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5 10:13:2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 “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

  2、正确识记生字。

  3、引导按顺序看图,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读8个生字,会写“上”“下”两个字。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平时,我在家里帮妈妈扫地……)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朋友。(课件出示自我介绍的小女孩)她叫小红,她邀请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她家做客。你们愿意去吗?(愿意)

  2、出示课本插图,小红在哪呢?(在家里)板书:在家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人物介绍,以做客的方式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说话,学词识字

  1、小红家里的东西可多啦,请同学们按顺序找一找,小红家里都摆放着哪些物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按顺序出示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

  沙发 茶几 报纸 书架 台灯 挂钟 电视 电话

  强调:灯,钟是后鼻音。 电是前鼻音。

  2、图上有哪些人物呢?他们在干什么?(通过说爸爸在看报纸出示“报纸”读。)

  总结:对,晚上,小红一家人都在家里,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小红给他们送去水果。爸爸妈妈高兴地笑了,小红也笑了。

  3、出示课件:我会读

  沙发 电视 台灯 报纸

  A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 出示生字条,圈画生字。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打开语文书49页,借助生字条,把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找出来圈住,一边圈一边读,圈完以后再读一读。

  4、出示带音节的词语

  沙发 报纸 台灯 电视

  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5、去掉音节读词语

  自由试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中操

  设计意图:

  (初入学的孩子好动,坚持不了一节课,课中休息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和刚上课一样高。)

  6、出示单个生字认读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电 视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说话简单识记生字,再通过分步学习进一步巩固生字。使学生的生字认得更牢固。)

  三、识记生字巩固练习

  1、这节课的生字里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偏旁呢,板书:三点水、提手旁、火字旁领读

  2、你能找出这三个偏旁藏在哪个生字里吗?

  课件出示:

  沙-------- 三点水

  报-------- 提手旁

  灯-------- 火字旁

  (读报纸要用手,“提手旁”表示和手有关的.动作;“火”是在《口耳目》里学过的,它当偏旁的时候要把捺变为点)

  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3、交流识字方法

  我们今天学的这些生字里的某一部分有你们认识的吗?你能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报”的右边在“服”中见过,把“服”的“月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报”。

  对,这种识字方法叫做:换一换。生跟读。

  三点水+少=沙 示字旁+见=视 火+丁=灯

  对,这种方法叫:加一加,生齐读。

  带有这三个偏旁的生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大家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认识更多的生字。

  现在呀,老师要考考你们了,看看你们这些字认得怎么样。

  4、出示:我会读

  沙发 沙子 出发 头发;电视 电报 电灯 电视台 一台电视机 电话;

  报纸 白纸 纸飞机

  5、我能用它们说一句话

  报纸 台灯 电视 沙发

  爸爸在看报纸。

  我坐在台灯旁写作业。

  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7、摘苹果

  设计意图: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和爸妈一起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认更多的字。

  五、写字教学

  指导书写“上”“下”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派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训练必须的课文语文素养。

  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

  2.积累成语和名言。

  3.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重难点:阅读小幽默,感受阅读给人的快乐。

  教法:讲练法

  学生准备:学生喜欢积累成语和名言。

  教程:

  一、练

  第一项训练是读拼音,填汉字。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在相互订正更改。

  插秧 枯萎 模仿 评判 牢骚 固执 埋伏

  羞愧 后悔 采纳

  第二项练习是补充成语

  杯弓(蛇)影 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

  水滴(石)穿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二、日积月累

  先指导学生读准这些成语或名言的读音。不认识的子可以;在互相交流对成语,名言的理解;最后多读几遍“储存”在自己的`小词库中。

  三、开心一笑

  让学生读一读,乐一乐,议一议这个小幽默讽刺了哪种类型的人?说明了那些道理?

  四、总结

  谁讲的幽默笑话又有趣有说明道理。

  五、作业:知识窗

  板书设计:

  补充成语

  语文七色光 日积月累

  开心一笑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十分满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稍稍显得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一个知音,一下午就缠着我。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语文教案 篇6

  师:同学们,透过一扇窗,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一堵墙,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窗》。(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默读一遍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能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内容?

