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1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的故事2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的故事3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
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4
艾米·诺特,德国女数学家,1882年3月23日生于德国大学城爱尔兰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的研究领域为抽象代数,她善于藉透彻的洞察建立优雅的抽象概念,再将之漂亮地形式化。她彻底改变了环、域和代数的理论。她还被称为“现代数学之母”,她允许学者们无条件地使用她的工作成果,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数学文章的合著者”。
诺特生活在公开歧视妇女发挥数学才能的制度下,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别人更加艰难曲折。当诺特考进了爱尔朗根大学,由于性别歧视,女生不能注册,但她依然大大方方地坐在教室前排,认真听课,刻苦地学习。后来,她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主讲教授,破例允许她与男生一样参加考试。毕业的这年冬天,她来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旁听了希尔伯特、克莱因、闵可夫斯基等数学大师的讲课,感到大开眼界,大受鼓舞,益发坚定了献身数学研究的决心。博士毕业后,她在著名的数学家高丹、费叶尔的指引下,数学的不变式领域作了深入的研究。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在一篇论文里,诺特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出了一种纯数学的严格方法;而另一篇论文有关“诺特定理”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此后,诺特走上了完全独立的数学道路。 1921 年,她从不同领域的相似现象出发,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抽象化、公理化,然后用统一的方法加以处理,完成了《环中的理想论》这篇重要论文。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创造,它标志着抽象代数学真正成为一门数学分支,或者说标志着这门数学分支现代化的开端。诺特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誉为是“现代数学代数化的伟大先行者”,“抽象代数之母”。
数学家的故事5
李冶(1192年—1279年),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
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和秦九韶一样,李冶并不认为算学是“九九贱技”,认为“小数之假所以为大道所归”,也就是说“道”既来源于“小数”(技艺),又借“小数”而体现。他曾经在《益古演段》序中说过:“安知轩隶之秘不于是乎始?”(谁知道轩辕隶首得道的秘诀不是始于数学呢?)也许通过对数学这种“小数”的追求也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李冶对当时基于道教和理学的数学神秘主义不以为然。在《测圆海镜》的序文中,李冶认为自然之数(数字)虽然不可穷尽但数学的道理(自然之理)是可以推导的,而数学的道理如同黑暗中的光亮一般,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可以明白数学的奥妙。
数学家的故事6
说起华罗庚,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世界着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然后读完了他的传记之后使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华罗庚,19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父亲拥有一间小商店。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家贫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事实证明,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人能不经历任何磨练获得成功,哪怕是天资聪明的人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在出生时,家庭有三六九等,有的人出生条件优越,家庭背景()好,而有些人却出生贫穷,然而这并不影响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努力,条件优越的需要与懒惰与傲慢作斗争,学会不依赖家庭,条件不好的则应该激励自己不懈努力。
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即使挫败他也不曾放弃。一个人就算有天生的弱点也并不妨碍后天的努力,即使有外人的'反对也应该坚持自己,华罗庚一生的成就能够说明这一切。他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记忆深刻,他勇于反驳大人对事物的看法,他小时候曾对庙会的“菩萨”产生怀疑,大人们训斥他不尊敬佛祖,他不服气便偷偷跟踪“活菩萨”到了庙里发现事实后揭发了这个骗局。不得不说,华罗庚从小就有对一切事物好奇并且会有自己的判断,这是常人所缺乏的,因此从小的性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华罗庚传记读后感}.
