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梗概
按:本册书属于适应新大纲要求的过渡教材,这一册书里习作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写梗概的写实作文和一个以声音创设情景为素材的想象作文,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设计。第五单元的读写例话是教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训练五中又要求写梗概,可见主要内容和梗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梗概和高年级的缩写又存在异同。为了打好基础,我们用有限的智慧设计了这份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把握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2、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梗概写出来。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读书笔记的有关知识;
找各种带有梗概的图书、小说、报纸、碟盒、画册等;
准备自己喜欢阅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写读书笔记吗?课前你了解的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哪几种形式?(汇报关于读书笔记的有关知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习作教案设计》。)
(二)学习梗概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笔记形式(板书梗概)。(齐读课题)
师:想了解梗概吗?请翻到语文书P107。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谈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板书梗概
简略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大家知道了梗概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简略的主要内容。据我了解,同学们平时非常喜欢读书看报,那么,你知道常见的梗概一般出现在一本书的什么地方?
师:请孩子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报刊、书籍、杂志。仔细看看,看谁最先找到梗概。(学生查找)找到的给同桌介绍介绍。
3、师:找到梗概了吗?找到梗概的孩子介绍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说说你带来的是什么书或什么文章的梗概?请从书名、类型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介绍。
师:还有哪些同学找到梗概了,请把你找到的梗概和同桌交流交流。
4、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梗概,那么该怎样写梗概?让我们翻到语文书P108第二自然段,一起读一读这一范例,以此了解写梗概的基本要求。(学生朗读)
5、师:请孩子们结合范例和本单元的读写例话想一想写梗概有哪些基本步骤。想好后,请把你归纳的步骤和同桌说一说。
A、抽生说,师板书。
通读全文——抓住内容——连贯意思
B、齐读步骤:“引读”第一……第二……第三……)
C、老师按照步骤写出了范例《猎人海力布》这篇文章的'梗概,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梗概)生齐读。读后结合原文和板书中写梗概的要求,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谈)
师小结:孩子们真会发现,真会动脑筋,对写梗概的要求了解这么多。是呀,写梗概时,我们就要注意这些问题。(出示写梗概的要求)
师:请大家齐读写梗概的要求。
1、中心不变。
2、顺序不变。
3、人称不变。
4、语言精练。
5、保留主干。
(三)导写梗概
师:下面就让我们按照写梗概的要求和步骤一起概括《阅读.理解》上《我的“墨渍”狗》这篇文章的梗概吧。
第一步:这篇文章按照老师的要求孩子们在课外读了。
第二步:默读每一自然段,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请同学们注意,先找出每段的重点词句,说的时候尽量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概括,要抓主要内容,去掉次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五)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六)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汇报结果
(、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七)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八)再读生字词
(九)生字描红
(十)作业
收集常见中药名称及药效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语。
3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精卫这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 你们想知道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吗?
