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柳曾巩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1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2.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2
春天是百卉竞风流的狂欢季,亦是万树秀新姿的黄金期——春风颇解语,万物争荣光。明媚的春光乍泄,最急于向着春天迈出脚步的,怕是要数沿河旖旎的新柳。看,任是春寒尚料峭,鹅黄浅绿已堆烟。此番景象必引得诗情萌动的诗人们竞相吟咏。可是同为《咏柳》,唐代的贺知章、宋代的曾巩分别咏出了怎么不一样的味道?追寻时代的脚步,探究诗人的心声,从中我们一定不难找到答案。
赏析贺知章的《咏柳》,体会其笔下新柳清新灵动的神韵。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首句“用典”与“拟人”手法巧妙结合,使新柳色彩的明媚清新与姿态的端庄柔雅,生动恰切地表现出来。很显然这里的碧玉有两层意思——南朝萧绎《采莲赋》中有“碧玉小家女”一句,用来形容旧时小户人家出来的美丽俊俏的小女儿,这也成就了后世广泛运用的成语“小家碧玉”。这里用“碧玉新妆”来形容随处可见的垂柳那亲切得仿佛来自邻家、新俊又好比初成的情态,真是再恰当不过。另外,“碧玉”还有翠碧莹洁的美玉之意,这样就把初柳枝叶的新绿色彩也生动地呈现于笔下。
次句“绿丝绦”呼应上句“碧玉”,瞬间把色彩翠碧姿态柔细的新柳枝条,那千垂万挂、如丝如缕的情状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使读者稍一闭眼就仿佛已置身一株通身翠绿的新柳之前,顿生赏心悦目之感。
前两句诗人极尽笔墨描绘新柳的态美色新,就如蓄势一般让人正赞不绝口之际,他却笔锋一转随即追问——如此美丽俊俏的新柳片片枝叶清新无异、精致如一,到底是谁的妙手巧修而成?末句顺势给出答案:那早春二月的春风就似一把锋利精巧的剪刀,是它让婷婷袅袅如美丽女子的新柳们披上了绿纱般的新装——诗人大胆新奇的想象、不受拘束的笔墨实在令人惊叹!
纵观全诗,无论是起句的“碧玉妆成”,还是次句承接时的“垂丝如缕”,抑或三、四句的创新性“把春风比作剪刀”的别出心裁……那么丰富而各具意趣的物象,诗人凭借高超的艺术构思游刃有余地把它们汇结一体仿如浑然天成。全诗既歌颂了春天万物勃发的充沛活力,又赞美了春天独有的美丽景致,诗人旷逸无羁的文思、独具一格的审美,和对美丽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即刻跃然纸上。
诗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天宝三年。彼时诗人奉诏回乡。临出发,享受了百官欢送的待遇。途中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那时又有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亲随,再一道取舟回到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值早春二月,河畔新柳芽初放,岸堤嫩草始返青,加之望处杏花沾雨,吹面杨柳扶风,贺知章如脱笼之鸟般的心情自然格外安适舒悦。彼时他站在岸边形如鹤立,神姿英发,放眼展目四望,丝柳翠幕如帘,就挥毫写下了《咏柳》一诗,使丰神俊秀的新柳,活脱在他笔下,成为千古绝唱。
接下来我们再来赏析曾巩的《咏柳》,体味诗人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剖解诗文背后隐寓的事理。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也是一首咏物诗,但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的确是写出了截然不同的另外味道,我们一起来赏析。
诗的首句“乱条犹未变初黄”先呈现现象:新长成的柳条还稚嫩得未见颜色,便款摆姿态、旁若无人地乱舞起来——同样是把柳条人格化了,但明显带有讽刺贬斥的意味;次句“倚得东风势更狂”递进式描绘柔曼的枝条因为有了东风的助势变得更加恣肆张狂。这里的“东风”也有两层意思:既是指春风,也隐喻了背后某种更强大的势力。诗的第三句“解把飞花蒙日月”既生动地写出了柳树飞絮时遮天蔽日的自然景象,也一语双关地把柳树飞絮比作欺天瞒地的蒙骗行为;末句“不知天地有清霜”以画龙点睛之笔警示柳树:得意张狂之际别忘了世间不只是有春风暗度,更有着秋后的严寒霜冻的冷峻拷问!到那时紧凋急萎、仓皇败落便是你的最终结局。
诗作因时空阻隔、资料散佚我们无法明确知晓诗人的创作背景。但由诗作本身,我们却不难分析出诗人十分明确的用意:诗中以隐喻的手法,看似在写柳树,实则在借物喻人——把柳树比作官场上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势利小人欺上瞒下、肆意妄为的下作之态及其背后邪恶势力助纣为虐的痛斥与蔑视。全诗状物与喻理并举,含义隽永而寓意深刻,读罢的确有振聋发聩、教人深省之感。
小结:
两首《咏柳》相比较,贺知章重在描摹春风中自然风物本身的美,其身心闲适的烂漫之思、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意皆溢于言表——这就是为后人称道的典型的盛唐之音;而曾巩笔墨却更为隐晦,状物之际更意在表现物象之外的引申意义,其心之沉思之重可见一斑。愚以为,两首连诗名都完全一致的绝句咏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当然跟作者所持心境不同、所历人生境遇殊异有着必然关系。但,两位诗人背后所处的不同时代更是造就两首诗味道不同的根本原因。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的观点: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也就是说,两首《咏柳》的不同味道其实是代表了唐诗和宋诗的差别!
