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3 10:11:5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有感表地朗读课文;

  2、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美术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来出个谜语请你们来猜,好吗?

  谜面: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花儿见它点点头,小草见它弯弯腰。

  生:是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风(板书:风)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风的课文(板书:15画风)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在画风?为什么画风?风能画出来吗?……

  二、复习生字

  1、出示课件:三位小朋友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呀,今天有三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名字就藏在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中,看看谁认得它们,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2、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

  生:是宋涛、陈丹、赵小艺。

  喊喊他们的名字,打个招呼吧?生打招呼。

  三、分段学习课文

  1、同学们真热情,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生:想)

  那咱们赶快找开课文读一读吧,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2、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请帮我来连一连吧

  宋涛

  小树

  陈丹

  雨丝

  赵小艺

  旗子

  风车

  对上号了吗?表扬他!

  3、出示课件:三幅画

  老师这里有三幅小朋友的,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

  A、认出宋涛的画

  ⑴读出相应的段落

  ⑵有风了吗?

  “斜斜的”、“吹斜了”应该重读。

  B、认出陈丹的画

  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请读一读。

  ⑵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树了,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

  C、认出赵小艺的画

  ⑴指名相应的段落

  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

  “旗子在空中飘着”、“风车在呼呼地转”。

  4、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成功了)

  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飘扬),雨丝是(斜斜的),小树是(弯弯的),还有风车在(呼呼地转)。

  美不美呀?(真美呀!)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生读最后一段)。

  6、小朋友们的画这么美,能配上几首诗就更美了,同学们能作诗吗?(能)

  请同学们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给小朋友的画配上小诗。

  8、指名分别配上小诗

  师帮忙整理。

  9、一起动支脑筋,给我们的.集体创作加个题目。

  10、全班带着题目齐读诗歌。

  这可是我们班的伟大作品呢。

  四、指导朗读

  1、欣赏课文朗读,(课件:动画朗读课文)

  2、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

  3、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练一练。

  4、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推先四位同学)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认为谁读得好。(学生分角色朗读)

  5、谁来评评?

  学生试评,师相机指导

  6、小结: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表扬他们,也表扬自己。

  五、拓展体会,画风展示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真是不简单哪,同学们喜欢他们吗/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宋涛,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喜欢陈丹,因为她很聪明,善于向别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错误;喜欢赵小艺,她肯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很有自信心。)

  2、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会画风,你们会画风吗?(生:会)

  咱们石码中心小学的同学就是有自信。

  3、我们也来说说风,画画风吧。请同学们找开68面,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4、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请到上面来展示给大家看,读给同学们听。

  5、学生展示,教师边评价。

  (字写得真好看;主意不错;真是有意思)

  6、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各小组合作,先商量好,听音乐开始画,音乐停止马上停笔,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有创意,能不能用刚才的格式给作品配首诗,介绍介绍风藏在哪里。

  (音乐开始)

  ……

  (音乐停止)

  7、时间到,推荐一下好作品,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教师适时评价。

  8、小结:

  我们二年一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学会了画风,还学会了作诗呢。

  六、课堂延伸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中风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欣赏。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风。

  2、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风,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到它,能说说你对风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表现得真棒,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材简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五项内容,分别是: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近字、读句记句和读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3部分:“我会认”、“我会读”、“比比写写”。通过“我会认”中复习同偏旁的字,让学生用归类认读的方式加深记忆。“我会读”,是通过读了词语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生字,积累词语。“比比写写”是引导学生仔细辨认,把字看清楚。“读读说说”则是通过读句子,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我会读”是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 设计理念

  1、 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性,让学生在读中学,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2、 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

  3、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健康地发展。

  三、 教学目标

  1、 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 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 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四、 课前准备:挂图、苹果图、苹果、小黑板。

  第1课时

  一、 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语文园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

  二、 我会认

  1、 小朋友,你们瞧,小兔、小猴、小狗正忙着摘苹果呢!我们一起去帮他们摘,好么?

  2、 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贴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贴着带有“ 亻、口、言”的字,在苹果树的下面贴出分别写着“亻、口、言”的三个筐)。树上的苹果可真多,我们赶快去帮他们吧。

  A.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台来摘苹果?并把它贴到相应的筐上。

  B. 当一当小老师带大家认一认这字。

  C. 找出三组字各组的字形特点(小组读——全班读)

  3、 扩展练习: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三、 我会读

  1. 刚才我们帮小动物摘了苹果,它们可感谢大家了,还非要送了大家一些苹果。

  2. 出示装苹果的筐(筐里装满了苹果,正面写上词语)

  A、 我们来看一看它们送给我们的苹果吧(学生自由练读)

  B、 合作读:你能跟你的小伙伴说说都有哪些苹果吗?

  C、 个别读:现在我要把这些苹果送出去了,只要你能读准它,就能得到它哦。

  4、 扩展练习:你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来说一句话吗?

