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
2、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揭题,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反馈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
(2)按课文一段一段读,如喜欢读第一段的请站起来读。
三、学习第2、3段
1、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反复地读第2段。
2、请你读读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个学生读后,再问,有没有读得更好的,最后全班齐读。
读后说说这一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句写出了荷花的什么?(板书)
说后再有感情地读这一句。(自由读,想象读,品读)
3、各句教学时的要点
第一句:说明荷花多
第二句:荷叶多、美 抓“挨挨挤挤”和比喻句
第三句:从读中抓住“冒” 给“冒”换一词
你认为怎样的“钻”、怎么样的“长”才是“冒”?
将你刚才说的词加进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先指名读)
练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
第四~六句:学生在读句子时,教师指导“莲蓬”的'形。
看图,教师指图中的部分荷花,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注意要有感情。随机理解“花骨朵”、“饱胀”、“破裂”等词。
你觉得荷花怎么样?(美)什么美?(姿态美、颜色美)如果只有一种姿态,美不美?用一个词来概括种种姿态。(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品读4-6句,体会荷花的姿态美。(一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学生自由读。)
4、齐读第2段
如果我们来到公园,来到荷花池边,面对这么多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是啊。(下面用抒情的语调,朗诵第3段。朗诵时适当延长、停顿,让学生接下一句,以引起共鸣。)
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第3段。(读中悟美)
四、说段意练习
1、教给说段意的方法,作“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
2、学生自读第2段,说说段意。
3、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和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是这种清香吸引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于是,一幅优美、雅致的荷花图便映入眼帘,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欣赏一下吧。
二、读读、贴贴,学习第二段
1.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
2.谁来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3.讲读第二自然段(投影第二自然段文字)
A.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什么?
B.指名读写荷叶的句子
a.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b.“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c.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d.集体朗读这句话。
e.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
C.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a.作者写出了荷花的什么?(三种不同的姿态)
b. 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c. 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D.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
为什么?你用别的字代进去读读看。
白荷花是怎样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呢?(学生演示)
边演示边说:一朵( )的白荷花在( )的荷叶间( )。
齐读这句话。
4.A.过渡: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
B.比较: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怒放的荷花和欲放的荷花,它们的美是不一样的,怒放的荷花美在开得大,颜色鲜,欲放的荷花美在花骨朵饱满有力,我们无法说出谁更美一些,所以作者要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
5.指导朗读
三、读读、想想,学习第三段
1.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2.(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你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
齐读第四自然段
3.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作业设计:
词语仓库
写描写颜色多的词语
课文内的:
课文外的:
用来形容花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5、进行口语交际。
6、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课时:4课时。(含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过程: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理解题意)
2、确定每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注意所填页码是字典正文页码。(确定不收,然后独立查字,写答案。)
3、订正答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练习。
二、搭配词语的练习。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填写,把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解决。
3、指名说答案,大家评议。
4、集体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指名读题,弄懂题意。
2、分析例子,体会“果然”的意思和作用。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一致。)
3、试着口头补充句子。大家互相订正补充。
4、在书上写答案。
答案:气象台预报今天早晨有大雨,果然早晨下起了大雨。
小莺下决心要夺得女子400米冠军,果然她夺得了女子400米冠军。
四、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1、复习冒号、引号。
出示p16第4题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在提示语后面加上冒号,给人物语言加上引号。)
2、自己读读句子,试着加上标点,注意正确使用问号和叹号。然后,再读一读。
3、集体订正。
(1)吴晓燕好奇地问:“叔叔,秋天也能植树吗?”
(2)李岩问赵亮:“你长大了最想做什么?”赵亮想了想,说:“我最想当宇航员。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飞来飞去,多有意思啊!”
