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时间:2021-09-14 10:13: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 ) 娱( ) 僻( ) 怖( ) 宪( )

  伐( ) 误( ) 避( ) 布( ) 选( )

  胖( ) 刑( ) 押( ) 舅( ) 绞( )

  伴( ) 形( ) 胛( ) 臼( ) 较( )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学习“被捕前”。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4、学习“被捕时”。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同学之间展开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4

  一、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三、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

  (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的教案

2.过年前大扫除的日记

3.语文园地的教案

4.雷雨的语文教案

5.语文蓝色的树叶教案

6.语文《赵州桥》的教案模板

7.语文古诗教案

8.语文翠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