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示形式的语言扮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只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布置】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个挂钟、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1、打电话。
2、谈打电话:
⑴导语:
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⑵假如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⑶模拟计时扮演。(两个同学上台模拟扮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⑷这么一点儿事,假如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2、同学自学,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4、交流:
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5、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⑴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⑵擂台赛:
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
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⑵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示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
小组内练习扮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扮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
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
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身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只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同学选读,了解相声
1、同学选择自身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同学谈自身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
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扮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扮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
相声不只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实际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经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扮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身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⑴语言情境一:
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⑵语言情境二:
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经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身解脱困境。
⑶语言情境三:
有两个小朋友经常在一块比吹嘘,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⑷语言情境四:
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小朋友,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身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身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区别飘和漂的不同用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朋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多原谅他人的错误的`做人道理。
情意目标:
学习主人公相互关心,相互谅解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文是个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和人之间要多谅解他人,和睦相处。我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孩子读故事,讲故事,在朗读明白道理,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来学习。
四、课前准备:
挂图、自制课件:电子卡片、练习。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因为学生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课前会很乐意去预习,那么,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卖关子了。直接检查朗读和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打开课件,自己认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一读。读出一个,奖励一个动画苹果。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4分段指名读、齐读。正音。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电脑出现一座山,理解山脚、山顶小河从山上流下的情景。贴图,理解人物所处位置。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读出乐坏了飘呀飘等句子的情感。
2情境引读,老师读过渡段,怎么回事呢?学生接读故事。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读完故事,你想说什么?想到了什么?
4选一段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好。
三总结巩固,再次认读生字。
四作业:
1识记生字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认读电子生字卡片。
2组词。
二基本功训练。
1区别飘、漂。
2读一读飘呀飘漂呀漂,学说()呀()的词语和句子。
三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重点指导祝、福两个字地结构。
2练习在田字格中写。
3作业展览,比一比谁写得好。
板书设计
松鼠(山顶)风筝
纸船
小熊
(山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4、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5、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2、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3、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4、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5、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二、检查朗读情况,反馈自读效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3、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4、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5、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6、(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课文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学生交流发现(要点:a、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b、 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3、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3、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a、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b、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2、交流读后的体会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3、(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a、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b、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c、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4、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 衣着整洁 知识渊博 完美无缺……
5、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6、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7、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8、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9、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文内涵
1、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四、分角色朗读
1、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2、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衣衫不整\精神憔悴 小姑娘的教诲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 整洁 有精神
(伟大,不拘小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⒈“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⒉“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⒊“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⒋“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7*桂花雨教学设计四,桂花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想象画面,知道店主为什么会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小女孩,体会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启发学生用真心换真心,用真诚对待真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店主说的那句话:“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的含义,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2、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内心。
教学准备:
课件(柔美的音乐)
一、课前导入——引真情
师:上课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情:就在我来给大家上课的时候,看见前面一位同学不小心扭伤了脚,蹲在地上,这时,紧跟在后面的几个同学连忙上来搀扶着他。虽然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这份同学间的真情深深地触动了我。由于同学脚受了伤,走得慢,他发现挡住了我过道,连忙让在一边,还轻轻地说了句:“老师,您好!您先过”。瞬间,一份师生间的真情又让我暖在心头。是啊,就是那么一句简短的话,一个不起眼的细微动作,让人倍感温暖。
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挥之不去的同学情、师生情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用心去感受人间的另一份真情。
二、初读课文——找真情
1、请同学们翻开书108面,请大家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2、交流: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呢?(板书人物和买,退,送)
3、谁能把黑板上的这6个词语串联起来,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悟真情
A、第2段
过渡:看来,是一条蓝宝石项链串联成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
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项链呢?请同学们擦亮眼睛,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说明。
1、从“货真价实”这个词中,我们来做个价格推测,这样货真价实的宝石项链,你认为大概值多少钱?
2、从大家列举的数字中可以得出一个答案,这条蓝宝石项链是相当名贵的,而小女孩准备用多少钱去买这条项链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纠正多音字的读音:打量、兴奋)
3、释:“小心翼翼”。小女孩为什么会小心翼翼的解开手帕包?(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小女孩矮矮的身材还没有柜台高,裙子上还打着补丁呢,对于这样一个女孩来说虽然只有几枚硬币,攒起来该会多么的不容易!