我觉得华罗庚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不追求名利,金钱,不为外人所影响。他不仅使我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给我们增加了在梦想道路上勇敢追求自己目标的动力……
数学家的故事7
柯召(1910年4月12日~20xx年11月8日),字惠棠,浙江温岭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一代数学宗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时,在导师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
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
数学家的故事8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数学家的故事9
关于张衡数学家的故事
张衡,公元78年出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关于张衡,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几天后,张衡主动找到王充。王充吓了一跳,以为张衡到门上寻仇,往后面一退,摆出一副打架的样子。张衡笑了,说,我不是来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无聊的,你到我家我们一起读书吧。
王充脸上的紧张一扫而光,变成了难以置信,让我去你家读书?我跟个野孩子一样。张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说,走吧,看书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从小就对大自然万物充满了好奇,早晨布着露珠的叶子,中午炽热的太阳,晚上闪闪发光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张衡每天晚上跟着母亲去打谷场。打谷场上别家的孩子们嬉笑打闹,你追我赶,充满了一片欢声笑语。唯独张衡孤寂地坐在一旁,望着充满未知数的星空,小手在不停地动着,嘴里还边说着:“一颗,两颗,三颗......”,似乎享受着别人无法理解的乐趣。张衡母亲以为张衡白天累坏了,就对张衡说:“衡儿,如果你累了,就先回家休息吧”。但是,张衡没有理会母亲,母亲也不说话地离开了。
过了一会,打谷场上的人们也渐渐离去。有个大点的孩子就跑来拍了拍张衡的肩膀说:“你在发什么呆,天上又不会掉豆子”,张衡头也不回地说:“数星星啊”。一听张衡说完,孩子就哈哈大笑:“还数星星,那你数清楚了吗?”张衡回道:“已经数到一千多颗了,快数完了”。此时旁边一位老人插话说:“天上的繁星是数不完的,别浪费劲了”。张衡打断老人道:“不可能,那片天的星星只有一千多颗,很快就可以数完了”。张衡父亲见后立马过来打圆场:“怎么能这样对老爷爷说话呢,快道歉”。张衡羞愧地连忙道歉。看着张衡欲言又止的样子,张衡父亲明白他的意思道:“天上的星星也是有规律的,要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才方便数清它们”。张衡若有所思地笑了,按照父亲所说数星星,果然学到更多知识了。
张衡的成就
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你以为张衡就这点本事,那你就小瞧他了。
史学上他续写了《汉记》,思想上力反谶纬、机械学上制作了两件神物分别为自动的三轮机械、会飞的木雕,数学上著作了《算罔论》,绘画上画了一幅至唐犹存的《地形图》。张衡在各门学科上都大有造诣,为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添上了不少财富,堪称中国的“达芬奇”。
张衡是哪里人
张衡在河南南阳的'西鄂出生,南阳西鄂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市石桥镇。南阳,古时被称为“宛”,地处中原西南部,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地带。因为其在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有中原小江南之称。
南阳的历史十分悠久,建城史有三千一百余年,是楚汉文化的摇篮,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对世人放开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汉时全国有六大都会,南阳便当仁不让,是其中之一。东汉时期,牛背皇帝光武帝刘秀在这里揭竿而起,建功立业,所以南阳也有“南都”、“帝乡”的名字。
南阳属于中原,中国版图的中心,乃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方“天下至中的原野”,千百年来出了无数的名人。
所以南阳历史上出了很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先秦时有姜尚、百里奚、范蠡、屈原等,秦汉时有张衡 、刘秀、张仲景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有诸葛亮、许攸、黄忠、魏延等,宋元有王坚,明清有铁铉、马殿甲、吴阿衡,柴升,李仁等,近现代还有彭雪枫、二月河、张丰毅等人。
出任南阳的地方官留名青史的也很多,如文种曾做了春秋宛令,羊续做过东汉南阳太守、悬鱼太守,杜诗,召信臣,袁术,杨彪等人也曾在南阳上任。
南阳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要属“南阳五圣”。其中包括谋圣姜尚姜子牙、医圣张机张仲景、智圣诸葛亮诸葛孔明、商圣范蠡范少伯,当然还有本文的主角,科圣张衡张平子。
数学家的故事10
许宝騄
(19l0.9.10一1970.12.18)是中国数学家,生卒于北京.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父亲聘请教师讲授'四书五经',到14岁才入北京汇文中学念高一。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因对数学有强烈的爱好,次年转学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从一年级读起。1933年在清华大学以理学士毕业,考上了留英的名额,因体重太轻不合格未能成行。休养一年后在北京大学任助教。1936年再次考取留英名额,派往伦敦大学Galton实验室和统计系攻读学位。1938年得英国哲学博士,1940年得英国科学博士。毕业后返回祖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5年赴美,先后在哥伦比亚、伯克莱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任访问教授。1947年北京解放前夕,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直到1970年去世。解放后,他是第一批当选的学部委员。
