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读后感1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一本书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有很多个回合,但是看到里面“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借芭蕉扇”等等片段的时候,我看的十分紧张,完全被生动的故事情节,形象的人物描写所吸引,看的我一会大笑,一会生气,有时候真想自己就变成孙悟空去说服那个糊涂的师傅,所以不一会就看完全书。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论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在学习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想办法去克服它。
就像有一段“三借芭蕉扇”中的唐僧师徒要过熊熊的火焰山时,山上的火太大,根本无法走过去,于是,孙悟空勇敢地去问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虽然每一次都被无情地扇走,但是悟空他永不放弃,连续三次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借到芭蕉扇,才让师徒四人平安地走过火焰山。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做数学动脑筋题目的`时候,我做2次都没有做出来,我心想:还是别做,明天实在不行去问问同学吧!正当我闪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突然眼前出现《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很多故事情节,嘴里小声说着“不能放弃。”于是我又连续做两遍,终于找到正确的答案,原来并不是那么难。
我喜欢《西游记》这本书,因为它教会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努力,要专心,不能选择放弃,要有勇于克服的精神,也希望很多同学都能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
初三读后感2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文轩伯伯的纯美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散发着人性的美,冲击着我的灵魂。
最难忘的事《药寮》。温幼菊老师在桑桑身患绝症时,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礼物——两个字“别怕”。这两个字,如一把和病魔抗争的利剑,不仅给予了桑桑生活的勇气和康复的希望,更给予了他面临绝境时超凡的平静与忍耐。桑桑的.父亲桑乔也辞去工作,带着桑桑四处求医,终于遇上了一位八旬老人,将桑桑脖子上的鼠疮治好了。风雨之后,彩虹出现了,桑桑考上了中学,他的爸爸也调去当一所中学的校长。他们要离开了,桑桑望着这一幢幢草房子,泪眼朦胧中,它们变成了一片金色……
《草房子》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闪耀在每个主人公的身上。《草房子》是一本永远值得我珍藏的书。
初三读后感3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初三读后感4
《离婚》是老舍的一部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是老李。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老李为了能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把农村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接来。因为老李一直和妻子相处不来,又因为他厌恶黑暗的社会,最终与丁二爷一同去了乡下。
这部小说是极其普通的一本小说,小说里面的故事在那个旧社会俯拾皆是。正因为俯拾皆是,又象征着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所以老舍就写出了这本极具幽默讽刺意味的小说。
文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有好三处:第一处是,张大哥的儿子被抓;第二处是,丁二爷杀死小赵的情节;第三处是,张大哥在结局说的那几句话。
在张大哥儿子被误认为共产党抓走后,与张大哥结交甚好的.人纷纷和他撇清关系,除了老李和丁二爷,没有谁同情、帮助张大哥。在张大哥悲伤之际,竟还有许多因家庭琐碎而跑来找张大哥去处理的人。张大哥在儿子被抓期间,闭门不出,任何人都不见,由此可以得出一些内幕:跑来找张大哥的人,除了讽刺他的人、要和他撇清关系的人,还有一大批人便是那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求张大哥拉红线、处理家庭琐碎的人。这一批人比讽刺、挖苦张大哥的人更可鄙,别人的痛苦他们看不见,他们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却比什么都重,良心可谓是喂了狗!张大哥儿子被释放出来之后,他的家里又充满了生机,各种各样的人来他家拜访,挖苦他的人没有了、要撇清关系的消失了,人性丑恶的面目再次露了出来。
初三读后感5
寒假里,我看了不少书,但我觉得值得推荐的只有一本——《细说汉初三杰》。书中主要描写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汉初开国功臣的故事。这三人都是汉代初年杰出的人才。《史记》中曾经记载: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意思是:“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
然而,这三人因为性格不同,最终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比如张良,为人处事比较低调,淡泊名利,不贪财,不争官,不居功自傲,尤其是汉代开国以后,他不问朝事,逍遥自得,不卷入朝中的政治之争,因此他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再如萧何,他的性格忠厚,人缘又好,碰到难题时,总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再加上他是文官出身,懂得治理国家的方法,因此他成为了光耀千载的汉初名臣。而韩信呢,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独步天下,但是他为人张扬、功高震主,刘邦对他并不放心,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