3 板书课题:精卫填海(读题,认读“精”“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 听读。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自主互动、认读生字。
1 出示本课生字词
你认识哪些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词语)
谁喜欢当小老师带读,请你来教教大家吧!(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不认识的字,然后交流识字方法。
3 生字全认识了吗?请小组长把生字卡片分给小组的同学,请你们来教教同学或考考别人。
4 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比一比谁是班里的识字大王。
5 组词游戏并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1 师带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听读不认识的字)
2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进行评议)
3 开火车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九个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记字的方法。
2师重点指导“与”、“仍”、“夜”的书写。
3 观察其他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与同桌交流。
4 生练习书写生字。
感情朗读、感知感悟。
1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找出来再读一读。
2 指名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3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外延伸、拓展想象。
1 学了这个神话故事,你将如何评价精卫呢?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 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题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歌颂
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
抒写表达
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理念:
1.本课的设计以“是什么样的美让作者在天涯海角都为它而骄傲?”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
2.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并让这种感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3.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在读中升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的收集、教师的展示、文章的学习,了解凤凰,读懂课文。
2.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领略小城凤凰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
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领略小城凤凰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情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游览了一下凤凰小城,谁来说说小城凤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凤凰,一起去细细品味一番凤凰的美。(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提出疑问,直入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时侯生活在故乡的作者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而现在他又是怎样想的?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又是什么样的“美”让作者在“天涯海角都为它而骄傲”?(请大家认真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找找作者抓住了哪些地方的美来进行描述。)
交流: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美?(师随机板书:城墙、大桥、街道、清泉)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请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
2.(课件展示城墙图片)引导看图: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城墙的。(出示句子)请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遍,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绣)从这个“绣”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美吗?(指名读,齐读)
3.作者常常漫步在家乡的桥上,凤凰的桥有什么特别之处?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大桥的?谁来读读?(出示大桥图片)这座大桥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引导看图)如此美丽的景色,不仅作者喜欢,连我们也禁不住想到那里看一看,去感受一下大桥的美,去体验一下青山白塔的迷人!你能读出这种美,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吗?(齐读,赛读)
三、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1.走过如画的大桥,我们再到街道上去瞧瞧。请大家闭上你的双眼,听老师读3、4自然段,发挥你的想象,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师朗读后,指名说)
作者把自己的家乡生活描写得如此形象,说明作者对家乡生活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热爱、怀念)请大家自己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家乡的人文风情,读出作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接下来我们再来品尝一下作者故乡的清泉(课件出示清泉)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清泉的?谁来读一读?
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清甜的泉水,让人们心情变得怎样?(心旷神怡、陶醉、忍不住诗性大发……)所以作者说——好的诗应该是从这样的地方才能产生的。如此美的凤凰,给作者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齐读。
3.小结,体会作者情感
这里山美、水美,处处都美,难怪作者说“无论走到哪里也还是觉得自己的故乡好。”(板书:故乡好)
(1)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热爱、怀念)
(2)讨论交流,深入主题:既然这里如此美好,为什么这里的孩子总想奔赴他乡呢?这里的孩子们是怎样想的? “翻阅另一本大书”指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凤凰是美丽的,但它又实在太小了,虽然我们很热爱家乡,但是外面的大千世界对我们充满了诱惑,使我们总想奔赴他乡。那么同学们也是否如凤凰的孩子们一样,尽管我们的东江湖很美,尽管我们也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总想走出这里的大山,去翻阅另一本大书呢?那老师送你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肯努力,我相信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但是,我得提醒你们,无论将来你走多远,我们的根还在生育养育自己的家乡!
五、小练笔
你能否也像作者一样,写写自己的家乡,写写我们美丽的东江湖?
附:板书设计
城墙 美
小城凤凰 大桥 美 故乡好 热爱 怀念
街道 美
清泉 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词语卡片。
3、竞赛评比用的小红旗。
4、让学生准备展示内容。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体会汉字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
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来组词。
2、引导:
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是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
3、结论: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思。
4、扩展积累:
引导学生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意的现象。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激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炊具、餐具,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名称。(课件播放:结合实物出现词语)
2、小组内练习词语。
3、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比赛,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同学来挑战,看谁最棒。
4、认读生字:
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灶、铝、锅、漏、勺、铲、壶、汤、碟)
⑴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生字。
⑵ 老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⑶ 听字音举卡片。
⑷ 小组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形?