何以如此?当然是源自两个朝代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政治局面及诗歌所承载的不同功能:
贺知章生活的时代恰值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彼时国家强盛、国力雄厚,人民也安居乐业。良好的社会发展局面为士人们带来了优渥的创作环境。那时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文化形式上的中外融合,必然带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尤其是诗歌的创作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那时的诗人胸襟开阔,气度恢宏,精神面貌自然也偏向积极昂扬奋发进取,他们创作的山水风物诗也多是抒发个人豪情逸致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诗歌特点也多表现为超逸灵动、生趣盎然的景象。如此说来,贺知章的《咏柳》自然是咏出了盛唐时期不一样的昂扬气象。
宋王朝建立以来,宋太祖吸取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地方势力拥兵自固的教训,于上位次年便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武帅们的权力,而改为重用文臣。崇文抑武的国策导向,令士大夫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的文学作品便兼具了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特点,成为了具有政治功能而又切于社会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他们则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让诗歌也具备了社会功能,借诗议论、以诗说理的现象遂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普遍走向。而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必然使宋诗抒情成分被削弱而表现为严肃有余、灵动不足,诗歌看起来就思深理重,更具刚健的骨力,这也就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风格。
结笔: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诗人个人情思的外在流露。时代不同,诗人所处社会环境各异、心境也殊而有别。所以即使同为咏柳,两位诗人览物之情自然得而有异,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吟咏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味道。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3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在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4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
杨 万 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16.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15.B
【解析】B项中“杨诗写柳由近而远”错误,应该是“由远而近”。故选B。
16.①曾诗借物喻人,状物讽世,借依仗东风之势便摇摆“猖狂”的柳条,嘲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之间自有清正之气,一时得志的势利小人一定不会长久存在(2分);柳条在春天刚到的时候,叶子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依仗东风之势摇摆,气势猖狂,柳条只会将柳絮飞上天企图遮蔽日月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严寒霜冻的时候,它一定会枯萎。(1分)
②杨诗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1分),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1分)微风吹来,浅黄的柳条轻轻拂动,日光下,柳影“引”着柳条,柳条好似被引伸到百尺之长,这样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画面生动,甚是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喜爱,对春景的吟赏,对生活的热爱。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母亲的答案阅读题答案02-02
《兰草》阅读答案10-26
草莓阅读答案10-31
《青花》阅读答案09-01
《春日》阅读答案01-09
《宣纸》阅读答案06-22
湿地 阅读答案02-27
手帕 阅读答案02-28
孤雁阅读答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