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咏流传》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经典咏流传》是继《中国诗词大会》后,央视的又一巨制,将古诗词与现代乐曲结合,声图并茂,的将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又一次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这首诗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请,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
王迅、王恒屹父子两人将一首耳熟能详的《咏鹅》用欢快的曲调表达出来,稚嫩的童声,惟妙惟肖的表演,瞬间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经典咏流传》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被传承的一定是经典的',而传承者更是比较美的,每一位传承人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首首佳作,让我们在观赏节目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感谢编导和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人,他们用匠心精神鼓舞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比较好的自己。(指导教师:郭丹)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2
老师一直在想办法给我们观看《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想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些热爱我们祖国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是如何以歌曲的形式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的。
这天下午,老师好不容易弄好了,我们也终于可以看到了。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74岁的'老人,为我们唱的《青玉案·元夕》,他的歌声将我们带进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仿佛他隔着时间的洪流在与辛弃疾对话。那个老人非常热爱着中国的诗词,用了自己3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诗词,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老人一曲完毕之后,朗诵了那首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他朗诵每一句,都是投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嘴唇在颤抖着,用最真挚的心体会,看完之后,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我想,在这平静祥和的世界里,我们享受着很好的生活,可是我们却没有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学精粹很好的学习,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知识不强大,拿什么来捍卫我们伟大的国家?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自己与诗为伴,与词为友,将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3
近期,本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节目效果可谓爆棚,又弘扬了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谓一石二鸟,其中,包括有“某曲咏流传”、“某家宝藏”等。此时,在欣赏了这些现代流行元素与吾国本土古典名作的结合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其巧夺天工,人大吃一惊,刮目相待。
拿西方的音乐来说,在近代的流行音乐史上,隔着一年如隔着整个世纪,音乐发展的速度总是出乎常人的意料,因此,想要去理解西方前人的音乐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一定量的.乐理只是和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我,就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去大量地听这些音乐,最终建立起了“西方版审美观”。在聆听70乃至60年代的歌曲时才不会脑子发麻,心中暗暗骂道:“这是什么玩意?”而在中国,面对古诗这一类并不易解的文字形式,“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就给了我们最佳的答案——歌。
该节目应用了许多流行曲目与古诗词拼凑在一块儿,可谓妙矣。平心而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与现代人们的代沟太大矣。而音乐,便是两岸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方法,不禁令人赞叹!
相比之下,国外的音乐也有其相似之处,若你听过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话,定会发现,该曲将英国的传统歌剧融合在一起,若你听过那齐柏林飞艇的《天堂之阶》的话,定会感到那与其国相应的民歌风情,这又为何等智慧的试验与融合啊!
该节目请来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明星来演出这些艺术瑰宝,例如,热血爱国的青年代表——孙扬,和老一辈的音乐人代表陈彼得。其中的歌曲不仅动人心魄,还运用了有中华风气的乐器——编钟,若聆听这些乐器的演奏,聆听这美妙的歌声,又怎能不令人心中被这红色的精神所醍醐灌顶呢?
少年强则国强,“经典咏流传”诸类节目为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少年们所引路,祖国光明的未来早已在我们的手中、眼中、心中!而鲁迅笔下的“救救孩子”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4
