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必备(5篇)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比表示的具体含义、“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
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指出:把1:4看做1份和4份的比,甲数就是乙数的1/4,乙数就是甲数的4倍。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1、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
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可以怎样理解?
提问:按照1: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
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
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甲队修的米数正好是乙队的4/5”的含义,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
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2
例1
某车间要加工2220个零件,单独做,甲、乙、丙三人所需工作时间的比是4∶5∶6。现在由三人共同加工,问完成任务时,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
错解由甲、乙、丙三人单独做所需工作时间的比是4∶5∶6,推出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4,用按比例分配的思路解。
评析上述解答错在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看成是6∶5∶4。诚然,如果甲、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4∶5,那么,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就是5∶4,这是正确的。但是,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时间的连比是4∶5∶6转化成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是6∶5∶4,那就大错了!不错,工作效率的比等于工作时间比的反比。从已知条件看,甲、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4∶5,所以,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4;乙、丙二人工作时间的比是5∶6,所以,乙、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这里的“5∶4”表示甲5份,乙4份,“6∶5”表示乙6份,丙5分,两个比都是两重相比,其中同样表示“乙”有几份的数在前后两个比中并不相同,我们怎么能将这两个比直接变成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呢?显然,上述解答中把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连比看成是6∶5∶4,是错误的。
容易看出,因为5∶4=15∶12,6∶5=12∶10,所以,由上述“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5∶4,乙、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6∶5”,也可以得到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的.比是是15∶12∶10。
例2
有两瓶同样重的盐水,甲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8,乙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5。现将两瓶盐水并在一起,问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多少?
错解认为在甲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水的重量是“8”,在乙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水的重量是“5”,于是,将两瓶盐水并在一起,便得到盐的重量是(1+1=)2,水的重量是(8+5=)13。
(1+1)∶(8+5)=2∶13
答: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2∶13。
评析上述解答的主要错误是把两种物质重量的最简比,看成了就是两种物质具体重量的比。甲瓶盐水盐与水重量的比是1∶8,不等于说在这瓶盐水中盐的重量是1千克,水的重量是8千克,乙瓶的情况也是一样。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在甲瓶盐水中,盐有1份,水有8份,盐和水一共有(1+8=)9(份),在乙瓶盐水中,盐有1份,水有5份,盐和水一共有(1+5=)6(份)。因为两瓶盐水是“同样重”,但甲瓶有9份,乙瓶只有6份,所以,可见两瓶盐水中每“1份”的重量有多少是不相同的。上述解答简单地将两瓶盐水中每份重量不同的盐和水的份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个“和”组成一个比,便造成了解答的错误。
正确的解答是:1∶8=2∶16,2+16=18;
1∶5=3:15,3+15=10。(2+3)∶(16+15)=5:31
答:在混合后的盐水中盐与水重量的比是5∶31。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习.
(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习.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4
(1)一幅地图,图上的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一幅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的底是12厘米,高是10厘米,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3)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长度是多少厘米?
(4)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60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4.5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5)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6)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 的地图上,量得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2.3厘米,东、西两村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7)在比例尺是15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6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8)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9)一幅地图,图上的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0)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0 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块三角形的菜地的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11)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改用1∶500000的比例尺,甲、乙两地的距离应画多少厘米?
(1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4)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5)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6)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7)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多修30米,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8)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解答)
(19)工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4吨,42天可以烧完。实际每天节约1/8,实际可以烧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0)两个底面积相等的长方体,第一个长方体与第二个长方体高的比是7:11,第二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第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用比例方法解)
(21)解放军某部行军演习,4小时走了22.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22)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主动轮有60个齿,每分转80转。从动轮有20个齿,每分转多少转?(用比例方法解)
(23)6台榨油机每天榨油48.6吨,现在增加了13台同样的榨油机,每天共榨油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24)一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零件,5天生产410个,照这样计算,要生产1066个机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5)某工地要运一堆土,每天运1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要提前4天完成,每天要多运多少车?(用比例方法解)
(26)用一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
(27)种农药,药液与水重量的比是1:1000。
(1)、20克药液要加水多少克?
(2)、在6000克水中,要加多少克药液?
(3)、现在要配制这种农药500.5千克,需要药液和水各多少千克?
(28)一种稻谷每1000千克能碾出大米720千克。照这样计算,要得到180吨大米,需要稻谷多少吨?
(29) 某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了1200米,这时已修的未修的比是3:2,这条公路全长是多少米?
(30)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 ,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棵数的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
(31)一辆汽车三天共行720千米,第一天行驶5小时,第二天行驶6小时,第三天行驶7小时,如果每小时行驶的路程都相同,这三天各行多少千米?
(32) 甲、乙两地相距350千米,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5小时后相遇。已知快车和慢车的速度比是3:2,这两列火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3) 甲、乙两堆煤原来吨数比是5:3,如果从甲堆运90吨放入乙堆,这时两堆吨数相等,甲、乙原来各有多少吨?
(34)园林绿化队要栽一批树苗,第一天栽了总数的15% ,第二天栽了136棵,这时剩下的与已栽的棵数的比是3:5。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
(35)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160个,27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超产20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36)用边长15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7)一堆煤用载重4吨的汽车运需20辆才能一次运完,如果改用载重5吨的汽车运,需要几辆才能运完?
(38)学生参加搬砖劳动,6人搬砖162块,照这样计算,再增加432块,需要学生多少人?
(39)一捆铅丝重520克,剪下20米,这捆铅丝少了130克,这捆铅丝还剩多少米?
(40)运来一批纸装订成练习本,每本36页,可订40本,若每本30页,可订多少本?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5
小学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 :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l,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可以怎样理解?提问:按照1 :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老师巡视辅导)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解法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等式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第三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 :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用比、分数或倍数表示两种量关系的条件)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相关文章:
比和比例的应用题09-24
[精选]比和比例的应用题5篇09-25
奥数比例应用题03-05
《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反思02-12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01-13
关于比例的数学应用题(精选50题)01-19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04-13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模板12-02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08-12
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