  生1:发言。

  生2:发言。

  师: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生3:两个。

  师:分别是……

  生3:靠窗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师跟随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要求:先独立思考,有了个人见解、认识后,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

  师:那位同学首先来评价一下自己想评价的人物。

  生4:我想评价靠窗的病人。我认为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因为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每天坚持讲不存在的美景来鼓励不靠窗的病人,减轻他的痛苦。

  生5:我认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生6: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师:请说说理由。

  生6:他看到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每天讲述那么美的景色,可见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师:嗯!说得很好。请你读一下文中他所描述的窗外美景的语句。

  生7: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这样做,可见他意志坚强。

  生8:还能看出他是一个关心他人、善良的人。

  生9:他是一个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师:对靠窗的病人的评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稍等片刻)那,我们再来分析不靠窗的病人这个人物形象。

  生10: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认为窗外有美景,他就想占那个床位。

  师: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生10: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生11:他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理由同上。

  生12:我觉得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因为他当时病得很重。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师:嗯!他的分析听起来也有一定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理解吗?

  生13:他想占那个床位,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过惭愧,也克制过自己。

  师:他克制住自己了吗?

  生14:没有。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克制住自己。

  生14: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生15:我认为他不可原谅。是的,他开始是感到惭愧,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该是他的,所以他见死不救。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一点?

  生16:靠窗的病人半夜犯病,他大声咳嗽,液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只要帮忙按一下电铃,护士就会赶来,可是他纹丝不动。

  师:而且,当时他还醒着。对此,同学们怎样看待?

  生17:我认为他产生那种念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见死不救就无法原谅了。

  生18:他见死不救就是为了尽快得到那张床,这是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生19:我认为他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不应该原谅他。靠窗的病人与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快乐。而不靠窗的病人却始终考虑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病友的死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是啊!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没错,退一步说,有点自私心、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恩你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师:本文题目是“窗”,谁能谈一下对“窗”的理解?

  生19:窗是心灵之窗,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生20:本文故事就是围绕窗户来写的。

  生21:这两位病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窗。他们通过“窗”看外面的世界,我们通过“窗”看他们的灵魂世界。

  师:也就是说,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窗”来写。窗既是病房上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人性中丑的一面。那么,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呢?

  生:对比。(师板书对比手法)

  师:小说结尾一句是:“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想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后的心理活动。

  生22:他会自责、惭愧。心里想:“原来靠窗的病人使用这种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

  师: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生23:他十分生气,心里责骂靠窗的病人:“这个大骗子!根本就没有什么美景。原来,他每天都在说谎,他是在骗我啊!”

  师:嗯!他并没有理解病友善良的用心。

  师:那,我们再设想一下:假如病房里又住进来一位病人,不靠窗的病人会做些什么呢?

  生24:他可能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新来的病人听,并且告诉他那个自私的人就是他自己。他以此来赎罪、忏悔。

  生25:他不会说这件事,但他会像靠窗的病人一样也每天给新来的病人讲“窗外的美景”。

  生26:我觉得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他只会呆呆地看窗外光秃秃的墙。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占这个床位而加害他。

  生27: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因此越来越重。在临死之前,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次来告诫人们不可因一时糊涂而遗憾终生。

  生28:我也认为会像靠墙的病人一样,每天给新来的病人讲并不存在的“美景”,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

  师:同学们发言积极,发言水平也很高。我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我们从中可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生29:在生活中做一个心胸宽广、关心别人的人。

  生30: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生31: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也爱他人。

  生32:在生活中做人不可太自私,不可只顾个人利益。

  生33:我们班有的学生,有好的辅导书、好的卷子不给别人看,唯恐别人超过他。我认为这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同不靠窗的人是一样的。

  师:奥!这种现象确实不好。不过,我相信:我们学完此文后,班里就不会再发生类似的现象了,对吗?

  生(齐答):对!

  生34:不能把个人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生35:在生活中,我们不能轻易地去误解、伤害别人。因为,有时我们伤害的人也许就是在暗中帮助我们的人。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看到了咱们班学生的胸襟,这令我尤为欣赏。我相信同学们会把所获得的启示付之于生活实践中,会做一个心胸宽广、品德高尚的人。

  师:小说的结尾十分巧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读完这篇小说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把这种感受写了下来,作为赠言送给大家:(屏幕显示)

  阅读感言: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作,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写了一位母亲为他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诗人紧紧抓住“密密缝”这样的具体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进行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担忧、祝愿和希望。而后两句诗人用“寸草”和“三春晖”分别比喻儿子和母爱,形象、贴切,既赞颂了春晖般的母爱,又寄托了儿女感激母亲,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情,是一首抒写慈母深情,表达儿女孝义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

  这次授课选用的是是五年级学生,他们通过课外积累,对这首古诗已非常熟悉。但真正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够彻底。其次,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另外,五年级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语言思维训练已成为重点,所以,虽然学生是陌生的,但我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抓住课堂生成,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意、诗情的领悟,对语言思维的拓展。

  资源利用:

  多媒体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韵、诗情。

  3、领悟母子亲情,懂得如何回报母亲。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慈母深情和游子想报答母爱的赤子之心。

  教学方法:

  “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故事和呢?

