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满江红阅读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

时间:2023-08-15 08:22:4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满江红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江红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满江红阅读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1

  满江红·钱塘观潮阅读附答案

  曾溶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

  【注】①曹溶,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被迫出仕清廷,后辞官不就。此词作于清军入关之后。②灵胥:指伍子胥。越王勾践请和,子胥极力劝谏,触怒夫差,被迫自杀,其尸投入钱塘江,怒气化而为潮,日夜奔腾咆哮不已。③江妃:江上女神。

  19.结合诗句,赏析此词的思想感情。(3分)

  20.全词如何描绘钱塘潮的宏伟气势,简析其农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9.(3分)这首词表面上写钱塘潮壮观雄伟,其实别有寄托。上阕说浪潮高飞撼宋家宫阙,激起伍子胥的神灵之怒;下句直抒胸臆,写英雄未死报仇心。作者借此含蓄表达抗清志士报国复仇雄心不灭。(如果回答表达了对钱塘江潮的赞美之情,给1分)

  20.(5分)①绘声绘色。写涛声如“海门急鼓”,前追后赶,声势浩大;写颜色如“万群风马骤银鞍”,壮观瑰丽。②比拟。借“灵胥一怒”,赋予潮水不屈的英雄性格,写出潮水汹涌之势。③用典。“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仙女欢笑,鲛人起舞,仿佛在举行水上庆典,为潮神喝彩助威,想象奇特。(一点2分,写出三点5分,其它如回答比喻、想象联想、夸张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翻泽】

  钱塘江浪涛汹涌,潮头陡立如蓬莱仙山。浪涛高高飞起,将曾是宋都的杭州震撼。是谁将潮水激荡?是潮神伍子胥,怒发冲冠。平日的点点船帆都已不见,入海口传来的潮声,如初发急鼓震得地动山摇。眼前潮头连续涌起,像万群载着银鞍的马,骤然奔驰而来,争先恐后,你赶我超。

  仿佛江上仙女在欢笑,浪花是她抛出的佩珠,堆成了千堆万堆的白雪;又像鲛人在热烈奔放的跳舞,激动的泪水化成了珍珠,又圆又亮仿佛明月。我置身的高楼在湍流转折之处,面对傍晚的江天我愁愤欲绝。看啊,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杭州东南的吴山也无法阻挡,乱涛穿涌到严陵滩方才停歇。这正是蒙冤而死的英雄伍子胥,至今报仇之心不死,愤怒扬波在这秋的时节。

满江红阅读答案2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

  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注释】

  ⑴赤壁矶:即黄州赤壁。

  ⑵周郎:指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的统帅周瑜。

  ⑶区宇:即寰(huán)宇,宇宙。

  ⑷万骑:借指孙刘联军。

  ⑸貅(xiū)虎:猛兽,指军队,勇士。

  ⑹列炬(jù):猛烈的火炬。列,同烈,火势猛。

  ⑺鱼龙怒:潜蛰在深水中的鱼龙类水族因受到战火威胁而怒。这是侧面写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

  ⑻卷长波: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

  ⑼曹瞒(mán):指曹操,曹操小名叫阿瞒。

  ⑽今如许:如今又怎么样呢

  ⑾形胜地: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

  ⑿兴亡处: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

  ⒀傍:同旁。

  ⒁春:春色,此用如动词。

  ⒂金缕(lǚ):指嫩黄色的柳条。化用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创作背景】

  《满江红·赤壁怀古》写于1219年左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作者这时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城州外有赤壁矾,又名赤鼻矾,传说是三国战场,词人过此,也难免不发思古之念,故写了这篇赤壁怀古。

  【鉴赏】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满江红阅读答案3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4分)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一)(4分)

  12.(2分)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分)

  13.(2分)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1分),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1分)

满江红阅读答案4

  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

  [宋]彭芳远

  愁满关山,又吹得、芦花雪深。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①。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

  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②。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③秋月续琴心。待醉骑、黄鹤度苍寒,霜满林。

  [注]①龙吟: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或低沉。②羽属水,乐音柔和温婉。商属金,乐音略带悲伤但却不凝重。③鸾胶:据传能续弓弩已断之弦。

  1.上阕主要借

  (意象)以诉诗人内心的

  之声。(2分)

  2.下阕表现情感的手法有哪些?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4题。(5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3.上述两段文字都从

  (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分)

  4.荀子与墨子二人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4分)

  答案

  1.笛音(笛声、乐音)或秋风,答“笛子”“笛”不给分

  凄苦(意思相近即可)。

  2.下阕借物抒情,描写了风中笛声,如“江南路,晴又阴”“羽泛商沈”,借助笛声的'特点写尽人间别离之苦。又直抒胸臆,通过对笛声的内心感受的抒写,“泪盈襟”“添别恨”写出了与旧友分离心添别恨。又借景抒情,“牛背斜阳”“度苍寒,霜满林”,进一步抒发写出别离之恨、孤寂思念之愁。又通过想象虚写,“待醉骑、黄鹤度苍寒”,来表达此时的不舍。(答出其中两种手法并结合下阕分析即可得4分,点明情感1分。)

