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夜杜甫阅读答案

夜杜甫阅读答案

时间:2023-10-18 16:47:2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杜甫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杜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杜甫阅读答案

夜杜甫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题。

  夜闻觱篥

  杜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15.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 C(“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错,“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15.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每点2分)

夜杜甫阅读答案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15.“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

  14.C

  15.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C项,“……从侧面烘托”错误。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干中的“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然后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注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分点作答。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写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心系为战乱所苦的百姓,对百姓苦难展现深沉的忧思。

  “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诗人地处偏远的夔州“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通过对比,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夜杜甫阅读答案3

  【原文】

  夜

  作者: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夜阅读答案: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2.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翻译:无

  夜字词解释:

  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

  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

  ③步榈:檐下的走廊。

  ④凤城:指长安。

  夜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阁。西阁面临大江,背负山崖,凭栏远眺,夔州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独坐高楼,对着窗外空山的景色,听着远处传来的砧杵之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写景点题,写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环境。第一句点明季节、景物,第二句写出时间、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气氛的幽静。夜色渐浓,露水在渐渐凝结、垂落,楼下的江水,在静静地不断流淌。周围的山峰,像巨人一样屹立。夜风轻拂,一切都是那样柔和、安详。然而这寂静幽美的境界,却触拨了游子的心弦,引动了他的万千愁绪。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夜景:远“处”长江水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灯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渔舟,新月高悬,万籁俱寂,这时从城中传来一阵阵捣衣的砧杵之声,回荡在夜空之中。两句写景和上联结合,增加了画面的.优美。在这幅画面中,高天是深蓝的,疏灯是飘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渔火、山峰,相互辉映,在这优美的画面之外,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这岂能不触动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愁肠呢?

  五、六两句由写景转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诗人从成都东下至今已近两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从成都携家东下的,但秋天到达云安之后,因肺病、风痹等病复发,只得留下养病,次年夏初才抵达夔州。秋天,又从山腰客堂迁居西阁,因此说“南菊再逢”。此时诗人除了肺病和风湿痹症以外,还患有糖尿病,所以说“人卧病”。“南菊再逢人卧病”,刻划出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处境和心情。因为时局动乱,战争不断,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接到故乡亲人的来信了。夔州在长安和洛阳的南面,所以称故乡的来信为“北书”。“北书不至”,自然是有具体原因的,这里却说是“雁无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无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两句由个人的身世遭遇写到对故乡的思念。上句写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写由银河想到长安,表明思念故乡的心情。“步檐”与西阁照应,“倚杖”与“人卧病”照应。“牛斗”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由“牛斗”而到“银汉”,由“银汉”而到“凤城”,一层一层地表现出了诗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国的过程。诗人对故国长安的无限思念就蕴含在这伫立步檐倚杖远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夜杜甫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夜杜甫阅读答案5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1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3分)

  1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4分)

  答案:

  11. A(3分)

  12.答案示例:

  催,催促。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一个“催”字,既是写景,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又有人生感受,诗人被光阴催促着到了暮年,写出了光阴荏苒、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3分。解字或解句,1分;分析,2分。)

  13.答案示例: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孤寂;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分。答出四点即可。)

夜杜甫阅读答案6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选出下面正确的选项()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 ,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

  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答:(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4.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答:略

夜杜甫阅读答案7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作者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严威、高適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②(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夜杜甫阅读答案8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完成各题。

  ①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安史之乱”时,杜甫一度寄住在成都,此诗作于作者出川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之中,“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颈联是诗人的愤激之语,诗人抱负远大,却因年老多病而壮志难酬。

  C、诗人以天地间飘飞的沙鸥喻己,有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

  D、整首诗内容深刻,结构谨严,景中有情,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2)首联颔联,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解答】(1)B、“却因年老多病而壮志难酬”理解错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理解: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2)①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孤独地停泊着。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气氛,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冷情感。

  ②“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诗人通过动静结合,借景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的雄浑阔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靠的凄怆心情。

  译文: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我是因会写文章才得名,撤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夜杜甫阅读答案9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夜杜甫阅读答案10

  阅读课内诗歌并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字词。

  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第一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后面三句集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体现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诗题为《春夜喜雨》,在诗篇中“春”“夜”“雨”都有了,但“喜”字却没有出现过。请仔细读原诗,揣摩体味,说一说诗人是怎样对春雨抒发了“喜”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2.唐 杜甫 下雨的季节 夜雨

  3.(1)好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2)等到天亮后,看着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妖美红艳,把整个锦官城变成了花的海洋。

  4.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5.诗中将春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赞扬了春雨“及时”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巧妙地表现出来。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喜爱之情,并由此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意思对即可)

夜杜甫阅读答案11

  古代诗歌阅读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郊野茫茫,月光普照。

  B.天边的“稀星”乍隐乍现,在明月朗照的映衬下显出一种有气无力的'样子,应了诗题中的“倦”字,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倦态。

  C.颈联写的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流萤暗飞自照,水鸟相呼结伴,生机勃勃的场景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无人相伴的孤寂。

  D.诗的前六句描写自然景物,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所有的景物都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1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面上看全在写自然景色,但处处隐现着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阅读答案:

  13.C“生机勃勃的场景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无人相伴的孤寂”理解错误,流萤暗飞自照并非生机勃勃的场景,而是黑暗中孤寂冷清的场景,是衬托而非“反衬”。

  14.孤栖卧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重露滴落;步出庭院,仰望夜空,环视旷野,直至天明;感慨自身处境,心忧家国命运,空自悲叹。

【夜杜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阅读答案及赏析07-14

《倦夜》阅读答案10-13

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12-13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5篇12-15

长城阅读答案12-14

新叶阅读答案12-16

门槛阅读答案02-25

苦恼阅读答案11-02

《青花》阅读答案09-01

遣兴阅读答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