  四、 比比写写

  1、 小黑板出示六组形近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认一认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A、 自由练读

  B、 汇报(这些字长得都很像)

  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识记。

  2、 指导书写

  A、写字前,你有什么要提醒自己和大家的吗?(握笔、写字姿势;把字写的端正、整洁。)

  B、把你认为最美的字给你的小伙伴展示一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 读句说句比赛

  引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里痛快地玩了一节课。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1、 指导读句子

  A、 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B、 指名读。

  2、 读了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呢?

  A、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B、 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 说句子比赛

  A、 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B、 汇报并比赛

  C、 评议:“吗、呢、吧”是否用得准确,说话时否体现出问问的语气。

  D、 鼓励说得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二、 我会读(朗读比赛)

  1、 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 交流感受:听了朗读,你好象看见了什么?

  3、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5、 指名读,评议。

  6、 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站、躺、凉、肥、才”五个字及多音字“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与白云交流的语气。

  7、 朗读比赛(个别比——男女赛读)

  8、 扩展练习: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音,读准多音字“难”、词语“惬意”的读音。

  2、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严、惬意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这几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严、惬意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这几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尊严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 清廉、方正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食物,这说明了这些人有骨气、有尊严。(引出课题《尊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有尊严的人——哈默。

  二、我会读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瘦骨如柴

  2、我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能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4、我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文中年轻人哈默的有关资料。

  三、讨论交流

  1、从对小伙子的描述中你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按照“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谈谈你的看法。

  2、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3、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呢?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点拨

  1、对前3个问题进行点拨。

  2、我能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还能复述课文。

  四、品读感悟 思考尊严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个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三次对话,用心品词,体会人物品质。

  2、学生默读思考。

  (1)画出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对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2)圈出描写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词语,写一写,从这些词语中又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合作交流。

  师:把你自学的体会与同桌分享,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读,读出你的理解;二说,抓住重点词语谈你的理解;三思,把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融合。

  4、全班交流。

  师:思维的网络连接你、多、他,让我们共享大家的学习成果。

  5、学习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1)理解“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是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准确地体会到这个年轻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以至于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身体消瘦到了极点。

  (2)这样饥饿的人当时会想些什么?

  第二次对话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① 理解:顿时、灰暗、喉结下下动了动,

  (顿时就是马上、立刻的意思,从灰暗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呀,刚刚点燃的希望顿时破灭了。喉结动了动,你体会到什么?咽口水,非常想吃,可他怎么做的?)

  ② 理解“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虽然失去,但仍坚定)不能不劳动,多么坚定,这是他的原则,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他的饥饿,他的坚定。)

  ③ 学习描写杰克逊大叔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什么?(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噢,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④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次对话

  “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捶背吗?”

  (1)理解现在,体会年轻人的坚定,(现在写出了年轻人的急迫,坚定。”站”体会到了年轻人即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食物欣喜的心理。

  ②理解“思量”,体会杰克逊大叔的善良。

  师:“哈默的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动,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师:这里的富翁,不是指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者数不清的金钱,而是拥有尊贵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间的奋斗精神。)

  6、了解哈默。

  师:哈默正是有了这种,不依附于他人,自尊、自强的精神,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读。

  五、拓展延伸 理解尊严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过程:

  课前交谈:关于“最弱小的”,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认识。

  一、读通课文,感知故事

  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通读情况。

  2、小组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推派代表在全班作初读收获的交流。

  此为阅读的第一层面:学生借助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自读课文,通过交流有所促进,其认知基本停留在字词的理解,故事内容的了解,人品的初知层面。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对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带着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此为阅读的第二层面:学生根据个体喜好稍作努力品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诵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解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林中旷地景色的美好,雨中蔷薇花

  评价:你编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从鸟儿那里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你学到了勇敢、顽强的技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精读感悟,体会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2、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板书: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每个人都要保护

  比自己弱小的人。

  妈妈

  爸爸

  托利亚

语文教案 篇7

  1、播放: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导入入新课:回声。齐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拼读,可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思考并说说出了种种听到的回声,也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2、学生边读边圈生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们。尽量读通句子。

  3、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此设计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生字词卡片(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师生一起纠正。

  2、小组合作,互动识字,做转盘猜字游戏。

  3、检查读课文情况,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时评价读书情况。大家交流: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认真读生字、生词。

  2、小组合作识字,四人一组,组长转盘子,依次分别猜出6个果子后面藏的字。

  3、学生相互评价读课文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解答疑问。

  1、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巩固生字词的认识。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了帮助。

  3、从字词句回归主题,了解课文内容。

  1、细细品读课文,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读,说说读书收获。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哪些声音?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段第四、五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自学要求:

  妈妈做的句子用——画上;

  妈妈说的句子用“~~~”画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青蛙妈妈做的句子,指名读。(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b演示扔石击水实验,突破难点

  请小朋友上台来演示,观察口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学生针对问题,画出相关句子,认真读一读,填一填。

  3、反复朗读课文,美中品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通假字:颁—斑 无—毋 涂—途

  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五、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 直……耳 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三、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四、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气势充沛

  五、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附板书: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孟子》

  一、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二、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三、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孟子》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1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