4、要求大家学习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在写句子时要正确使用。介绍《语文读本》中《淘气的标点符号》。
五、作业:用“果然”练习写一句话。(困)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希望。
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个同学提前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有的寄托了父母的殷切希望,有的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祝福。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几个名字,大家猜猜有什么含义?(出示几个同学的名字)
二、进行口语交际:
1、猜出示名字的来历。(每个同学自己纠正、补充)(困)
2、同学之间互相猜猜名字的来历,自己做说明或介绍。
三、进入交际高潮:
1、猜猜老师名字的来历。(老师做介绍)
2、介绍自己家长名字的来历。
3、介绍自己名人名字的来历。
四、课堂:表扬同学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点希望:与人交际中要尊重对方,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注意在交际中准确使用礼貌用语。
五、作业:把你好朋友名字的来历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和他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ie、üe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和拼音句。
教学重难点:
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和特殊韵母er以及他们的四声。
能正确认读复韵母ie üe组成的音节。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母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和他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单韵母卡片。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授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听语境歌。
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
3、相机出示:ie ye üe yue er
三、教学复韵母ie 和音节ye
1、教学复韵母ie
(1) ie的发音
板书复韵母ie。告诉学生ie 的读音和夜晚的“夜”相近。
教师范读ie,师:讲述发音要领,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
(2) ie的四声练习
ie是复韵母,它也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谁来说说声调应标在哪个字母上?为什么?
出示:iē ié iě iè 指名练读,全体读。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
(1) 讲故事
(2) 出示:ye
ye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领读、指名读、集体读。
(3) ye的四声
出示:yē yé yě yè 指名认读
(4) 用ye的四声组词
四、教学复韵母 üe、整体认读音节 yue
1、教学复韵母 üe
(1) üe的读音
指名根据ie的读法试读üe,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 üe的四声
在黑板上出示4个üe ,指名加上四声声调,并说出理由。练读这四个声调。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 yue
讲述大y遇到小ü,ü上两点要去掉。出示yue,领读,指名读。
3、比较:ie—ye üe—yue
五、巩固练习
1、指名读书上的内容。
2、开火车读
六、作业
1、抄写复韵母:ie üe
2、抄写音节:ye yu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特殊韵母er,教学üe与声母相拼,巩固ü上面两点省写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ie ye üe yue。
2、认读ju qu xu,说说这3个音节的韵母是什么。
二、 教学特殊韵母er。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男孩是妈妈的什么人。
2、告诉学生,“儿子”的'“儿”去掉第二声,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特殊韵母的语音有点像。
3、出示er,教师讲述读的方法。
4、板书er的四声,自由练读。
5、说明:er是一个特殊的韵母,只能自己独立成为音节,不能跟声母相拼。
三、 教学üe与声母相拼,巩固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1、n l与üe相拼。
(1)抽读卡片,读准边音和鼻音。、
(2)出示,学生自由练读,点名拼读,注意辅导读音有困难的学生。
(3)出示另一个,方法同上。
(4)比较n l与üe相拼的异同。
2、j q x与üe相拼。
(1)抽读卡片j q x。、
(2)出示
(3)学生在本子上自由练习填空。
(5)指名到黑板上来填。填好说出理由。并纠正。
(6)自由拼读音节。
(7)指名拼读音节。
四、巩固练习
1、做游戏,看谁拿得准,看谁拿得快。
2、合成音节。
五、作业
1、读书上内容。
2、抄写韵母er。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ie、üe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和拼音句。
一、复习检查。
1、指读音节。(略)
2、抽读声韵母卡片。
二、看图读拼音词。
1、出示图,说说图意。
2、出示音节,点名分析声韵母,练习拼读。
3、出示另一个拼音,分析声韵母,自由练读,指名拼读。
三、看图读拼音儿歌。
1、出示拼音儿歌。(略)
2、学生自由练习拼读。
3、按要求找音节,找出三拼音节、翘舌音。
4、找出后多读几遍。、
5、指名说说小立立怎样爱学习。
四、 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音节。
语文教案 篇4
毫无疑问,教师的知识观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让我们从教学案例谈起,它或许反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而我想就片断中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层分析,即教师的知识观是在怎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案例呈现
以下是我在北京市某小学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记录下的一个教学过程,课题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美丽的小山村》。
……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小山村美不美呀?
生:(异口同声)美!