满江红阅读答案5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题】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

  (1)这首壮词在写法上是散文化的,可分为四个层次,层次清晰。请概括出四个层次的层意。

  答: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第二层由“到而今”三字起笔,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说身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第三层“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肃清金人,复我河山。最后三句为第四层,写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2)这首词上片描绘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下片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是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下片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为下文写作者心中宿愿,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岳飞( 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死后20年,高宗禅位,孝宗为他平反,谥武穆,后宁宗改谥忠武,追封为鄂王。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其事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时年三十九岁。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

  【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词作上片前两句写远眺。作者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 “想当年”以下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前两句为总括:花木繁盛,风景如;宫阙壮丽,气象威严。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接下陡然调转笔锋,写现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风尘”,这里指战乱。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前六句为第一层。开首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膏”,这里作动词“滋润”讲,“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膏锋锷”,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沟壑”,溪谷。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提问,加以强调,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愤激之情可见。后四句为一层。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于是提出:“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

满江红阅读答案6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阅读题:

  (1)“满江红”是________名。这首词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将领。

  (2)给加粗字注音。

  ①凭阑处②潇潇雨歇③靖康耻④朝天阙

  (3)按要求写出诗句。

  ①激励他人,要趁有为之年,建功立业的诗句。

  ②表现雪耻的迫切心情的诗句。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岳飞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这与岳母教子有方有很大关系,你知道在岳飞小时候,岳母曾在岳飞身上刺下了哪几个字吗?

  答案:

  (1)词牌;岳飞;鹏举;南宋著名抗金

  (2)依次是l2n,xi1o,xi5,j@ng,qu8

  (3)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②“臣子恨,何时灭。”

  (4)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岁月空逝的悲愤,表达了报仇雪耻,收复河山,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5)精忠报国。

  文学赏析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这几句一气贯注,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三十”是约数,当时岳飞三十二岁。“功名”,即前面说到的攻克襄阳六郡以后建节晋升之事。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到不过象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是对未来的瞻望。“八千”是约数,极言沙场征战行程之远。“云和月”是特意写出,是说出师北伐是十分艰苦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后抗金的胜利,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这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励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诗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敢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满江红阅读答案7

  满江红①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倾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一依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诅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②。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①绍熙年间,宋金议和,换得苟安,词人泛舟巢湖,想起司水之神仙姥,有感而作。②孙权曾在巢湖与曹操对峙,后凭春水上涨才逼退曹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旌旗猎猎,云雾翻滚,群龙驾车,诸娣簇拥,侧面着笔,烘托出仙姥的气势不凡。

  B.下片写仙姥神威,稳固准右,保障江南,派遭六丁、雷神镇守东关,寄寓了词人的理想。

  C.借孙权和曹操的`典故,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军作罢。

  D.本词上下片分别以“望”和“看”字领起,且变换角度,突出了诗人的激动、钦慕之情。

  16.本词“篇终出人意表”,请从意境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15.C.“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错。意在用曹操面对一篙春水也只好退兵来反衬巢湖仙姥,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词人对现实的愤慨。

  16.①结句“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与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和下片“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截然不同,出人意表,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②前文铺陈仙姥安境保民、笑傲英雄的功勋气度,结句陡转,点出创立如此功业的竟然是一介女子,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

满江红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满江红阅读答案9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满江红阅读答案10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

  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阅读答案

  1.这首词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答案:(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分)

  阅读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

  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写好字

  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字体,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好不好看,非常重要。

  对于今天的高中生而言,阅卷时字体之重要性不亚于打仗时所使用的枪械,特别是一些知名的高中,他们对学生的字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都要反复练字,所以说高中生一定要重视字体书写。

满江红阅读答案11

  吴潜①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②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③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④识。

  注:①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

  ②南枝:代指梅花。 ③寒英:指梅花。 ④渠:南方方言,他。

  8.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6分,两问内容说明2分,一问1分;效果3分,其中结构效果1分,情感效果1分,艺术效果1分。意思相近即可。前面括号的答题角度答不出不扣分。

  9. 5分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先答情感再分析也可以,若笼统地答作者借梅抒情(借梅喻人、自况、托梅言志),表现了自己思乡的.孤寂给1分。

  考点: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满江红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4-5题。(5分)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分)

  阅读答案:

  4.(3分)C

  5.(2分)要点与评分:点出孤独、悲伤得1分(意思相近亦可);写明孤独、悲伤的原因得1分,共2分。

  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0.“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殊未屑”一词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11.请从写作方法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句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3分)

  答案:

  (5分)10.(2分)“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1分),反倒予以蔑视的心理(1分)。[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句内容,思考作者当时的心理。

  11.(3分)这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虽然身为女子不在男儿的行列(1分),但自己的心志却比男儿还要刚烈(1分),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凌云壮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分)。[解析]这里从写法角度来赏析诗句,写法方面可考虑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一般思路是:析手法+具体内容+表达作用或情感。

