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28 20:24: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演化成的一个故事。课文通过描述孟郊母亲在儿子临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抚摸自己的衣服而触景生情,引出诗歌《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借助文本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关键词句并反复朗读。例如:“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是母亲却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议母子行为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再次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母爱。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引出学过的成语:情神似海恩重如山舐犊之爱。进一步感受母爱。

  说实际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3

  案例:

  这是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虽然天气阴冷,但琅琅的读书声却使教室里充满了温暖,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在学习一个文包诗故事――《母亲的恩情》。

  读通,读顺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再借文悟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看看上面的这幅插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觉得“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让我感动,古时候没有缝纫机,孟郊要出远门了,他的妈妈在晚上帮他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

  师:(出示图:又细又密的针脚)是啊,你们看这针脚,密吗?

  哇……学生开始感叹。

  生:很密,一定是怕天气冷了,孟郊会冻的。

  生:还怕如果缝得稀的话,孟郊没穿几天就会坏了。他会出去很长一段时间呢。

  师:说得真好,其实,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针脚得缝得细密,否则,出门的归期就会延迟。孟郊的母亲真是意恐――

  生:意恐迟迟归。

  师:好,自己再把这句话读读,看谁体会得更深。

  学生读起来了,我在学生的座位边转了一圈,看看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着,有的拿起笔圈了词语,心里非常高兴,可这时,一个不和谐的情景出现了,面前的一个小孩正拿着铅笔,在第一小节上面的图上,旁若无人地涂着。他先给图上的针脚又添了些,觉得还不够,再添几笔,自我欣赏觉得不错,然后在孟郊母亲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长长的,都拖到了地上,接下来,又开始给她眯得很小的眼睛上画圆圈。

  虽然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就是喜欢在书上插图乱涂乱画,而且他给图上的针脚画密些,很明显,刚才还是认真听讲的。可上课时间,哪个老师看到都会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生气。”我先克制住自己不发火,然后开始想办法,一百个鸡蛋里面,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芸芸众生,尽管个性差异很大,还是各有各的长处,教师的眼睛,就不能被浮云所遮盖,否则学生的“亮点”也就不能发出光辉,只有发现了闪光点,才能运用闪光点去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个学生他不在认真的读书,但是如果这时我去当场批评他的话,可能当时他会注意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但是过后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也许他会因此对语文产生厌倦。正想着,突然,第一小节中那和眼泪水相似的省略号马上吸引了我。我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有一个同学有一支神笔,把课文第一小节上面的图补得真让老师佩服。真是画龙点睛啊!

  (学生们迷惑不解。)

  师:告诉大家,他呀,给孟郊的妈妈戴上了一幅眼镜!

  (学生有的掩着嘴巴笑起来了。)

  师:你们猜猜,他为什么要画上眼镜啊?我觉得,他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学生们猜测起来了。)

  生:这还用说,你看,古时候没有电灯,孟郊的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师: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还忙着给孟郊缝补衣服,你们想对她说什么?

  生:我想说,你太辛苦了,你休息一下吧。

  生:我想说,你的头发都白了,你的眼睛也一定看不清楚了,你还想着自己的孩子。

  师:是啊,刚才那位同学一定是体会到了孟郊母亲的这一片爱心,所以给她戴上了一幅眼镜。

  师:不过,另外一笔,可更妙了,这位同学啊,给图上,添了一串眼泪水。

  你们看――(我打出了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觉得呀,这眼泪水,真像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这位同学,一定是认真读了课文才这么画的。(这位同学有些害羞起来。)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这省略号,真像孟郊母亲的眼泪水啊,你们从省略号里读出了什么?或者,从这眼泪水里读懂了什么呀?

  生:这省略号写的可能是,孩子这次出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真挂念他呀!

  生:孩子出远门了,我一个人在家,再也看不到他,真寂寞啊!

  生:孟郊出门在外,如果路上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呀!

  师:孟郊的母亲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啊。

  生:孟郊一个人到远方去,不知道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感冒。

  生:冬天到了,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呀,我好难过啊,你要早点儿回来啊!

  师:是啊,这一串省略号真像小朋友画的这一串泪水,可孟郊的母亲把这些都没说出来,也没流下眼泪,她一定把她的关心,都缝进衣服里去了。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随手涂鸦”成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不仅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对话氛围,还及时地捕捉到这一时机,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品读课文服务,营造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的高潮。在这时,学生们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如果白白浪费这一机会,任由这一生成契机从眼前溜走,那么这节课中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课堂上这道美丽的生成风景,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另一角度和渠道。

  生成的风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所以,此时,我们要用智慧艺术地来处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显然,案例中这位学生的做法给教学预设来了一段小小的插曲,如何将这插插曲与主旋律结合成浑然一体,不使它变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呢?教师将这插曲拿出来,摆在课堂上,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生成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将学生带入教材,使两者的心灵交融,又要善于把学生从教材中带出来,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

【《母亲的恩情》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蓝色的树叶》教案03-31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03-30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7-11

小学语文松鼠教案04-13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4-01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06-11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教案06-19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教案04-07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07-2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四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