请大家想象就这几枚硬币小女孩是怎么攒起来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这几枚硬币就是这样好不容易才攒下来的,难怪小女孩会把硬币“摊”在柜台上。
4、“摊”字换成“放”好不好?(“摊”是一枚一枚地放)为什么要一枚一枚地放?(向店主显示她有足够的钱)
难怪小女孩当时会出现这样的神情,请找出描写小女孩神情的词。为什么会这么兴奋、得意洋洋?(终于攒了这么多钱了,可以买项链送给姐姐当生日礼物了)
5、从这些动作和神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单纯)的小女孩。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再次感受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吧!
B、第3、4段
1、小女孩为什么要送项链给姐姐呢?(指名读后纠正读音:当做)
师:是呀,这是她最爱的姐姐呀!因为在妈妈去世之后,姐姐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她们,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她会怎样照顾妹妹呢?
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当小女孩 时,姐姐就像妈妈一样 。
小结:从这里,我们不仅读懂了她买项链的原因,还读出了她和姐姐之间浓浓的姐妹亲情,请大家再次朗读小女孩说的这段话,读之前想想,小女孩会用怎样的语气对店主说这番话?(激动,高兴,幸福,有一点伤心)好,我们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重温这感人至深的姐妹真情。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打动了老师,小女孩的话语感动了店主,当时店主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店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段,圈出表示店主动作的词。学生反馈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店主会怎样做这些动作呢?你能不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要不,大家前后桌先讨论讨论。(课件出示情景想象)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店主包装这条项链特别的细心,同学们,你们想想,店主细心包装的仅仅是一条名贵的项链吗?他细心包装的还有那 珍贵的姐妹情 。
当时,店主还说了一句暖人心的话是 ------- 拿着吧,小心点儿 。
小结:是啊,小心点!这可是一条非同寻常的项链啊,她融入了妹妹对姐姐的一份报答之情,一颗感恩之心。
C、第5-11段
过渡:此时,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项链,她满心欢喜、连蹦带跳地把项链带回家了,可是姐姐却把项链退了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1、找出写姐姐退项链过程的自然段(5—11段)。
2、分角色朗读该部分。
3、姐姐为什么要退回项链?看来,姐姐的生活经验可比妹妹强多了,她明知这条项链是货真价实的,她不希望店主蒙受损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姐姐 很诚实、很善良 。
4、师:这的确是一条货真价实的项链,可店主坚持把项链再次送给了姐姐,当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学生齐读。
⑴“她所拥有的一切”是指什么?
⑵几枚硬币为什么说是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有多高?(倾其所有,一切。)
师:虽然只是几枚硬币,可这几枚硬币却是小女孩的全部积蓄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课件出示):小女孩付出的不仅仅是几枚硬币,她付出的还是 。
小结:对,是真情!是姐妹之间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这种爱,这份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是最高的价钱,所以正如我们的课题所说的是“真情无价”。(板书课题)
体会店主的真情
1、同学们,假如我是店主,我是不是非得把项链卖给她?为什么?说说理由。
2、同学们找的理由都很充分,但店主却毫不犹豫地卖给了她。你觉得店主是个怎样的人?(善良,有爱心,慷慨。欣赏真情)
3、多么好的一位店主啊。学到这,你觉得课题中的真情指的是谁与谁之间的真情呢?(姐姐与妹妹,姐妹与店主)板画:心。
同学们,亲人朋友间的真情是无价的,是常见的。而陌生人之间的真情更让人称赞。
让我们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这份无价的真情!(生齐读)
让我们再高昂地读读这句话,赞美这份无价的真情!(生齐读)
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记住这份无价的真情!(生齐读)
4、师:此时此刻,小店里一片寂静,然而我们分明可以触摸到荡漾在小店内的暖暖真情。来,我们读读姐姐对这真情的感动吧!(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说真情
师:小店里荡漾着真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情无处不在。(课件出示)现在请大家仔细回忆身边的人和事,有哪些真情曾经感动过你。(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在这儿,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我们发现真情,享受真情的同时,别忘了更多的奉献真情)
五、情感升华——写真情
通过你们的讲述,我们的教室也已经溢满真情了。真情到底是什么呢?这不禁让我想起课前发生的那个情节:扭伤脚的同学看见挡住了我过道,轻轻地说了句:老师您好,您先过。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说:(课件出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精选)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