师:你们信吗,如果有水的话,这个小山村就会更美了。下面大家先默读一下第四自然段,然后抬头读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水面上,游着鸭群。
村前有一条小河,在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
师:说说,你们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第一句简单。
师:第一句好?(教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脑瓜)来,你坐下再读一读,考虑考虑,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学生乙: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字多。
师:嗯,不错,第二句字多了,再仔细看看多了哪几个字呢?
学生丙: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看法,第二句写了“绿绿的”水面和“白白的”鸭群,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所以好。
师:说的不错,多了这几个字,第二句就变得——更具体、更形象了。来,让我们一起说一遍:更具体、更形象。开始——
学生(全体):更具体、更形象。
二、思考与讨论
现在,让我们对如上片断中的某些教学行为做进一步思考:
1.如何看待学生甲的回答?教师为什么叫学生甲坐下再考虑考虑?
2.如何看待学生乙的回答?教师对学生乙的回答为什么抓住不放?
3.如何看待学生丙的回答?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有实质上的变化吗?
4.从这个片断来看,这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目是什么?如何看待教师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出的努力?
5.学生如上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以上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显然,如果单就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两个句子而言,学生甲的回答本无可厚非,因为简洁不失为一种美。但语言的意义及其表现方式要在语境中审视,如结合课文的语境看,自然,这个回答则就有些问题。对这个回答,教师的行为是叫他坐下来再思考,思考什么?是想叫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悟出我们如上的分析吗?显然不是,听课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教师此时的内心状态——期盼与稍许的焦急。他所叫学生思考的很显然指向的是某一“正确答案”。由于这种心理,教师未能对学生甲的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2.再看学生乙的回答。乙的回答使教师焦虑的心理状态有了些许缓解。因为他意识到这个回答是通向那一“正确答案”的可能途径,这也正是教师要做进一步追问的原因。果然,学生丙就顺着教师的“诱导”去顺藤摸“瓜”了。但他自己没有真正摸到,关键时刻,还是教师将“瓜”(即“更具体、更形象”)摆到桌面上,并叫学生一起吃下(齐说一遍)。
3.其实甲乙的回答在根本上并无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个看到了字多,另一个看到了字少,而丙的回答只不过指出了多出的是哪几个字而已,但三个同学所受到的“待遇”则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师(或教参)已经预设了一个权威的结果(即标准答案),而师生所进行教学行为的目的也正是要指向这个“标准答案”。
4.这样看来,教师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生知道,由于多了“绿绿的”和“白白的”这几个字,句子就会变得“更具体”了,这一事实性知识本身。知道了这一点,在以后的阅读和考试中再遇到类似的句子时就能知道如何作答。所以在这个片断中,教与学的行为完全围绕着固定的“结果”顺着既定的“路线”而进行的,并未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体对语言的真实感受与体验。需要反思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个体发展而言,记住这个事实性知识本身与切实感受到语言美,两者哪个更有切实意义呢?