今天无意间看到了中央一套的《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央视一套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由xx担当主持人。经典传唱人张杰一曲《少年中国说》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少年中国”的少年,怎样做才不至愧对这光荣的称谓和这美好的'时代呢?我们都知道国家落后,就会挨打,所以中国的未来不仅要靠少年,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该时刻为国家富强而努力。今日之责任,祖国之责任,都是我们肩负的重担与上进的激励。《少年中国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印在我的脑海之中,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中国少年的谆谆教诲震撼人心。经典传唱人张杰用音乐告诉每一位中国少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有义务让祖国变的更强大,作为华夏儿女,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有策略,有文化。只有我们变得强大,中国才会变得强大。,作为“少年中国”的少年,更要珍惜光阴,加倍努力。要知道“少年衰老与花同”,“流光容易把人抛”!当代中国,一切都在快节奏、高效率地行进。生活在这样一个飞跃的时代,我们少年人更要做时间的主人,用掌握的知识、实践和创造去开拓生活,主宰世界!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5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5期,节目包含了三段:
第一段是霍尊传唱《山居秋暝》,写意国画的舞台背景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演绎了山林的自然之美;
第二段是关喆传唱《望月怀远》,利比亚撤侨故事打动了所有人,“祖国万岁”成为共同心声;
第三段是黄绮珊传唱《陋室铭》,文化的力量穿越古今,艺术的力量穿透荧屏,爱的力量横贯人生。每一段都是经典,咏叹声一片。
唐代的刘禹锡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以居处的“陋”写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首诗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湮灭,正是文化穿越古今的力量。
黄绮珊在传唱的《陋室铭》时,用她略显沙哑又高亢纯净的'嗓音演绎了《陋室铭》,尤其是音乐刚起就以高音为整首曲子奠定了“陋室不陋”的基调,音乐烘托了诗人的高尚气节,正是艺术穿透荧屏的力量。
嘉宾白茹云把诗当作与病魔作斗争的利器,以一个普通农民女性爱诗、爱家、爱生命的情怀打动了鉴赏者,也打动了电视观众,文化和艺术都融进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正是爱滋润生命、孕育人类的力量。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6
每一首直击心灵,并在心灵深处久久回荡,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音乐创作人的别具匠心,让经典重拾火爆,《经典咏流传》,一场精神的盛宴。
本来一直关注中央电视台,热切地盼望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开播,结果却等来了意外收获《经典咏流传》。"我把星星唱给你听。"这是每一位歌手的出场白。实话说,我不懂音乐,也不会唱歌,但是我很会享受听音乐的那种感觉。几首下来,真正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这几年看春晚上的歌曲,看得实在是虐心。为什么这些经典不上春晚,随便一首,足以使灵魂得到震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难得有人静下心来去品读这些经典。《经典咏流传》让经典回归,值得赞赏。我想在这儿,以文字的形式再重温经典。
江南
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汉乐府中一首描述江南采莲美妙的.场景,在《经典咏流传》中又搭上这么一联:
云畔遮远山,山野路弯弯,歌飘山野间。歌飘山野东,歌飘山野西,歌飘山野南,歌飘山野北。
再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高考监完考后有些疲惫又略带如释重负地坐在大巴车上。那稚嫩的童声在耳边萦绕不绝,自己也感觉随着歌声飘到江南水乡。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湖面上,一群采莲的男男女女,尽情地嬉闹,尽情地歌唱。那情,那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鱼翔浅底,芙蓉撩水;美女少年,才子佳人。此时此刻,我才深刻地理解:"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词了。江南这个地方似乎已经被诗情画意成了一位大众"恋人"。
人人爱江南;恋江南;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黄绮珊演唱苏轼的《定风波》前面"加了这么一段歌词:
何时起飞何处落定
每一步都云淡风轻
一直寻找一双眼睛
能看清岁月的身影
都说生命是一次旅行
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
梦有多远爱有多深
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之前就在《百家讲坛》栏目里面听康震老师讲苏轼,后来又在图书馆借阅了有关书籍。然后就听到了这首歌,感觉苏轼在我面前真实再真实,然后镶嵌到我的灵魂深处。第一次接触苏轼当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了。把酒问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感觉到了李白式的浪漫,落笔潇洒,舒卷自如。而事实上,这其中也暗含了苏轼的无奈,他想与弟弟苏辙团聚而不能,只能千里共婵娟了。尽管如此,他能潇洒自然,积极向上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他这种心态让他很是可爱,可爱得有点奇葩。奇葩苏轼如《定风波》的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那么大雨,他就无所谓,还一边吟唱,一边享受。谁怕?我就这样,任性由我,淋湿了大不了还有太阳晒吗。看看这心态。怪不得他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搁一般人,提都不想提,心塞。苏轼的一生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何时起飞,何处落定,每一步都云淡风轻。无所谓官大官小,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无所谓贫穷富有,幸福快乐一定要有。生命是一次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黄绮珊这首歌,把苏轼的处世哲学诠释的入木三分。好歌,经典,永流传。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珍贵的相遇,他乡遇故知;才子遇佳人;美酒加咖啡。而我也遇到了你,一见钟情,永久珍藏。《经典咏流传》的每首歌,都出现在了我的缓存。随时随地,有网没网,我都可以尽情地享受经典之美,音乐之美。爱上了,就是这么任性。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7
