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阅读理解>阅读答案>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13 23:20:2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马说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1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马说阅读答案2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⑵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见,通“现”,表现。⑵临,面对。⑶子,你。⑷顾,回头看。(4分,每小题1分)

  小题1: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2分)

  小题1:(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1:(4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紧扣文本内容,联系“伯乐”、“马”的人才观,说出名人做广告的效应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3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徐公来,孰视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亵: ②宜乎众矣 宜: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这样?(3分)

  参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当然 ③等同,一样(各1分)

  7.(3分)C(鸣叫)(A.读shí,吃/读sì,通“饲”,喂养。B.动词:驱赶/ 名词:鞭子D.少/ 鲜艳)

  8.(5分)莲花虽是生长在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传散开来,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濯”、“清涟”、“通”、“蔓”、“枝”、“益”、“亭亭”、“植”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9.(3分)示例:我们不能因为莲花生长在污泥就看不到它高洁的品质,我们要敬佩莲刚正挺拔的气概,清香流芳的品德;也不能因为它长得好看,就想随便玩弄它,要尊重它。

马说阅读答案4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鹿畏貙(1),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9)而食之。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罴说》

  【字词释义】

  (1)[貙(chū)]兽名。

  (2)[被]同披。

  (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4)[寂寂]悄悄地。

  (5)[之]往,到。

  (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

  (7)[趋]快跑。

  (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

  (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安求:(3)尽其材:(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捽搏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2分)

  【附答案】1.等同,一样;怎能要求;竭尽它的才能;等到它到了;逃走2.⑴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⑵黑的形状,披着长长的头发能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但对人伤害极大3.C4.既要抓住表现自己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任用你,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

马说阅读答案5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阅读答案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

  (5)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时;(2)同“现”,表现(或: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握,拿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听它呜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3.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4.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①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②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4)执策而临之。( )

  (5)厉王使玉人相之。( )

  (6) 使人问其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其真无马邪

  4、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饲”,喂养(喂);(2)鞭打(驾驭)驱使;(3)通晓(知道、明白、懂得);(4)面对;(5)鉴别;(6) 原因 (缘由)

  2、(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3)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竭尽它的才能。

  3、D

  4、《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5、《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6、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意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8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略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马说阅读答案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人才和对统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和“伯乐”谁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小题2:略

  小题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小题4:伯乐。“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小题1:

  试题分析:《马说》一文中“食”有三义,一是通“饲”,喂养,二是指“吃”,三是指“一顿”,本句中是第一义。“策”,本是名词“鞭子”,在句中是名词动用:用鞭子打,意为“驱赶”。

  小题2:

  试题分析:“常马”指普通的马;“且”:尚且;“等”:一样(待遇);“不可得”:得不到;“安”:怎么;“求”:要求;“千里”:一下跑千里之远。第二中的“其”加强语气无义;“知”: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马说》一文是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重视人才的人,从文章的主旨来理解这个问题。

  小题4:

  试题分析:可联想到“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表达自己力求做一个“千里马”,等待被伯乐发现。暂时不被发现,千里马还是千里马,保持自己一驰千里的能力。

马说阅读答案10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 ④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1)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1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 地 揭 示 问题的实质,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 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1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分)。

  4、形象塑造: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分),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1分).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分),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1分)

  阐明道理:文章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分),文章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马说阅读答案11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学科网]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答:

  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 ④驱使(鞭打)

  2、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1)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1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 地 揭 示 问题的实质,

  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 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1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分),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分)。

  4、形象塑造: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分),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突显其愚妄浅薄(1分).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分),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1分)

  阐明道理:文章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分),文章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马说阅读答案12

  阅读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0xx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 (2)见:显现 (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5)执:拿着,举着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马说阅读答案13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 sì sì 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马说阅读答案14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2.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D.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

  4.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2)正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意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马说》阅读答案

2.《马说》《毛遂自荐》比较阅读答案

3.语文《马说》教案

4.时光阅读答案

5.《时光》阅读答案

6.小溪阅读答案

7.于园的阅读答案

8.生活阅读答案

9.超重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