柯尔莫哥洛夫当即回应说:“那我还是学只要一种证明的数学吧!”
中学毕业之后,柯尔莫哥洛夫当过一段时间的列车售票员。身体本来就强壮加之战斗民族的天性,他特别喜欢打抱不平,偶尔还会和不讲理的乘客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尽管在数学上已经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但他还是按捺不住躁动的内心。26岁的时候,他找来了亚历山德罗夫(另一位非常杰出的数学家),一起乘船沿伏尔加河穿越高加索山脉,来到了塞万湖中的小岛上,开始每天游泳爬山晒太阳的惬意生活,在这期间,亚历山德罗夫完成了一本拓扑学传世名著《拓扑学》,而柯尔莫哥洛夫则开了扩散理论研究的先河。
完成概率论公理化的划时代意义工作之后,柯尔莫哥洛夫又怀念起了那种惬意的生活。于是他又找来了亚历山德罗夫,之后两人在科马洛夫卡买了一座房子。他们每周花一整天时间来爬山滑雪或干脆就是只穿短衣短裤在冰天雪地里徒步30公里。在这期间,他又完成了许多重要工作。而且陆续地有许多著名数学家和学生们慕名来访,二人与他们进行了许多亲切而有意义的讨论,内容不仅有数学,还有柯尔莫哥洛夫热爱的艺术文学等等。这些学生中就有后来的数学大师盖尔范德和马尔采夫。
而柯尔莫哥洛夫最著名的`一次打架事件发生在一次苏联科学院的的会议上。刚开始他与卢津(另一位数学家,不是他的导师鲁金)的意见不和,后来就开始激烈的争吵,再后来气不过的柯尔莫哥洛夫干脆直接冲上去暴打了对方一顿。两位大人物在公众场合打架传出去肯定有很大负面影响,但xxx得知后只是会心一笑,反而还喜欢上了柯尔莫哥洛夫的这种性格。
就算年纪大了他也不消停,在莫斯科很冷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要游泳,于是脱光衣服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后来差点冻死,被送进医院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但后来不甘心的柯尔莫哥洛夫又搞了一次同样的危险行为,还美其名曰“相信自己的身体”。70岁的时候他还举办滑雪比赛,结果很高兴地就飞奔了出去,把其他人甩在了身后。
柯尔莫哥洛夫的荣誉和成就实在太多,只能借用费马的一句名言叫“这里的空白太小,写不下”。不仅仅是对他的成就,就连他的这种潇洒快意的人生,我们也只能仰望。
数学家的小故事4
追车
“等一等!”
一辆大客车正要从潼南出发,开往深圳,一年近40岁、个子不高的男子骑着摩托划到车前。
他跳下摩托,冲上大巴,舞动着一张卡片喊:“吕源吉!”
“唐书记!”车上的年轻人站起来,呆呆地说不出话来。
“傻小子,还不快把东西拿去。”
这是今年初发生在潼南县车站的一幕。原来,龙项乡村民吕源吉外出打工前夕发现身份证丢失,必须先到县公安局办理临时身份证。他想到乡党委书记唐淼清到县城办事的机会多,就找到他帮忙。
唐淼清说:“请放心,你走之前,一定把证件送到你的手里。”
然而,第二天,唐淼清却到重庆出差去了,一去就是3天。办完事,他第一件事就是到县公安局为吕源吉办证件,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吕源吉的家,得知他已启程,便骑上摩托追了30公里,赶到了车站。
“挣了钱,回家乡来干哟!”