许宝騄是中国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数理统计方面,在1938年到1945年这一期间,他对Ney-man-Pearson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的非中心分布,论证了F检验在上述理论中的优良性,这些都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时他对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精确分布和极限分布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导出正态分布样本协方差矩阵特征根的联合分布和极限分布,这些结果是多元分析中的基石。以上这两方面的工作确立了他在数理统计中的国际上的地位。晚年,他致力于组合设计的构造,也有重要的`工作。
概率论方面,在1945-47年间,他潜心于独立和的极限分布的研究,由于消息闭塞,所得结果大部分与Kolmogorov的工作相重,但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50年代他对马氏过程发生了兴趣,在这一方向写了几篇重要的论文。
以上提到的工作,除独立和这一部分外,都收集在Springer出版社1983年出的《许宝騄全集》(英文版)中。
数学家的故事11
2、柯西:拉格朗日对他爹说,数学可以先缓缓,因为他逆天是必然
柯西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我们从中学开始熟悉的柯西不等式就是他发现的。实际上,柯西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包括对极限理论的严格化工作。
柯西的`父亲当过参议院秘书长,因为工作关系,他的父亲经常带着10岁左右的小柯西一起出入法国参议院。于是,小柯西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同样是政府官员的顶级数学家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
两位数学家和柯西经常聊数学,柯西的数学天赋让他们非常赞赏,认为柯西以后必成大器。但是,拉格朗日觉得柯西身体单薄,怕过早接触数学会吃不消,于是建议他爹,17岁之前别让柯西碰数学,而只学文学——反正柯西未来数学都是逆天的存在,这样数学家还能多一位文学厉害的人物。
传奇指数:★★★☆
逆天指数:★★★☆
数学家的故事12
赫农王让金匠替阿基米德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阿基米德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阿基米德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我知道了)原来阿基米德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数学家的故事13
高斯是数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很多人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和才子都出自于书香门第,家里人可以对他的智力进行较早的开发。可是,高斯的出身却正好推翻了这一论断。高四的祖父是一个朴实的德国农民,父亲也是以种果树为生,母亲则是一个穷石匠的女儿。由于家贫,他的母亲在34岁时才做新娘,而他的父亲这时已经40岁了,父亲根本就没有指望他能读书长学问,也根本不用可能对他进行早期教育。幸运的是,高斯有一个聪明的舅舅,他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绸能手,虽然文化不高,但知道许多故事。这位舅舅也十分喜欢高斯,常常通过给他讲故事来教育他。
高斯的父亲整天忙于自己的事,只要小高斯不哭,他就专心算自己的帐,而小高斯则经常在旁边一声不响地看父亲算账。有一次,还在牙牙学语的小高斯像往常一样聚精会神的看父亲算账,父亲一边算,一边直摇头,算来算去还是算不出一个结果来,过了好久,才自言自语地报出一个结果,父亲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点上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一边准备把答案写下来。可是小高斯却在一旁用小手敲着桌子,不停地摇头,向父亲示意这个结果是不正确的,然后从小嘴中慢慢的`说出了一个数字,父亲十分惊异,儿子还不会说话,怎么会报数呢?他突然灵感一现,莫不是高斯说出了自己所计算的正确答案。于是,父亲抱着好奇的心理,重新进行验算,答案竟然和高斯说的一样,小高斯对了。
父亲高兴极了,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子还不会说话就会做数学了。
数学家的故事14
故事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被誉为科学的皇后。 对于我们的广大小学生来说, 数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数学网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学家的故事15
毕达哥拉斯
传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他就给他一块钱币。
这个人看在钱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数学家的故事07-30
数学家的故事07-29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数学家的故事[精华]10-13
(经典)数学家的小故事10-26
数学家的故事简短10-22
高斯数学家的故事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