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善于发掘,从教材中寻找素材
有效利用,借助素材有力论证
学习过程:
一、发现问题
例文:《人生需要勇气》
雄鹰之所以能翱翔于蓝天,是因为它有飞翔的勇气,所以蓝天造就了它;大海之所以能波涛澎湃,是因为它有不避风浪的勇气,所以它拥有广阔的胸怀。勇气可以让我们自我肯定,自立自强,让我们变得乐观自信,人生需要勇气。
面对困难,不失去勇气,这是一种坚强。勇气能让我们变得乐观自信,为我们披荆斩棘,拨云见日,奠定辉煌。
人生变幻无常,却给了我们缤纷世界。面对阳光雨露,我们敞开胸怀;面对寒风怒雪,雷鸣闪电,我们则要有足够的勇气。给自己一些勇气,扎实的踏下每一个脚印,陷入土地的印记是岁月的留痕,给自己一些勇气,眺望未来的希望,做好一个个规划的起始,更完美的走好每一步,使得自己的人生旅途充满勇气的足迹。面对人生,我们要有义务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面对歧视我们要抬起头来勇敢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行,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轻易放弃,会使我们变的更辉煌。
反之,如果在面对抉择时失却了勇气,这就是一种懦弱,没有勇气只会让自己被命运打败。
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有阳光通途,也会出现泥泞小道,有志得意满之时,也会有痛苦悲伤之事,人总要能经受住人生的考验。若是一蹶不振,逃避退缩,最终会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留下悔恨的泪水,也会遭到别人的耻笑,毫无价值和意义。我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丧失勇气,请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运用勇气去勇敢地呵护、培植,这一线生机也许就会蓬勃生长,重新旺盛,人生之路再次走向辉煌。
有了勇气,我们才有了成功的基石;有了勇气,才会为我们的人生创造奇迹;有了勇气,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与自强,人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思考:这篇议论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二、分析问题:
(一)发掘教材,处处为宝
针对《人生需要勇气》这篇文章,从必修一课本中发掘出有哪些材料可以当成作文素材来论证这个观点。
小结:教材中可用的素材
(二)总结方法,有效利用
请结合所提供的例文,总结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和技巧才能把教材变成作文中的素材。
(例文一)
正是知人善任,刘邦成就了大业。鸿门宴上,张良积极地出谋划策,樊哙勇猛地闯帐护主,连敌方的项伯都“翼庇沛公”,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刘邦最终骗过了项羽,成功扭转了局势,闯过了龙潭虎穴般的鸿门宴,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
总结方法:
(例文二)
直面困难,才能让人生绽放。
我崇敬苏武将困难化作勇气,在牧羊中慢读人生;也喜欢朱自清把困难变成诗意,在荷塘边放飞才情。
我哀叹项羽兵败时不能直面困境,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也同情别里科夫对黑暗一味逃避,用套子束缚了自己,禁锢了他人。
总结方法:
(例文三)
面对腐朽的社会,有人在放浪形骸中逃避,或“开荒南野际”,或“但愿长醉不愿醒”,而你却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僵卧在孤村湿冷的床榻上,重病缠身却无暇自哀,尚且想着为国戍边守疆,长夜漫漫,风雨潇潇,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浮现。你只有将满心忧患化为诗句,交付历史评判。
总结方法:
三、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实战演练
1、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结合找出的材料给这篇作文增加素材,使之内容更充实,论证更有力。(不超过100字)
2、(作业)在原文基础上运用所学方法对全文进行升格改造。
《人生需要勇气》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语文教案 篇5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联系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
2、谈话导入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临别赠言
3、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1、何为“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
2、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
(1)、自由说
(2)、指名说
(3)、推荐说
作业设计:设计临别赠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教案[精选]01-27
(精选)语文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