5.看来,学生获得的只不过是牢记了“字多就具体形象”这一并不能经得起检验的语言(或方法上的)知识。失去的则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思维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语言学习的兴趣。显然,这样的语言教学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而这样的教学行为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陈旧的知识观在作怪。
三、再思考:知识接受是复制的还是内化与建构的
传统的课程知识观视知识为客观的对象物,它在课程中以“客体化”的方式存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以这些既定的、外在的、客体化的知识去武装学生,学生则要被动的接受、积累、运用这些知识,最终使自己成为“知识人”。于是师生共同臣服于知识的脚下,在权威面前失去了个性与自由。语言教学本应具有广阔而充满生机的想像、体验与解释的空间,而在这个片断中,这个空间被压成了一条线,固定化了的语言知识、剥夺了师生个性思考与自由想像的权利,个性淹没于共性,人性臣服于知识。那么,知识在发展人还是在异化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在与人的精神交流过程中被理解并获得生命力的,因此必须经由主体切身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主体基于自己独特的经验内生并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是主体内生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等待、接受与堆积固有知识的过程。“绿绿的水面上,游着白白的鸭群”,特殊语境中的这句话,由于其颜色的对比(绿与白)、事物间的关系(动与静,水面与鸭群)以及语言的召唤结构所引发出的联想与想像(如山、水、村、人,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等),这一切都会给人以美感。这个美感体验过程正是主体经验与知识的内生、丰富与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和谐发展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对语言客体的认识与接受过程。而一旦当我们以事实性知识为语言学习的归宿时,语言学习就会显得干瘪、苍白。
不同的知识观自然使教师具有不同的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儿童发展观,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指向教学行为,并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盘踞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知识观正是其产生如上教学行为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只有当教师从旧有知识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学生才有可能随之而获得解放,课堂才有可能成为没有霸权的、开放的、良性生长性的课堂,语文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充满活力的、人性的、对话的、充满想像与创造的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教师的知识观不变,无论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试图尝试或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是形式上的,也都是徒劳的。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同学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激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资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绩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沛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绩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身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只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示了人人爱劳动以和劳动充溢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示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溢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溢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同学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资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示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语文教案 篇6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
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看图:
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说说你观察的依据。
4、过渡:
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读文: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
⑵ 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⑶ 读准生字:
注意“赛”是平舌音,“音”是前鼻音。
2、思考:
⑴ “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⑵ 读最后一小节,想一想: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3、讨论:
就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问题一提示:(先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再出示句子加以说明)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我们:“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问题二提示:心里装着的东西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4、感悟:
读课文二、三、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三、逐段朗读,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勾画出课文生字。
2、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方法,例如:
合体字:
全(人+王) 奇(大+可) 妙(女=少) 精(米+青)
部首字:
却(卩) 赛、完(宀) 掉、换(扌) 写(冖)
3、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⑴ 开火车认读生字,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⑵ 四人小组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的词语最长:
全( )( )( ) 奇( )( )( )
精( )( )( ) 赛( )( )( )
关( )( )( ) 员( )( )( )
写( )( )( ) 音( )( )( )
4、写字指导:
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
重点指导“写、完、家”三个字。
四、课后活动
1、观察家里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说说学了课文后自己打算怎么做。
2、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情感目标: 懂得“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种子,这些种子能够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出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今天老师将会送给每位同学一颗,请大家谈谈你们得到它之后准备怎么做呢?
··· ···
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很高兴打架能有这样的认识,说得这么好!今天,老师还将带大家去看另外一颗关于“种子”的故事,那颗种子名叫“方仲永”,我们看看他的故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1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 《泊船瓜洲》、《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多看一些好文章,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段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三、诵读练习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断句,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注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
4、学生评价。
5、教师点拨(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写在纸上。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①、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那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4、重点字词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5、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我们读书就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②、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天才出于勤奋)
(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常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
五、问题探讨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情形?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我们读书就要善于动脑,学会归类总结,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枫、套、素、被、产、桦、减、蒸、针、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被、产、桦、减、仍”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廷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写秋天树叶变化的句子,能圈出表示小兔心情的词语,并能读出小兔的不同的语气。
3.知道不同植物的叶子,到了秋天有不同的变化,了解有关植物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能学习课文的形式,适度进行拓展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认真描写“被、产、桦、减、仍”5个生字。
2.划出描写小兔心情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读出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小兔和几种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质疑。
3、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小兔和哪些树对话了?
2、交流,并板书:
枫树桦树大松树
3、学习生字:枫桦
4、积累:“木”字旁的字。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学习。
2、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套:的中间部分注意书写;
3、比一比:
摸()膜()模()
减()喊()感()
4、读课后词语。
四、学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
3、用小圆圈圈出小白兔在问不同树的语气分别是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奇怪担心着急
5、画一画,到了秋天枫树、桦树和大松树各有什么变化?用“——”画。
6、全文读一读。
五.让我们来演一演。
六、小练习。
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有“高兴”、“着急”,你能再写几个吗?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朗读中的体验主要在指导学生读出小兔奇怪的语气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兔子为什么会奇怪的原因,适时地出示枫树在夏天和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枫树在这两个不同的季节,它的叶子竟然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体验才会到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经典)语文教案05-29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