青春花季,如清晨朝阳,明朗;如雨后彩虹,斑斓;如无边海洋,激昂。青春,我们满含着对世界的梦想,梦想着豪迈热烈,梦想着血气方刚,也梦想着自己青春的模样。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那是一匹银蹄马,通体黑色,只有蹄子是银白色的。它骄傲、美丽、优雅,在演员华丽的声线下,我们也联想到了“昭陵六骏”中的白俊乌,听鼓声点点,我们进入了辽阔的草原,匹匹骏马从远处奔驰而来,活灵活现,在草原撒野。“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在诗鬼李商隐的笔下,还有着这样一匹瘦骨伶仃的马。它虽瘦,但气度不凡。有着坚韧和傲骨。在铿锵的歌声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位属相为马的李商隐,他有着赤诚之心,尽管困难重重,也依旧自强不息。
白云映着蓝天草原,苍茫辽阔。在马头琴声中,我们又走进了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观放白鹰》,“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一只振翅高飞的'白鹰,卓尔不群,充满斗志。而那在乌兰的牧骑也同时昂扬向上,坚定不移,如同草原上的雄鹰,渴望飞向广阔天地,大展拳脚。演员们朝气蓬勃,他们穿着牧民的衣服,唱响草原的歌谣。悠扬的琴声中,我们看到了绿色的大草原。蓝色天空下,一群载歌载舞的牧民聚在一起。演绎着青春芳华。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在那恍若仙境般的意境中,我看到了苍穹浩茫,万劫太极的壮阔景象。浪漫的诗仙李白以北斗为樽,将驾驶时光之车的龙灌醉,让时光不再流逝,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心潮澎湃。在李白看来,人生虽多,但没有苦,他不哀叹时光易逝,而是留下美好愿望,希望留住时光。古老的箜篌声音独特,它的每一根弦都在指引着我们走入那时光隧道,去看看李白的坚持和追求,去珍惜美好青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耳熟能详的诗句,用音乐演绎出来是怎样的呢?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听到了婉转的小提琴声,那是源源不断的水在涌入池塘吧。朱熹的《观书有感》全文并没有提到书,却在最后引出了“源头活水”之说。这也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深刻哲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回看演员的成长历程,在热爱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机会,直到现在终于实现了梦想。这也许就是青春吧,我们也都在这”源头”丰富的时代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清泉”。
令人神往的青春,有许多磕绊,也有着少年意气;有着伤感离别,也有悠悠情思;有着懵懂无知,也有着诚挚和纯真。
青春者,应珍惜,在每一个未知的旋律中,踏出属于自己的音符。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8
看完《经典咏流传》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我不禁想到一句话:做人当如松!
东汉刘桢的《赠从弟》这首诗,我初一就背过了,如今听着二十七岁的孙杨引吭高歌,才觉得品出了诗的滋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八百多年,他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节目把这首诗选出来传唱,尤其是让孙杨来唱,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划。因为,这首诗,似乎就是孙杨的写照啊!
仍记得2016年8月14日,里约奥运会游泳比赛进入到最后一天。中国人都期待着中国名将孙杨的佳音,然而,就在200米自由泳夺得冠军后,孙杨突发感冒,导致身体状态欠佳,在预赛中被淘汰。这样,孙杨也失去了卫冕的机会,他以1金1银的'成绩结束了里约奥的运会之旅。我想那时候的孙杨,已经够难过了,可媒体不放过他,铺天盖地的评论向这个大小孩砸过来。 他如果没有松柏一样的毅力,如何挺得过来。作为中国男子游泳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游泳健将。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坚持训练,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不言放弃!
唱这首歌的孙杨,在经历了人生的无数风雨后,看起来更成熟了,他以一个体育人的身份,唱出了生命的自强不息,其实,这种松柏精神,应该是中国人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因为做人当如松的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历史才得以传承。所以我希望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无穷的正能量!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9
在如今这个光鲜亮丽而浮躁的社会,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如匆匆过客,制造一时的话题,全然不顾会给人们带去怎样的影响。相反,《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诗词真正沉淀在人们心中。诗词,如淡雅清香的茶,让人久久回味。
无需过多铺垫介绍,从朗读者铿锵有力的声音开始,就让人静下心来。置身其中,抛开一切,细细品味、回忆、吟诵那些许久没有触碰过的诗词。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好似那黄州馆里五花马,千金裘的黄帮老大;是那青黛色的墙,青黛色的瓦,木格棂雕花里飞针走线的绣女,是那在水天一色,烟雾缈纱里翘首等待伊人的姑娘,是那勾栏戏台上眼神流转,物我两忘的艺人……节目将大众认为平凡枯燥无味的诗词改编成歌曲来演唱时,又给诗词别添了一份情趣,一份活力。随后嘉宾对诗词的点评赏析又使诗词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也能从中习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得到精彩人生感悟。
节目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到贵州支教的梁老师。梁老师带着从未出过村的稚嫩孩子们走上央视大舞台,唱响了千百年来袁枚的一首孤寂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们,用最纯真的声音点燃了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是其中的一句歌词,听到这一句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苔本是阴暗处最弱小,不起眼的植物,却也有极大的勇气,绽放出最夺目的色彩!
