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了解“走”和“贝”的字理演变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海边玩耍时愉快的心情,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对浪花的无限喜爱之情。
2、学习本课生字,重视笔顺。
三、教学准备
大海图片、贝壳和海螺的实物、生字卡片、字理识字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课题,初步感知浪花的可爱。
1、课件出示大海的.录像或者图片。
2、让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3、板书课题,释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画出生字。
(三)激发兴趣,多种方式识字。
1、学习“贝”。
㈠教师出示贝壳,请学生说这是什么?出示字卡贝壳的“贝”。
㈡演示“贝”的字理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它的构形理据。
㈢拼读字音。
㈣“贝”字的扩词:贝壳、宝贝。
2、学习“才”。
㈠教师出示字卡“木”,让学生认读,再出示“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
㈡提示“才”是平舌音。
㈢本课“才”指事情结束得晚。
3、同上学习“泪、去、走、浪、沙、眼、家、雪”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字卡。
2、做玩跳棋识字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认读所学生字。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体现了小朋友玩耍时的心情。
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小朋友喜欢浪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浪花送给了小女孩什么礼物?注意雪白和青青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4、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浪花很“淘气”。
(三)指导书写。
(四)完成活动与练习。
1、“读一读”。引导学生开火车读。
2、“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提问题”
让学生说说读完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并能够把问题提出来。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师生课下查找资料解决。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1.本册教材以《编写纲要》中规定的六年级阅读教学和叙述教学的内容、要求为依据,注意提高和发展耳聋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听话(看话)、说话、阅读和表达能力。
2.教材重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注意选用文质兼优的课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树立正确榜样,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品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加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本册教材着重培养耳聋学生读懂意义段的能力,即在继续提高读懂词句和自然段能力的基础上,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初步读懂意义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加强实用性。课文继续以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实际的内容为主。在听(看)、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注意尽可能与日常生活需用相结合,切实提高耳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事物、表达思想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5.教材份量适中,既体现基本要求,又留有余地。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由2篇看图学文、13篇讲读课文、1篇应用文、5篇阅读课文5个基础训练组成。内容大多选用耳聋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教材,易学易用。语句的利用率高,有利于耳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减少了课文类别,突出重点。阅读课文全文注音,便于学生自己阅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教材编绘了多幅插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看指语〈读拼音〉写一段话,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课文。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103个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积累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6、当阅读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7、继续加强读懂意义段的训练,重点学习意义段之间的联系。提高回答“思考.练习”中提出的问题能力。
8、能仔细地、有顺序地观察事物和图片,说、写一两段比较完整的话,内容具体,意思连贯,语句基本通顺。能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对话和交谈。
四、教学措施
1.关于汉语拼音教学
继续重视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学词、识字,不断提高学生正确、熟练地读音节的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读生字和读阅读课文。
2. 关于字词教学
本册教材识字103个,学习方式是随课文学词识字,要在句子的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年级开始学习从字典中选择词义,这多耳聋学生有难度,但必须教会他们。教材在预习中安排了五次训练,选择解释浅显的少数生字让学生练习。要加强联系句意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训练,也要认真积累词语,丰富耳聋学生的词语量。
3. 关于句子教学
本年级要继续重视句子教学,主要方式是随学文学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是理解段、篇内容的基础,对耳聋学生尤为如此。句子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长句的意思,理解内容较难得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能力,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本册教材中安排了45个项次的句子训练。其中“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子的停顿”“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扩写句子”“缩写句子”等,都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练好,提高学生理解句子和运用句子进行表达的能力。4. 关于看图学文教学
看图学文的教学,要注意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看图学文图文互补的优势,借助图画和语言文字,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比图上更具体、更丰满的画面,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5. 关于讲读课文教学
讲读课文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本册大部分讲读课文的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课文篇幅短小,语句通俗。