吕源吉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不住地点头。
唐淼清的以诚相待,使这两年龙项乡外出务工人员已有10余人回乡投资,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引水
2005年3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唐淼清在办公室门口拾到一封信:“……我们这里地下是咸水,喝了这里的水,不少人经常得病。喝上纯净的淡水,是我们几代人的愿望……”
其实,为了改变喝咸水的历史,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努力。他当即回信,郑重承诺:“半年后,你们一定会喝上甘甜的淡水。”
3月12日,唐淼清组织人马立即对饮用水工程进行概算:需资金80万元。80万元,对于一个人口只有1万多、年财政收入只有60多万元的.农业小乡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唐淼清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跑立项、协调资金。两个月后,资金到位,但离引水期限已不到4个月。
唐淼清带头行动,早晨,第一个到工地;夜晚,最后一个离开。困了,就在工地上睡一睡;累了,就吃一碗方便面……
8月7日,甘甜的水到了一户户人家,引水工程提前5天完成。
又一个清晨,唐淼清在办公室门前看见一篮鲜花,花篮中一张纸片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顿时,泪水,涌满了他的眼眶。
等待
一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过去……
车辆稀疏,大街寂静,初秋的夜晚,空气沁凉。
“唐书记,我们还是走吧,不会来了。”
“再等一等。”
…………
这傻傻等待的3个人,就是唐淼清和龙项乡的两个干部。原来,唐淼清在调查中发现,潼南太安鱼在多年前虽已驰名川渝、享誉西南,但始终处于散兵游勇的民间状态,缺乏资源开发、市场包装和文化提炼。
“做太安鱼这篇文章,一定大有可为。”唐淼清在龙项乡党委扩大会议上充满自信地说。
但,面临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技术和资金。经多方联系,四川省遂宁市有一个客商愿意加盟。
2005年10月的一天,唐淼清和龙项乡的两个干部如约赶到四川省遂宁市,约见客商。但4个小时过去,客商没来。
这时,夜已深了,茶楼服务员多次提醒他们该离开了,但,唐淼清“赖着”不走。
终于,茶楼的门开了,一个人冲进来。
他就是客商。“唐书记,还在等我?等了4个小时了?”来人紧紧握住唐淼清的手。
原来,客商突然有急事去了成都,电话坏了无法与他们联系。
两个月后,潼南县城有了太安鱼大酒店,酒店注册“太安鱼”商标,集太安鱼餐饮、技术培训、资源开发等于一体。半年后的今天,酒店着手在重庆和成都建“太安鱼”分店,“太安鱼文化”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数学家的小故事5
诺伊曼
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 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教师。尽管这诱人的启示,曾使许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导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他在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 是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战后,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著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欧拉(1707~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著多部。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数学家的小故事6
20世纪的中国数学家中,有一位出身于小贩之家,他便是华罗庚。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他的父亲是学徒出身,经过多年努力,拥有了3家规模不等的商店,一度担任县商业丝会董事。不料后来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个精光,接着较大的店也倒闭了。等到华罗庚出世时,华家只剩下一爿经营棉花的小店,以委托代销为主。
华罗庚在当地读小学时,因为淘气,成绩糟糕,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做父亲的重男轻女,让成绩好的姐姐辍了学,而让华罗庚进入县立初级中学。从第二年开始,数学老师便对华罗庚另眼相看了,经常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地跟他说:“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上初中三年级时,华罗庚已在着力简化书上的习题解法。
等到华罗庚初中毕业,父亲又犯了难:一方面,他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又有所顾虑,如果送他去省城读高中,经济负担太重。此时有一位亲戚提供了一个信息: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费全免,只需要付食宿和杂费。结果华罗庚被录取了,进入该校商科就读,相当于现在的中专。
那一年,16岁的华罗庚与同城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不得已华罗庚辍了学,回家帮助父亲站柜台。可是,华罗庚依然喜欢看数学书和演算习题。当时与华家的棉花店隔河相望有家豆腐店,每天天还没亮,豆腐店伙计起来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点上油灯在看书了。
开店营业以后,若是有顾客来了,华罗庚便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待顾客走了,他又埋头看数学书或演算习题。有时看书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父亲知道后气急败坏,骂儿子念书念得“呆”了。有一次他甚至把儿子的演算草稿撕碎。直到有一天,罗庚纠正了账房先生的一处严重错误,做父亲的终于感到一丝欣慰。
又过了一年,从巴黎大学留学归来的华罗庚中学母校校长看到华罗庚家庭困难,同时他又好学,便聘请他担任学校会计兼庶务。后来当校长准备提拔华罗庚,让他担任初一补习班数学教员时,不幸却接踵而至。先是华罗庚的母亲因病去世,接着华罗庚患上伤寒症,卧病在床半年,医生都认为没必要治了。最后华罗庚喝了一帖中药以后,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但腿落下了残疾。
那时候华罗庚尚不满20岁,腿疾更坚定了他钻研数学的决心。当时上海有一本综合性杂志《学艺》,刊登了苏家驹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其内容与一个世纪前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建立的理论是相悖的。
罗庚当时虽然不知道阿贝尔,却很认真地拜读并琢磨“苏文”,发现其中有一个12阶行列式的计算有误,遂撰文陈述理由,否定了这一结果,并寄给上海另一家杂志——《科学》。该刊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表了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清华大学订有《科学》,读到华罗庚的文章,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非常高兴。恰好同事里有个金坛人,对这位老乡有所了解,告诉他华罗庚通过自学,数学钻研得已经很深。熊庆来经与系里同事商议,并获得理学院院长的同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担任助理员。从此,华罗庚迈出了成为数学家的关键一步。在清华,他结识了先期抵达的陈省身,两人共同翻开了中国数学史的崭新一页。
数学家的小故事7
赵爽简介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初。
据载,他研究过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和刘洪的《乾象历》,也提到过“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约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该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唐初改名为《周髀算经》该书写了序言,并作了详细注释。该书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古代勾股算术的深奥原理。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它详细解释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将勾股定理表述为:“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又给出了新的证明:“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又”“亦”二字表示赵爽认为勾股定理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证明。
