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勾画感受深的句子,用心体会。
3。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了解宋庆龄。
学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交流“失信”的意思。指导读好课题。
2。交流预习中做了那些学习准备。
3。简介宋庆龄。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补充)
4。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评价自己达到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
及时表扬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结合问题回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守信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8 我不能失信
守信
宋庆龄 伯父家 鸽子
小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讨论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寻找秋天,你找到了什么?
(估计:树叶、果实熟了、天气变化等)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秋天。
齐读第5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音节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4.标一标本课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分句朗读:
第一句:(1)指导生把这个长句子读正确。
(2)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自己正确的再读这句话。
(3)范读
生注意师是怎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的。
(4)生自己体会读。
过渡: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小朋友怎么说的?快读一读2——4句。
(1)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指导如何讨论(1)每个人都发表意见。
(2)组长注意听。
(3)组员倾听,发表不同意见。
(4)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评读:熟练、感情、语气)
讨论:小文、小方、小力说秋天是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各指的是什么?
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第5句:
(1)最后一句结束的是什么号?(问号)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自己读读,师指导读,指名读。)
(3)自由发言: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2.诵读品味
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指导:按句背、连起来背
(1)生独自试背
(2)检查背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多彩的颜色。愿你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美丽的秋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其他文言现象。
2、读懂文意,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3、体会儒家思想修身的意义,探讨“诚其意”“正其心”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讨“诚其意”“正其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元代战乱时期,有一个学者在返乡途中,因为天气炎热,又饥又渴,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这个学者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先吃了再说。”你认为他迂腐、死板吗?你赞同他的做法吗? 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请学生朗读)
2、点出重要的文言字词。
恶恶臭 好好色 自谦 厌然 著
3、翻译
三、文本分析
1、何谓“诚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据原文回答)
明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确:a:做到内心与我们外在的表现一致,这种一致要达到我们像厌恶臭气味,喜欢美好的颜色一样自然真实。
b:自我欺骗永远是掩耳盗铃,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过的事,哪怕再隐蔽,再细小,再小心翼翼,总有被人知晓的一天,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为“慎独”?你如何理解的?
明确:慎独是指在独处或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的标准。
五:拓展研究
1、请联系自身感受或社会现实,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学生发表看法后,老师作结)
明确: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六: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完成老师布置的两个任务)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确:正心:端正内心,思想纯正,心无杂念,即内心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2、谈谈正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明确:a:更冷静、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专注地做一件事。(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七、反思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通过学习这一段你获得的为人处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矫揉,不做作。
2、永远真于自己的心,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
3、为人处世应当坦坦荡荡,真真切切,无愧于心。
4、永远不要自欺欺人。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状态。
6、一个人最帅或最美的时候,就是他心无旁骛,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
7、不要让感情蒙蔽了你的双眼,左右了你的判断。
8、你的愤怒或爱,有时会毁掉一个人。
课后小结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的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业布置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 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做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 “慎独” 的例子。(6 分)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 “慎独” 的现实意义。(6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一颗 一直 重了 很慢 先把 教孩子 织女星
不肯 注视 钻研
2.开火车认读。
二.学习写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认读一下生字。
星 晚 跟 爷 坐 直 很 先
2.小组合作讨论这几个字的写法。
3.学生说一说:“坐、直、先”的笔画、笔顺。
4.(1)师强调“坐”字第二、四笔是点,不是捺,学生描红。
(2)师范写“先”。强调第五笔和第六笔。
(3)指导写“直”。让学生说一说直和真的`区别,再描红。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
2.扩词:直( ) ( ) 真( ) (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字,“欢 、 吃 、 团”比较难写,其余的不难。同学们写得都很认真。
板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
星 晚 跟 爷 坐 直 很 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树教案12-09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9-2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