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栀(zhī)子 湛(zhàn)蓝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②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
体验:学生活动:
①讲述自己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8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4.初步体会西方经典童话的魅力,并且能够根据阅读所得加上自己的想像,创作一段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2.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斯威夫特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教师补充:斯威夫特是18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由伯父抚养成人,他喜欢历史和诗歌,早年创作的《书的战争》和《桶的故事》,初步显示了讽刺的'才能。其中《桶的故事》是英国的启蒙主义者讽刺教会的作品之一,也是斯威夫特第一部重要作品。在他晚期作品中,他积极号召爱尔兰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在作品中痛斥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就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不朽的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有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三、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四、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箭”“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或“u”。“遮”是翘舌音,“艘”是平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航、刮、绑、涂、钩
上下结构:箭、暴、吊
“绑”字笔画较多,绞丝旁注意避让右边。
3.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航海捆绑射箭暴风
刮风钩子吊起来涂抹
2.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做出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讲到哪儿,就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哪一段,并且相机指导朗读)
(1)学习格列佛在初到小人儿国被攻击时,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格列佛当时会想些什么?
(2)当格列佛受到小人儿国的礼遇时,他又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和小人儿国的人建立起友谊的?
(3)学习格列佛帮助小人儿国击退敌人的段落时,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场景和语言。
三、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1)小组内表演。
(2)指名学生表演,评议。
四、拓展延伸,创编故事。
插上想象的翅膀继续飞翔,结合自己的阅读说一说:如果格列佛重回小人儿国,又会有怎样的奇遇?请你也来创作一段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吧。
1.小组内创编。
2.小组汇报。
五、作业。
1.想象作文:《重回小人国》。
2.阅读斯威夫特的作品《格列佛游记》等。
板书设计
30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正确描红。
⒉区别四组声母易混淆的音节。
⒊读一读,初步认识对子。
⒋熟记8个成语。
⒌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词语。
⒍朗读、背诵古诗。
⒎观察四幅图,图序后练习写一段话。
⒏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让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第一个字及其笔顺。请同学先说说一般的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然后仔细 地 观察"汇"字的笔顺,再照样子数空。
⑵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⑶让学生说说"汇"字右边的笔顺
⒊练习。
⑴指导学生坐端正,握好笔在方框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想边想笔顺。
⑵教师巡回指导。
⒋反馈。
⑴指名学生到黑板描红,表扬认真的同学。
⑵指导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3个字的描红。
注意学生写字的姿势,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教师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指名读,出示卡片:
⑵指名说说这两个字在读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平舌音,翘舌音。
⑶请同学小声读读,注意生母的发音。
⑷请同学正确读出词语。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三组词语。
⒊练习。
⑴分组出示卡片。
⑵用各种方法反复读。
⒋反馈。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有错误及时纠正。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成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六、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七、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八、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九、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朗读课文。
3、 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2、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磁浮列车的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列车的神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课前搜集有关磁浮列车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参观一种新型的列车:出示磁浮列车图片。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列车。
2、 看到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吗?
3、 是啊,列车怎么没轮子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 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
3、 开火车,全班抽读生字卡片。
4、 给生字找朋友,我抽到一个字,请你给它找个朋友,使他们成为一个词。
5、 请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熟。
6、 指名朗读课文,评价,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
7、 自由读课文,做到准确。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会写字,学生读准字音。
2、 给生字组词。
3、 学生观察,教师范写,你认为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5、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 听写生字。
二、交流学生收集到的磁浮列车的相关资料。
三、感悟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找一找,我和爸爸参观的时间地点。
我的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爸爸和阿姨是怎么说的呢?小组合作,找出来读一读。
分角色读,读出我好奇不解的`语气。
磁浮列车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呢?教师演示。
指名读----评读----齐读。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磁浮列车可真神那?它的神表现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
我坐上列车时的心情这样呢?
列车停稳后,我的心情又怎样呢?你能用“情不自禁”说话吗?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总结
1、 齐读课文。
2、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科学。
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xx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 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 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 不 仅 而 且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1-0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1-25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2-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3
小学语文教案12-13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27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