通过《细说汉初三杰》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汉代初年的历史。同时,也明白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个开国功臣因为性格不同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初三读后感6
我在城市长大,见惯了高楼大厦。可每次回老家,都能闻到新鲜的空气,看到田野,鸡鸭,最可爱的还是昆虫。
通过《昆虫记》,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中这写可爱的小精灵。蝉比蚂蚁更勤劳;蟋蟀不仅是歌唱家,还是建房子专家;螳螂是个高明猎手;蜜蜂、猫和红蚂蚁会找到回家的路;萤火虫吃蜗牛;黄蜂不仅是凶狠剑客,还是温柔的护士;七星瓢虫又叫淑女虫;被狼蛛咬过之后会疯狂跳舞;条纹蜘蛛是才华横溢的‘纺织工’;松毛虫总是跟着头领走;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法布尔对普罗旺斯人很喜爱的小虫七星瓢虫的描写。先写了普罗旺斯人对七星瓢虫的.喜爱之情,又写了它是高贵的贵族,长得很漂亮,像一位撑着小伞散步的闲雅淑女,所以又叫‘淑女虫’。又写了淑女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杀戮机器。一但运转起来,一群群蚜虫顷刻间便会尸骨无存。又举例和大蚂蚁争蚜虫最后取得胜利的事例。还说了其实也是个温柔贤淑的好母亲,竟然懂得计划生育。无论它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一直充满好感。
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谱写的美妙乐章吧!
初三读后感7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名字就叫《鲁宾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为《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版本和译本,一直备受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该小说发表多年后,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永恒经典,是航海探险的小说先驱。小说讲述了英国人鲁滨逊由于所乘的货船在海上沉没,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为生存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
鲁滨逊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中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形象代表,他的乐观向上、百折不回的精神,锐意进取、坚强不屈的品质,以及挑战自然的信心、勇气和智慧,引导无数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坚韧。
从小到大我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我习惯了遇到难题就叫爸爸妈妈来帮忙解决,然而我却根本没有意识到每天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是件幸福的事情,我也没有意识到能够享受父母老师给我的关爱是件快乐的事,我很需要向鲁滨逊学习他那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凭自己的信心和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
我一定会像鲁滨逊一样,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初三读后感8
大家好!读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让我们来读《水浒传》吧!每一次阅读总会获得一些新的体验与感受。
《水浒传》是讲108位好汉集结农民起义,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的故事,看到这,我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为这108位英雄好汉起义失败而伤心失望。
但一想到武松英勇打虎的场面,我又不由自主赞叹起来。只见武松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上岗去,我心里正着急呢,一只斑斓猛虎就饥肠碌碌地扑向了武松,我心里大喊:“武松!小心啊!”武松一跃身就跳了过去,那只猛虎转过身来,武松举起哨棒,朝老虎打去,没想到打到枯木上,猛虎趁势就扑了过来,武松一闪身躲了过去,拿着断了一截的哨棒朝猛虎扑去,打了五六十拳,那老虎全身都迸出鲜血来,武松怕老虎不死,又用被打折的.哨棒,猛打一阵。
《水浒传》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像武松一样的英雄好汉,为人仗义疏财,经常施舍鈛财物品给穷人的“及时雨”宋江;喜欢收留英雄好汉的“小旋风”柴进;武功高强的“九纹龙”史进;忠孝两全的“黑旋风”李逵,真是引人入胜。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古代是英雄。在现代社会是见义勇为,前提是尊从法律,不违法,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初三读后感9
这个国庆,我怀着好奇的心去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里面,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鲁宾逊漂流记》,我想起了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拿破仑,他说过一句话: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这句话,与书中的鲁宾逊的品质一模一样。
读完了这本书,这位普普通通、不听父母劝告的英国“不孝子”,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他经过种种困难,运用自己的聪明、勤奋、勇气,战胜了绊脚石,战胜了饥饿……似乎每一种困难都是磨练鲁宾逊这把刀的磨刀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话讲述了人们把困难都看成庞然大物,其实,动一动脑筋,难道所有的困难不被我们制服吗?
