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韩愈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如他所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学习时要把握住要点,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他一方面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另一方面又要求学习时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深入钻研并沉醉于古籍之中,细细体味其精华。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如果只会背诵,模仿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那么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剽贼罢了。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他反对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他主张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闳其中而肆其外。他说: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能够造语生新,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就在于他能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在于他深入思考: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玄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意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心惟其义等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见解,可以做为我们进学的参考。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练习1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应用,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认真自学语文与生活的第一部分,思考文中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句子:"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2、让学生比较两句。(比较时,要求学生区别用词的不同之处)
3、教师提问:哪句更生动?
4、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导入第二部分教学)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二、三部分
1、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反复认真读好三组句子。(体会每组中哪一句更生动)
(2)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3)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4)师生共同得出答案: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更有趣。
2、教学第三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学生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感情)
(3)学生读自己所写的文字,看看是否有趣。
(4)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同学交流,读准字音。
(3)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洗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词语都是有关"冬天"的)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以各种形式背诵,积累。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3、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观察第三题(写好钢笔字)中难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示儿》。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较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祭、翁"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老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家乡参观旅游,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家乡有哪些特点?选择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互相讨论)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写导游词。(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内容:园、团
4、指导:
(1)教师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六、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学写毛笔字。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卢沟桥烽火
语文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师:同学们,最近有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共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
二、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
1、指名朗读习作要求。
2、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3、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4、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
三、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四、模拟情境,典型示范
1、由老师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爸爸)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
⑴ 要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
⑵ 心里话的内容要真实。
⑶ 习作时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五、动手练笔,交流修改
1、学生动笔习作。
2、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3、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
4、自我修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2.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二、新授
(一)读课文,整体感受。讨论学法
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
1.想知道,快读读。(各自试读)
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
(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
(2)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二)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
ù语shì恃bō钵
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
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三)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1)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2)自由交流质疑。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子:你。恃:依靠。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三、练习
指名按停顿读课文。
四、总结
课文讲了一贫一富两个僧人,贫者实现了理想,去了南海,而富者却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板书设计:
蜀鄙之僧
贫 一瓶一钵至
二僧立志
富 欲买舟而下 未能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 合作交流 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中国,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思考
(1)你知道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吗?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美景?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3)九寨沟它的自然风光怎样?有哪些珍禽异兽?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小结:请大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与课题的内容叙述的顺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词。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播放课文录像。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 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b.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c.一进入景区,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课文第二段为我们做了介绍(二)细读第二段
1.学生快速朗读,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介绍的。
师相机板书: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2.师配乐朗诵该段,让学生闭眼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自学方法:
a. 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
b.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说到哪一处,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说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下教学设计显示的是点拨内容)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3)细致体会感受:
a.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b.教师相机出示投影图片,配合学生的讲述。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色彩斑斓。”
(大大小小、颗颗——湖泊多;清澈见底——湖水清;色彩斑斓——湖石色彩多。)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每当天气晴朗时……五花海,五彩池呢”
c.教师出示图片,讲述: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雪峰闪闪,森林郁郁葱葱。不仅如此,春天百花盛开,秋天果实金黄。这么多的颜色都倒映在湖水中,真是美得让人心醉呀。大家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来领略这种美吗?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蔚为壮观”
d.出示挂图。师述: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瀑布顺地势层层跌落。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高低错落。
你最想用哪句话来赞美这瀑布?
师述:真是水声轰响,水浪翻滚,水花飞溅,气势磅礴。
(4)齐读第三节。
(5)积累内化。
过度:现在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去看一看吧。
3.细读第四小节。
(1)生自由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学习方法。
a. 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
b.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
师述: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大家都很爱这些动物,愿和它们成为朋友。
(三)细读第三段
师述:如此美妙瑰丽的九寨沟,令人热切向往。难怪作者在最后一小节动情地赞叹道……
三、总结全文
师叙述: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自然风光与各种异兽珍禽的完美结合,九寨沟真不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相机板书:人间仙境
四、小导游活动
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真得去看看。可惜现在不行。那我们就先找个小导游来介绍一下,饱饱耳福吧。
五、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九寨沟
自然风光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异兽珍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精选]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