二、读读背背
1、引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2、小组内练习读成语。
3、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最准确,记得最牢固。
4、学生自由说成语的意思。
5、扩展积累:
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口语交际〗
1、看图了解图意:
⑴ 出示挂图,提出要求:
先仔细看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⑶ 在小组内连说。
2、续编故事:
⑴ 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⑵ 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⑶ 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⑷ 把续编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⑸ 推荐讲的`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评出“故事大王”。
3、扩展延伸:
⑴ 自主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⑵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或写的内容,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展示台〗
1、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2、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字“回”。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进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发展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查字典的方法选择字义,同时也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过程建议〗
1、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想想“回”字在三句话中的不同含义。
2、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3、利用工具书,查找“回”字,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字义。
4、回读句子,深入体会。
5、启发思考:
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你还知道吗?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这项练习由“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个部分组成。“读读认认”中安排了表示厨具名称的八个词语,里面包含着九个生字的识读任务,在认读中丰富学生的汉字积累和生活经验。“读读背背”安排了团结合作,取长补短,错误思想方法、学习四个方面的十六个成语的积累。教材归类安排,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有利。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好教学。
〖过程建议〗
一、读读认认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厨具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些名字中提到的生字你们都会写吗?
2、出示八个词语,让学生猜读生字,然后加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组内互读,正音,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
4、组字游戏,巩固生字识记。
二、读读背背
1、分组出示四组成语,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每组中的四个成语有什么联系?在组内试着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
2、组内互读,正音。借助同学的交流和工具书,弄懂成语的意思。
3、比赛读成语,比比看谁读得准。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以连环画的形式,引出了一个“自我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思考图中小朋友应如何做的同时,生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中要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图意,再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学生的认知,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指导学生的生活。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两名同学练习表演教材图中的内容。
2、将学生他成若干小组。
3、准备画画用的彩笔和画纸。
〖过程建议〗
1、表演:
两生表演教材中插图的情景,学生边看边想,弄清故事情节。
2、续编:
如果你是故事片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如:外面来的是熟人?外面来的是陌生人?你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
3、续演:
组内合作,续演故事,分组展示,师生欣赏,共同评议。
4、感悟:
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交流,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5、画写:
学习前面的形式,自拟内容,画一画,写一写。组内交流共同评议,选出优秀的,在全班展示。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猜谜”为线索安排了“填字游戏”和“谜语展示”两部分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进而体验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外搜集、学习的热情。
〖过程建议〗
1、出示“填字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填完整。
2、组内合作互读,检查。
3、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写的字,进而发现“新世纪”“我能行”六个字。
4、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5、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谜语,小组互猜谜语。
6、集体猜谜比赛。
7、启发学生课处汇编成“谜语集”。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我”和爸爸、妈妈在看书。课文有两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一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知识目标:会认“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九个字,会写“又、手、书、本”四个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看书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手、书”两个字的书写。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带。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拿出各种各样的书,激发学生:你看过这些书吗?平时在家里,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些什么书?谁来告诉老师?
2.告诉学生:读书的好处很多,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以《看书》做题目的课文。
板书“看书”,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拼读准确了,再往下读。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得不好的可请教同学,或者问问老师。
3.同桌互相检查。(同桌互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然后再把这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5.指名分节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并想想:文中写了谁在看书?
三、看图学句
(一)读第一节课文。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妈妈和“我”。)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2.他们手上的书像什么?出示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看谁找得最快。
3.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读得多认真啊!你们能这么认真地读书吗?
(1)自由练习读。先一句一句地读好,再连起来读。
(2)小组互读,看谁读得好。
(3)老师范读,学生评一下老师,说说老师读得好不好。
(4)表演读,看谁最勇敢,读得好。
(5)练习背诵第一节课文。
(二)读第二节课文。
1.看图二,小妹妹在干什么?谁来描述一下?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爸爸、妈妈和“我”的书各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语。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后评价。
(2)听录音(或师范读),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读的。
(3)自由练习读,多读几次,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4)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5)读句子,说句子。
爸爸看_______书,妈妈看_______书,我看_______。我的书_______。
(6)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师: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小组交流。
五、学词写字
1.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写在词语花篮里。
2.重点指导“手”“书”两个字,其余两个字可以先自己练习,再指导。
六、教师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表示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考虑: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协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同学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同学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身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竞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身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安排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身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身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3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0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25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11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15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