满江红阅读答案13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 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16.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17.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4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5分)。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之所未见之景,抒情之所未抒之情。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杜甫登白帝城外高台,见 ,不见长江滚滚来。不由慨叹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而辛弃疾等郁孤台,则借水怨山, ,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答案:

  15.【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C选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16.【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选项,初春时节,经过小雨的润泽,春草一片朦胧,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B选项,通过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的西湖美景的喜爱,对雨也是赞美和喜爱之情;C选项,写了春雨过后,山花烂漫,同样表现作者对春雨带来的春花的喜爱之情;D选项,作者通过孤独一人漂泊在外,伴着雨声,看到离群的孤雁,不禁心生悲凉,表现一种孤独漂泊的心绪,与前三句不同。

  17.【参考答案】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1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2分)

  【思路点拨】结合上下文分析诗歌情感,岁月无多人易老表现时光易逝和年华老去的悲慨,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表现壮志难酬的愁绪。

  18.【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4分)

  ②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4分)

  【思路点拨】分析本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

  19.【参考答案】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每空一分)

满江红阅读答案14

  满江红

  洪适

  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西下,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

  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

  【注】①洪适,字景伯,南宋高官,官至右丞相。洪适欲厉兵秣马,早日收复中原,但目睹朝廷昏暗腐朽,便辞官归隐。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这首词即是此间所作。②坡轮:夕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将散文的笔法融人词作中,如“吾老矣”,这反映了宋代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

  B.“曲水”两句化用《兰亭集序》的语句,两者都写了暮春的风光、及春日宴游之事。

  C.本词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巧妙结合,既有动景,也有静,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

  D.“吹竹”两句对比了“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的行为,并用反问写出当时的社会心态。

  16.本词画线句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D

  16.①两首词都表达了中原未复、壮志难酬的忧愁郁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本词“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词人回顾往昔,曾欲收复故土,但是“百年梦”成空,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痛。

  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动作,直接抒发词人想要收复故土、报效国家却报国无路的悲愤。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吹竹’两句对比了‘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的行为”错误。“焚琴煮鹤”原是李商隐之语,后为宋人常用,作者貌似在表示对音乐、仙鹤等高雅之物的自觉认同,但是“谁不爱”“人何肯”便将作者的语气展现殆尽,言外之意就是宋朝统治者过于沉溺于此,暗含讽刺,流露出作者对当局的斥责,词作没有对比“吹竹弹丝”与“焚琴煮鹤”两种行为。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作者洪适欲厉兵秣马,早日收复中原,但目睹朝廷昏暗腐朽,便辞官归隐。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无人会、登临意”表现欲恢复中原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本词“百年梦,如俄顷”二句作者笔锋陡转,将思绪拉回了现实中。作者经历了宦海沉浮,洞察了官场险恶,最后选择了归隐盘洲,一“梦”字便将人生的虚幻、缥缈全然透露,这一梦太过匆匆,瞬间就烟消云灭,所有的抱负好似一枕黄粱终成空,这一切都令作者黯自神伤。而大宋王朝呢,不也似杨花春梦 所有的繁华艳丽,所有的富饶太平,都在靖康之变的践踏中消逝无踪,辉煌的帝王大厦瞬间崩塌,带给世人太多的伤痛。抚今追昔,作者惋惜不已,“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便是作者的.无奈感喟,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痛。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满江红阅读答案15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②去,琼玉琚玉佩鹓③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④。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①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②天上,指朝廷。③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15.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16.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答案】

  14.D15.B

  16.相同:都表达了惜别和劝勉之情

  不同:严词有对朋友美好前途的祝愿、对珍重名节的告诫和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伤感,王诗表达了乐观、旷达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D项,“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不正确。“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两句为倒装,意思是说人到中年逢与好友相别,是多么令人伤感和难堪,但又不能像儿女们那样在分别时挥洒眼泪。“不洒”,是说不能洒,表达的是痛苦之情。故此题应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此题问的是“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提示考生,考查的是“想象”这一手法,考生就要仔细阅读所给诗句,分析这些诗句的表达技巧,找出答案。A项,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分别后的景物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B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自己和弟弟分别之后,弟弟到达远方,只能在梦中看到哥哥所在的'地方,借梦境表达思念和不舍之情;C项,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惜别之情;D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水喻情,表达离别之愁苦。故选B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比较阅读的方式。解答时需要先分别分析每一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再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写出答案。《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上片着重叙事,写廖叔仁于秋天去朝廷任职,勉励他要重名节而轻富贵;下片着重抒情,慨叹自己关心国事,有政治抱负,虽年老不变,但仕途失意,最后抒发与廖叔仁分手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颈联写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满江红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长城阅读答案12-14

新叶阅读答案12-16

豁达阅读答案04-17

《刻舟求剑》阅读答案08-27

《小池》阅读答案08-28

《燕子》阅读答案08-29

《竹》阅读答案09-01

《穷人》阅读答案09-02

蜜蜂阅读及答案09-10

苦恼阅读答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