数学家的小故事8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他对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皆有贡献。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高斯是一对贫穷普鲁士犹太人夫妇的唯一的儿子。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高斯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她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他的母亲罗捷雅和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罗捷雅真的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初显天分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
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坚定,说出答案就是5050。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从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X101=5050。
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得到资助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他的教师们和慈母把他推荐给伯伦瑞克公爵,希望公爵能资助这位聪明的孩子上学。
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17高斯19岁,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1] 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1] 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一生曾用八种方法证明,称之为“黄金律” 。
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获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公爵继续慷慨资助高斯的研究,使得他能在18谢绝圣彼得堡提供的教授职位,他一直是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直面变故
1806年,卡尔·威廉·斐迪南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在耶拿战役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
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稿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莱昂哈德·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像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廷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廷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
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廷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廷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数学家的小故事9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
+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xx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10
艾米·诺特,德国女数学家,1882年3月23日生于德国大学城爱尔兰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的研究领域为抽象代数,她善于藉透彻的洞察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地形式化。她彻底改变了环、域和代数的理论。她还被称为“现代数学之母”,她允许学者们无条件地使用她的工作成果,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数学文章的合著者”。
诺特生活在公开歧视妇女发挥数学才能的制度下,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别人更加艰难曲折。当诺特考进了爱尔朗根大学,由于性别歧视,女生不能注册,但她依然大大方方地坐在教室前排,认真听课,刻苦地学习。后来,她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主讲教授,破例允许她与男生一样参加考试。毕业的这年冬天,她来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旁听了希尔伯特、克莱因、闵可夫斯基等数学大师的讲课,感到大开眼界,大受鼓舞,益发坚定了献身数学研究的决心。博士毕业后,她在著名的数学家高丹、费叶尔的指引下,数学的不变式领域作了深入的研究。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在一篇论文里,诺特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了一种纯数学的严格方法;而另一篇论文有关“诺特定理”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此后,诺特走上了完全独立的数学道路。 1921 年,她从不同领域的相似现象出发,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抽象化、公理化,然后用统一的方法加以处理,完成了《环中的理想论》这篇重要论文。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创造,它标志着抽象代数学真正成为一门数学分支,或者说标志着这门数学分支现代化的开端。诺特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誉为是“现代数学代数化的伟大先行者”,“抽象代数之母”。
数学家的小故事11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个性爱好研究数学,也钟爱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能够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刻)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企业标语大全)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就应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好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忙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以前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能够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数学家的小故事12
每一张纸均有两个面和封闭曲线状的棱(edge),如果有一张纸它有一条棱而且只有一个面,使得一只蚂蚁能够不越过棱就 可从纸上的.任何一点到达其他任何一点,这有可能吗?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把一条纸带半扭转,再把两头贴上就行了。这是德国 种玩具使得一支数学的分支拓朴学得以蓬勃发展。
数学家的小故事13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
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儿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数学家的小故事14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数学家的小故事15
王元,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论研究。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成果累累,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扬。他是怎样从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的呢?