绽放出夺目光彩的除了苔,还有咱们的梁俊老师。无论是他放弃城市里的'大好光景投身祖国的支教事业,极负责任的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吟诗、唱歌,还是带着孩子们坐上火车,走上语文课本中的北京,开启寻梦之旅。这一切举动都是寻常人做不到的,但他却凭着对孩子们的爱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也正是这份爱,让梁俊老师这个默默无闻的山区教师身上,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
看完《经典咏流传》,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一些东西,多了一些使命感——传承好诗词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我相信中华诗词文化,将在我们青少年的传播下,发扬光大,被世界所铭记。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0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周日晚自习,周老师组织我们看了经典咏流传这部片子。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歌词、京剧等融合在一起,既好听又朗朗上口,让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岁少年和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李胜素,用京剧的.强调唱出了《仆算子·咏梅》这首词。他的声音婉转好听,好似天籁之音。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洋,他的京剧唱得这么好。而他从小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语世界中,还能将汉语说得如此之好,实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感到热血沸腾的就是七十四岁的陈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别看这位老爷爷满头白发,可他的声音却宝刀未老。妈妈听了还觉得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呢。柯洁也进行了演唱《长相思·山一程》,他的声音时而大气豪迈,时而深情脉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经典咏流传》真是一个难得的好节目,我以后一定继续观看。了解更多文化知识。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1
在我每一次观看经典咏流传的过程中,总会被它柔美又动人的声音所打动,仿佛被它那洪泛般的自由、激情和无畏特别的惊艳,深深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魅力。
首先,看经典咏流传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它散发的自由的气息,是永恒的、不屈服的,使它们能够在任何环境都能持续传播。它们有着独特的活力,他们可以使我们回到童年,令人感受到一种怀旧之情,也让我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此外,在观看经典咏流传的时候,我也能够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另一种空灵气息,它把我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使我可以更容易地静下心来,让我们放松身心,更容易地融入一种精神的`愉悦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古典的优雅的气质。
最后,在观看经典咏流传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们蕴含的无畏的气息,它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种勇敢面对环境的精神,使我们有勇气去经历艰难困苦,令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无穷的可能性。
总之,在观看经典咏流传的过程中,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它们洋溢着的自由、激情、无畏,以及古典美学和无畏精神,使我在内心深处不断感受到一种精神和力量,深深感受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精髓。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2
这些天,一档名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在华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烧进了炎黄儿女心里,同时,也让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看到这档节目时,我对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这些年,这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将文化情怀像不要钱似的肆意挥洒,甚至于有的节目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商业价值。
可这档节目,好像还有些不同,不必说康震,王黎光这样的学术专家,就说其中创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比如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一首劝学的诗赋,平日里读,不谈别的,那枯燥的感觉就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了,可当我听到它改编而成的歌曲后,却一点这样得想法也没有了,明快的曲调让我感到一丝新奇,这样的方式实在别出心裁,当那无趣的诗句用音符串起来时,被架在五线谱上的时候,那种情绪的带动是无与伦比的。毛不易与廖俊凯的《月下独酌》霍尊的《山居秋暝》,这些我耳熟能详的诗词却也演绎出了更深的层次,情绪的打动,让诗词中那些朦胧的东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现,如同在水墨画中穿梭,一首听完,甚至还想再听一遍,就像饮酒一般流畅。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与王佩瑜的合作,电子合成声与花腔女声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见了新与旧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绚丽与奇异的东西,正像任嘉伦所说的那样“用这种新的方式来消化诗词,可以让我们在诗词上学到更多。”
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用新事物承载旧事物,这是当下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比如网购,网络学习,华阴老腔和摇滚合作等等,这样那样的实例告诉我们了新旧继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东西承载着传统,包括诗词。可是这样好么?