  2.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母爱有关的古诗——《游子吟》。(大屏幕)这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的代表作,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板书课题)(相机订正“吟”的读音和书写)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交流后小结。大屏幕出示)像这样的诗歌还有——《暮江吟》《石灰吟》。

  【设计意图:】以母爱的故事和引入课题,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激发兴趣;立足字词,理解题意,了解“吟”这一诗体。

  二、读好节奏,品味诗韵

  过渡:这首《游子吟》要吟诵给谁呢?诗中又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试着读一读,划一划诗歌的节奏。(范读。大屏幕出示)

  1.谁来按照你画好的节奏读一读。(指名读,大屏幕出示,齐读)

  2.古诗不仅有节奏,还特别讲究韵律,也就是平声和仄声。(大屏幕)一般来说,现代汉语里的一声和二声就是平声,要读得长而响;三声和四声就是仄声,要读得轻而短。我们可以用短横线标注平声,用短竖线标注仄声。(大屏幕)试着在第二句的下面标一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节奏和韵律是读好古诗很重要的因素,引入平仄知识,通过范读、引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也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并由此举一反三,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领悟诗意,品味诗情

  (一)读中悟意

  1.诗中写了几个人物?(画出来,交流。板书:慈母——游子)慈母在为游子做什么?她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交流,小结,板书:密密缝)

  2.她为什么要为儿子缝衣,还要“密密缝”呢?(交流,板书:恐迟归)

  3.一个“缝”字写出了慈母的——(动作),一个“恐”字又写出了慈母的——(心理)

  4.既然担心儿子迟迟不归,为何还要给他密密缝衣?这不是很矛盾吗?(大屏幕,补充介绍孟郊身世)

  5.此时,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就要分离,母亲仅仅是在担心儿子迟归吗?(大屏幕,引导体会,交流)

  6.面对这样一位慈母,游子又有怎样的担忧呢?他在“恐”什么?(引导体会,交流)

  7.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而儿子也同样对独守家门的老母亲牵肠挂肚呀!请大家再来读读前四句,用心体会这母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交流感受,指名读,点评、指导)

  8.(大屏幕)诗人临行之际,母亲在为他缝制衣服,这一针一线凝结着深深的母爱。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把对儿子的——缝进了衣服,她还把对儿子的——也缝进了衣服。

  (二)读中悟情

  1.此时此刻,诗人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请大家大声地读出来。

  2.谁来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交流,相机引导、点拨)

  3.是啊,诗人即将远行,这一去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和母亲团聚。他回忆起母亲为他做的`点点滴滴,由感而发,以“寸草”自喻,把母爱比作“三春晖”,发出了“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感慨。(板书)其实,这普天下的儿女有哪一个能报答得了深深的母爱呢?当我们回想起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洗衣做饭,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不分昼夜地照顾生病的我们,我们会吟诵起——;当我们回想起父母耐心细致地教育我们,我们也会吟诵起——(引读)于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4.体味情感: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

  5.再读古诗,读出诗情:谁来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6.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诗中关键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借助想象,通过铺陈、引读,加深对诗意的品味和体会,为领悟诗情做好铺垫。通过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进一步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四、读写结合,情感交融

  1.体会了这首诗的情感之后,谁能试着把自己当作诗人用“母亲啊,母亲”开头,写几句话。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母亲,以“儿子呀,儿子”开头写几句话。

  2.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在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训练,使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交融,加深对文本的领悟,也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

  五、拓展补充,延伸文本

  1.说说生活中母爱的例子。

  2.诵读关于母爱的诗歌。(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借助类文映照,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语文积累。

  六、回顾全诗,引发思考

  母爱就是这样,在细微处彰显着伟大。《游子吟》是诗人孟郊写给母亲的诗歌,表达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心声。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的仅仅是一位慈母的深情吗?作为儿女我们又该怎样回报这伟大的母爱呢?通过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对“亲情”这一话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思考和认识。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诵读这首歌颂母爱的经典诗作——《游子吟》。

  【设计意图:】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结课,课内延伸至课外,学习延伸至生活,以达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启发性的课后作业灵活地给学生创造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板书设计: 游子吟

  (密密)缝 恐(迟归)

  慈母 ——————— 游子

  (难报)

  三春晖 ——— 寸草心

  【设计意图:】关键字词和符号相结合,构成心形图案,既梳理文本重点,凸显文本内涵,又体现思维的延伸,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经典)语文教案05-29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