王元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很早就受到启蒙教育。他不特别聪明,更不是神童,但是他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一样是通过苦学才获得成功的。王元的小学、初中时代,是在战乱与艰难中度过的。4岁上学,那时他还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一心只想玩,结果连续留级了两年。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只是中等水平。
这样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却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凡是他兴趣所及,都肯花费时间刻苦钻研。开始,他喜欢看小说,不管多厚的本本,他都要想方设法看完它。他看别人拉二胡,自己也动了心,成为二胡的爱好者。由于他抓紧时间苦练,又肯动脑筋琢磨演奏技巧,不久就成为出色的二胡演奏者。后来,他又喜欢画画和游泳。他经常带着画板出去写生。画累了,就脱下衣服跳到湖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广泛的兴趣,养成他不怕困难和一种强烈进取的精神。只要他感兴趣的项目,他总比别人学得好。
1948年,王元高中毕业考入浙江英士大学数学系。浙大是我国老一辈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多年执教的地方,数学教育卓有传统。二位教授自30年代起就坚持办高年级学生读书讨论班,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极有帮助。浙大的教学环境激发了王元对数学真正的兴趣。大学四年级时他在读书讨论班上报告了A·E·英哈姆的《素数分布论》。1952年,王元从浙江大学毕业,因成绩名列前茅,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年后又被分配到该所数论组。
王元有幸能在华罗庚教授的直接指引下开始其科研生涯。他到数论组是华罗庚亲自挑选的。王元在华罗庚领导的研究集体里边学习,边工作。为了攀登世界数学高峰,华罗庚举办了一个数论讨论班,王元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华罗庚在讨论班指导,总是先把讲稿发给大家,然后叫大家报告、讨论。还有一个规矩,报告人讲完以后,必须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答不出来,就要你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站在台上思考,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挂黑板”。
华罗庚在当时已经预测到赛尔伯格筛法和列尼克方法在数论中可能发展,可能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讨论班也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开展探讨。有一天,轮到王元报告了,题目是赛尔伯格筛法。这实际上是一个二次型求极小值问题,它要联系到凑平方。王元在黑板上凑平方的时候,忽然紧张起来,左凑右凑也整不出来。他的问题在黑板上被整整挂了一个小时才解决。
王元被“挂黑板”以后,牢牢记住华罗庚的话,当前世界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很多,掌握并钻研筛法意义很大。王元前进的目标明确了,他大胆地选择跟筛法有关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放弃一切休息日和文娱活动,更加专心致志地攻读。不久,他和一个外国科学家一起,写了两篇有关筛法研究的论文,在数学研究中初露头角。以后,王元又就同一个问题写了几篇论文,华罗庚看后狠狠地批评了王元一顿,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有了速度很好,但还要有加速度,只在原水平的基础上工作,永远也不会有更好的成绩。”
王元很快就明白了华罗庚这番话的道理。他知道,物体要做加速运动,需要外力;科学研究要有加速度,需要勇于开拓。王元关于筛法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确立了他作为著名数论家的地位,王元主编的《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其中包括他本人的工作。以后与华罗庚开始了长达20年的师生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的代表性著作有《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法》(以上与华罗庚合作)。王元对哥德巴赫猜想有精深研究,他首先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为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3的整数之和。这一成果在198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又与华罗庚一起提出了计算多重积分的新方法,国际上称为“华—王方法”。
王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华罗庚教授亲自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论学派”的重要成员。“勤奋出天才”是王元的座右铭。他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靠积累,王元所做的读书笔记就达3400页,他从事科学研究而付出的辛劳由此可见一斑。王元又是一位谦逊的学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研究如同攀登无限的梯级,一个人无论达到多高,也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因此他说:“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不要过分陶醉于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始终有个危机感,这样就永远不存在自满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态度来源于对整个数学知识海洋的客观认识。
王元成为国际数学界享有声誉的数学家,他的成才之路是与勤奋、刻苦、谦逊的态度及不停顿地向科学高峰进击的精神分不开的。
【数学家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精选]数学家的小故事12-21
数学家的小故事07-29
(经典)数学家的小故事10-26
【精选】数学家的小故事10-05
数学家的小故事05-25
数学家的小故事10-09
数学家的小故事(精品)10-14
(通用)数学家的小故事11-06
数学家的小故事(优秀)10-12
[推荐]数学家的小故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