“对于古人来讲,时间就是未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未来已来。”是的,我们生活在古人的未来中,学习着古人的东西,继承着传统精神,但渐渐地,大量年轻人不耐烦了,他们对传统的,老套的东西厌倦了,它们更喜欢流行的,更有趣的东西。固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这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那对于年轻人呢?一味让流行与传统结合,势必会失去传统中最具韵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简单的水墨画,不是一饮而尽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胧胧的云雾氤氲在林间,和着鸟叫,空谷传响的美妙意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理解诗时都不会相同,每个人学习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节目,让年轻人最低限度的爱上了传统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达的。
历史,就是踩着前人的头颅一点一点发展的,只是继承而不能理解,和读书不明意一样可怕,别让前人的头颅白白的粉碎,更别让未来的孩子们,回首这段历史时,留下悔恨。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继承就不是未来,在古人的神韵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未来。
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动。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情。优美的词,动人的旋律,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
在语文课上,老师曾讲过,离别诗是古人诗作的一大主题,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称送别诗的“压轴之作”,原先我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这样的演绎,我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作为一个陕西人,我第一次感觉到陕西方言的大气磅礴,感悟到诗人的愁肠百结。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送别的场景,不舍、无奈、祝愿,如此哀伤,如此动人,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以歌和诗,给观众们带来极具画面感的想象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3
我一直关注的“经典咏流传”又有新的一期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期待,早早地打开电视,准备看这个节目。
听过《芒种》吗?了解“音阙诗听”组合吗?这期第一位“经典传唱人”就是我的最爱,古风诗词歌曲创作组合---音阙诗听!知道“音阙诗听”的含义吗?就是英文“INTERESTING”(有趣的)的意思。他们演唱了由歌曲《芒种》旋律改编而成的《四季》。古筝与小提琴两种乐器配合演绎,两种旋律交织交流,悦耳动听。优美的诗词与美妙的音乐互相点缀,可谓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我个人则特别喜爱用这种方式来熟悉背诵古诗,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试试呦。
这期“经典永流传”的舞台上,传唱了“诗仙”李白的作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直帅狂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壮怀豪情。康震老师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庚老先生的话:“李白具有少年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少年的精神,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状态,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从李白的少年、中年、老年创作的诗词中能一直感受到的乐观、豁达、自由、奔放的精神力量!听后,我深表认同。虽然我的诗词素养还很浅薄,但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日益浓厚,因为我能从古诗词里面感悟到这种文化力量并希望为之传承传颂。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4
《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用歌曲展现诗词之美;将故事、人与诗词相结合,寻找中华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领悟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梦;“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让我们知道美是一曲乘风而来的歌;“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让我们明白美是一种明丽风致的洒脱;“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让我们感悟到美是对生命的无尽探索。诗词经典传唱至今,是因为其中的共情。将诗词和音乐相结合,通过“唱”的形式,将诗词故事和传唱人的故事相融合,让今人和古人穿梭时空,产生共情,进行对话,让诗词与时俱进,使其更有活力与生命力。在喧嚣浮躁的今天,回归诗词,以这样一种“怀旧”的.方式,在诗词里找到自己,感悟生活,抒情表意,寻找力量。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力量。
在诗词美、音乐美的背后,是中华之美,“马兰花”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无私奉献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不仅是莲花的特性,更是中华儿女的特性,是一种廉洁美、高洁美。李白于六朝古都南京写下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这背后是一种古典之美、历史之美。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代代相传,更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走进经典,传唱经典,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千古江山、百年悲欢,中华文化展现魅力,诗词唱响时代殿堂。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5
20xx年3月19日 星期一 阴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今天在翟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经典咏流传这部片子。经典咏流传将诗词与歌曲、京剧等融合在一起,既好听又琅琅上口,让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岁少年和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李胜素,用京剧的强调唱出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他们的声音婉转动听,好似天籁之音。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祥,他的京剧唱得这么好。而他从小却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语世界中还能将汉语说得如此之好,实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到热血沸腾的就是七十四岁的陈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别看这问老爷爷满头白发,可他的声音却宝刀未老。妈妈听了还觉得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呢。柯洁也进行了演唱《长相思.山一程》,他的声音时而大气豪迈,时而深情脉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经典咏流传》真是一个难得的好节目,我以后一定要继续观看。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相关文章:
咏草阅读答案08-18
纳兰性德《咏笼莺》阅读答案06-25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11-05
《阿凡达》观后感-观后感07-06
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观后感03-04
大国工匠观后感学生优秀范文 观后感03-05
《焦裕禄》观后感06-14
责任观后感05-11
电影观后感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