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著名教育专家,书中全面的阐述了作者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很多都让我受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阅读和反思的重要性。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认为“读书一生”是老师的阅读态度。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的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提升文学素养,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我认为,教师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就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里的水一样不断吸收和容纳。
文中的《铅笔的故事》最能使我产生共鸣。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的痛苦,但这些疼痛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这个故事的寓意深刻,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意义。没有环境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在学校里也是这样,我们必须要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在学校,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铅笔一样,融入学科组这样的“共同体”之中,就是让我们“既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身处其中,摆脱“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更多的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好的学习提升自己。进一步构成这样的一个结果: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目标,不断学习、进取,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引导着一个学校的成功。
书中作者还有一些精彩语句,对我启发也很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重点,就要从备好课做起。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也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破茧成蝶的幸福呢!与此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负责与尽职,只有备好课才是讲好课的第一步,才能深入思考,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像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既然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着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爱护,把教课作为自己的崇高职业,在工作中做到以下: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只有这样做了,方能找到职业的成就感,从而找到自己事业的幸福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
窦桂梅——吉林市走出去的教育专家。在她《回归教育原点》一书中,对如何有效的听课和评课提出了具有特色的观点,从她的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称职的校长,不仅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要强,而且在教学业务上也要精,“校长应是所有学科的通才,某学科的专家”每一位校长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范围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校长必须要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自己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窦桂梅。
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应该是在三尺讲台——也就是课堂。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很好的学校管理知识,还应具备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博学多才的校长,为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我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规范。
在严格遵守《吉林省义务教学常规》、《吉林市教学管理规范》等常规管理制度的`同时,我提倡开展了“四轮备课”“调研课”“推门课”“团队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做到了对教育教学全程的常态化督导。
学校每周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教学领导包保年组并深入其中和老师们一起研学。每周二为集体备课推门跟踪,每周三为行政领导教学调研,每间周周五为全校业务讲座,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推行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每周三的第一二节课,校长都要带领全体行政领导共同走进课堂,有不定年段,不定班级,不定学科的随机调研;有针对特定特定学科及学科教学领域的专项调研;有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式调研;有针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的跟踪调研。我们对书法课、法制课、成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体育课及起始年级班主任课堂教学进行了重点调研,在调研中及时发现教师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行政领导调研课活动,调研的过程就是老师们接受指导的过程,也是帮助老师实现高效教学、师生减负的过程,我们调研到哪就现场解决指导到哪,行政领导调研课的开展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助推。我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市区进行了展示,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把校长,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我对领导班子提出了“听课听得出门道”和“评课评得出名堂”的具体要求,使得我校的课堂教学听评课逐渐显示出其独具魅力的味道。
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教师的年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学科分类等条件,精心选择进行听课,听课后与教师充分交流,教师要写反思,领导要有小结,还有的要形成博文,通过这些文字及时的记录听课的点滴感受,让流过耳畔的声音变成白纸黑字的印记,对于教师,对于领导,对于通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都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最终形成了宝贵的资源。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如何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性主动的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听课,变成自身专业发展的必须,使听课真正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这样的一种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说的意气飞扬,最终的效果却是“萝卜炖萝卜——于事无补”。我鼓励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不要听了就评,而是应该明确你要评课的这位老师身上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的重点是什么,既能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同时又能锐利的之处存在的缺点,并可以准确剖析。几年来,在我的努力下,学校的评课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后的“盛宴”,大家能围绕共同的话题占课对话,平等交流,虽有“主”“从”之分,但也改变了“领导说了算”的局限,在开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评课的过程。给广大授课教师树立了一个重要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而是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较强的业务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胜任校长工作的前提。“一校之长应是师者之师。”校长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构筑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成为内行校长,成为全体教师的引路人。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3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回到作文600字12-25
精选回到作文400字五篇10-1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10
爱的教育读后感05-20
《爱的教育》读后感12-25
爱的教育读后感06-22
【精选】爱的教育读后感07-13
教育专著读后感04-29
教育书籍读后感04-29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