我一定要像鲁宾逊一样,其实我在生活中还遇到许多困难。
我家的'自行车,颜色比较光鲜。但是有一次链子脱了,踩不了。我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不过,我想起了遇到困难而不屈服的鲁宾逊,立刻信心大增。加上大人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终于把自行车修好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你越怕困难,它就会越来越多;反而,你克服了困难,它会因为你的锐气而不敢欺负你。
哈哈!想起鲁宾逊,我的心那股冲劲油然而生。我相信,以后遇到困难再也不用害怕了。
初三读后感10
我用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感人至深的一本书,让我回味无穷的一本书《夏洛的网》,这本书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只叫威尔伯的落脚猪在朱克曼先生家里生活的.快快乐乐,可是快到元旦的时候朱克曼先生却准备把它杀掉。
这可让小猪着急了,它的年龄还很小,它不想死呀,它还没有朋友,后来它交到了一位朋友是一只名叫夏洛的蜘蛛,夏洛知道了朋友的烦恼下定决心要一心一意的帮助它,后来,夏洛在自己的网上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织上了这几个字“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
这几个字,使威尔伯成为了一名全县文明的冠军猪,让它免于一死,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夏洛却去世了,它死在了从县城回来的路上,它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陪在它的身边,威尔伯在它去世的时候伤心的哭了,它的救命恩人只有一个愿望让威尔伯把它的卵带回去,后来威尔伯和夏洛的女儿,孙女……
都成了好朋友,但是它永远都忘不了夏洛,夏洛没有死而是永远在它的心中。
看完这本书我的泪再也无法停留在眼眶里了,我为这只帮助他人却不求回报的蜘蛛而流泪,我为这只珍惜友谊的小猪而流泪,一只小小的蜘蛛都能编织一张爱的网,我想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也应该当一只“夏洛”。
去无私奉献,去帮助它人,当你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你应该当一只“威尔伯”知道感恩,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友谊,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学会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学会珍惜友谊,回报感恩。
初三读后感11
这些天,我读了曹文轩的这部长篇小说《青铜葵花》,让我受益匪浅。语言、动作……都让我真实地感受到青铜和葵花的爱学习,孝顺父母、奶奶,懂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因为葵花的爸爸不幸落水身亡,使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痛苦。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这个可怜的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看着这两个生动的人物,我很感动。青铜为了让妹妹的.上学梦想实现,亲手将自己的愿望捅灭。青铜和葵花在遭遇了水灾、蝗灾之后变得更加坚强、乐观了。但他们最终没有逃过命运之神的手掌心。这分离的痛苦,甚至让青铜喊出了他一生以来的第一句话:“葵——花!”这么感人的事,这么幸福的经历,这么令人羡慕的兄妹感情,这么……
翻了翻《美丽的痛苦(代后记)》时,才知道作者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重要,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是啊,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快乐很重要,但痛苦也很重要。有了痛苦的遭遇,才能更加珍惜快乐的时光,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吧!
曹文轩的这本书,使我有感而发,也使我有许多疑问,葵花最后有没有回来?青铜最后看到的是不是真的?……
初三读后感12
曾几何时,感觉当老师真难!既想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又想做一个“事事兼顾”的教育家!真难!
也许你会说,干完自己该做的事就足够了,管那么多干吗?可是偏偏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有生命有活力的孩子,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情感视而不见,无法对他们的反应充耳不闻吗。所以,要做一个好老师,就得多做一些与“教书”无关的东西,比喻“育人”!这里面花费的时间是无限的,因为孩子是灵动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每天都在变化的`,也许付出了,还不一定会得到回报,不能计较!