进行讲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继续重视词、句和自然段训练的基础上,加强意义段的教学和训练。意义段教学是本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
(2) 要加强正确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对耳聋学生来说,还是提高他们口语能力的重要途经。
(4) 要做好预习的指导。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开始学习预习课文,先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要给以指导,再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
(5)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读懂课文。要讲究教学过程设计,使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条不紊,把学生的理解和实践练习逐步引向深入。要充分组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要让他们多说,把话说完;要让他们多写,把习题做完,不要在中途打断他们的学习活动。
(6) 关于基础训练教学.本册课本安排了5个基础训练。每个基础训练包括“字?词?句”“听(刊)话?说话(或对话)”“阅读”“叙述”四部分,放在每组课文之后,是字词句、听(看)话、说话、阅读、叙述的综合训练。
第一部分:字?词?句
巩固汉语拼音训练,安排了两次“读拼音写一段话”,提高学生读拼音的能力。词语训练的主要项目有读字组词、在括号里填写适当的词语。此外还安排了认识代词、认识数量词的训练。词语训练主要在讲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基础训练中只作提示性的训练。
句子训练的主要项目有“把”字句“被”字句的训练,缩写句子、扩写句子的训练,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训练,给句子加标点的训练等。
第二部分:听(看)话、说话(或对话)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次听(看)话?说话和三次对话训练。听(看)话?说话,对话训练,是发展耳聋学生口语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措施,又是耳聋学生掌握书面语规则的基础。
第三部分:阅读
本册教材的基础训练中安排了五次阅读短文的训练。短文内容浅近,语句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水平。阅读训练的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第四部分:叙述
叙述训练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图叙述训练要认真知道学生有秩序地观察,仔细地观察主要情景,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说什么,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把主要内容说具体些。然后进行口述、笔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爷爷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泯(mǐn)灭
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
语文教案 篇7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ò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佳”、“典”等9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等词语。在学习课文内容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运用默读、浏览等方法阅读课文;学习运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漫人物抢答(课件播放各种迪斯尼中的动画人物)
师:在同学的生活中曾结识了许多的卡通人物,它们给我们带了无穷的欢乐,已经成为同学们亲密的朋友。看看这些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你亲切地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大家果然熟悉这些动画朋友,那你们知道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的创始人是谁吗?是迪斯尼。(出示迪斯尼肖像与简介材料)对于全世界喜欢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和迪斯尼公司的朋友们共同创建了迪斯尼乐园。我们一起去乐园里看一看吧。
(播放迪斯尼乐园图)
2、看完图片后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迪斯尼乐园倍受全世界朋友的喜爱,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怎样的难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课文,最佳路径。
3、板书课题:最佳路径
师:齐读课题
师:什么是路径?佳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那这条路径究竟好在哪了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一名同学朗读读书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用喜欢的方
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做标注。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师巡视(有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边读,边想,边做批注)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会让你受益匪浅。
4、师:刚刚同学们读书读得很认真,看看这些词你们会读吗?
电脑出示:迪斯尼竣工建筑脑筋催促焦躁思绪吆喝法郎覆盖伦敦绵延微不足道年迈无力漫山遍野
5、同桌互查,纠正读音。(读完的同学坐端正等待)
(适时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6、开火车读
7、(电脑出示生字)典筋催躁绪覆伦敦
重点学习:覆催躁敦
覆:上下结构注意双人旁的书写,要写在西字头的下面。组词理解字义催: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崔)表声躁:形近字区分(澡燥噪)形旁表义,组词区分
8、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家说的很好,可是不够简练、完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课件:
课文讲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
从受到启发,通过()设计出了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它又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长带领下,参考学习单的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学习单,服从组长安排,有序发言,声音适当,不影响其它小组学习。
2、围绕讨论问题发言。
3、谈看法要有依据,能说清理由。
4、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5、小组合作学习
6、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重点让学生感悟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和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态度。
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如果你是评委,如何为这个“最佳设计”撰写颁奖词?请同学们为格罗培斯撰写颁奖词。
(提供两个颁奖词的范例)
板书设计:
最佳路径
给人自主
任其选择
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精选]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