特别喜欢书中这段:“善于宽容: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看得出这位老师很用心在工作,向他学习和致敬。很真实,但是,不是谁都可以轻松地看到和做到的,现实中当你眼睁睁地看见一个个活泼天性使然的学生被痛苦地复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宽容!
所以我要当一个好老师,我就要比别人多付出,我就要比别人更宽容,我必须要使教学工作多少变得有点创造性,使自己在劳动中多少获得某些主动性。这样我就会获得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还有毕竟那是些孩子,我们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当看到无数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后,我会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那时也许我们会说:当老师真好!
初三读后感13
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地活着。这就是生命的本能,是最真实的对生的信念。
在读《活着》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但读完后,我才明白,活着,可能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你的生命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一边阅读,一边为福贵的悲惨身世流泪。同时我也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比福贵要简单得多,福贵的痛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活着很简单,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着也许也会变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严的,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即使面对再多的苦难,也应该努力地继续活着。”这才是《活着》让我真正感动之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就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难造就了活着。”
《活着》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他让我真正知道——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的艰难。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初三读后感14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我对里边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话要说。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可以不说就不说,莫言的奇怪印证了他的名字——莫言,不想说,不愿说,无声的世界是最美的,很多话,莫言愿意让自然和动物来代言。除了童年视角,他还喜欢从动物的`角度来叙事,“从胡同里,鸭子们望见一个高个子老头儿挑着一卷铺盖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讲的就是老铁匠被小铁匠挤兑出走一事。“老头子走了,又来了一个光背赤脚的黑孩子。那只公鸭子跟它身边那只母鸭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说:记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树滚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后也下了河拖着桶残水,那只水桶差点没把麻鸭那个臊包砸死……这个在前面也有叙述,”不知道用什么姿势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样把他浇湿了。
他的脸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个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个小沟沟。几滴鼻血流到嘴里,他吐了一口,咽了一口。铁桶一路欢唱着滚到河里去了。……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我们关心的一直是人的世界,殊不知,动物也在用他们的眼光品评人,这就是莫言叙述视角的独特之处。
初三读后感15
暑假,我把曹文轩的《盲羊》看完了,我觉得《盲羊》写得非常的好。
《盲羊》主人公的弟弟当当走失后,哥哥丁丁整天在家门口等着他。有一次,哥哥因为太想念弟弟而有了幻觉,他仿佛看见当当去了火车站,就也跟着去,奶奶发现丁丁不见了之后,就立刻找人帮忙去找,但是没找着。丁丁跟着火车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他觉得非常饿,恰巧这时看见了一辆马车,马车上有许多苹果,他急忙赶过去吃苹果,累了就睡在马车里,马车的'主人回来赶车时,没发现车里的丁丁,就牵着马回到村里,正好把丁丁带到了他们村,丁丁在村里无家可归,幸好好心的盘锁夫妇将丁丁收留,还帮助他找家、找弟弟。
丁丁在村子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有一次,村里的小孩联合欺负丁丁,丁丁还手,把他们打哭了,盘锁为了不让丁丁再打架,就让他放羊,一天给他十元钱,丁丁知道只要自己存了个大数,就能去找弟弟。从此,丁丁和瞎眼山羊的感情开始了,他们每天都在一起,所以感情日渐加深,他细心地照顾盲羊,隔几天就给它洗澡,让盲羊像一团白雪,还专门割草给它吃。有一次,盲羊走失了,丁丁一直找它,最后终于找到了。感情总有一天会分离,最后丁丁离开了村庄继续寻找弟弟。
看完《盲羊》后,我懂得了感情的珍贵,可以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做人要珍惜感情,感情可以让人从冷酷变得善良,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朋友。
【初三读后感】相关文章:
初三了作文_初三作文范文_初三作文04-27
初三的日记06-18
初三作文10-18
初三的作文09-05
幸福的初三作文03-25
感恩初三作文03-15
关于初三作文02-28
约定初三作文07-18
初三的感想作文09-13
起点初三作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