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幼龟离巢奔向大海的过程,理解揭示的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教学难点:
对文章最后作者感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人与家庭之间会有冲突,今天,让我们随美国的伯罗蒙塞尔走进大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吧!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边板书,边提示学生注意“秘密”的写法。)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寻找秘密
小组合作学习: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提示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叙述这个秘密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3.每组的2号同学读找出来的语句,1号进行概括。(海龟是有自己的生存办法的)
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投这句话。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 (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如果 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三、品读课文,解读秘密
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呢!指名读第一段,我们是谁?想干什么?
我们弄明白幼龟是怎样离巢入海了吗?可是在弄明白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
1、理解蠢事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请同学们读读句子说一说。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来由虫子蠕动时笨笨的样子引申出愚笨、笨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
2、品读救龟
现在我们就是那些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10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
学生汇报
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眼见着到手的美食给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若无其事:若(好象)其事(指什么事?)学生汇报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语文教案 篇2
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
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
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7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结合自家的情况,谈谈看电视的情况。
2.播放明明一家人看电视的场面,你能猜出他们正在看什么节目吗?(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发现明明家看电视中的“奇妙”所在,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揭开他们家看电视中的“奇妙”之处,朗读课文,找到答案。(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3.找出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带出的词语,反复读。(生在书中找词语)
4.学生汇报词语,师在屏幕上呈现词语。
三、引导学生选择学习生字、生词的方式(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迷的方法识字,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什么地方或场合见到过这些字)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例如:学生汇报“精”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字的结构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方法。(边板书边讲解)
3.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书写姿势要端正)
五、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5看电视
奇妙?
全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多种方式朗读)
1.围绕“奇妙”一词展开,学生读第2~5小节,找找奇妙藏在哪里?(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分组讨论,奇妙在哪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身为球迷的爸爸关掉球赛,换成京剧。(抓住这一点,询问学生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表现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爸爸孝顺母亲的`感情读读这一节)
(2)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如果学生读不出这种感情,教师范读指导)
(3)关掉球赛,看音乐舞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小节,读出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之情。(
4)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爱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五小节)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四、感悟诗歌,课外延伸配乐朗读小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出示反映,谦让、礼貌、孝顺等主题的小诗,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同时受到好的品行的熏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二、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精神的作用。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记一记。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目标要求: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课时数:一课时
过程:
一、学生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思考:练字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并进行归纳。
三、将自己归纳的内容小组交流。
1.培养审美能力。
2.欣赏自己的书法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3.坚持练字能磨练意志,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四、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四、五、六课时
作文课读_____有感
教学目标:
1、回忆有什么文章曾经深深地打动过你的心。
2、记下你曾打动过你的美妙感觉。
3、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在表达自己读书后的感受时能体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内容:作文指导
一、吟诵格言,激发兴趣。
让学生吟诵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明白读书是我们进步与成长的`阶梯。
二、谈话回顾,确定范围。
1、你爱读书吗?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几本书或哪几篇文章?
2、学生交流问题。
三、回忆内容,交流心得。
1、再次回顾印象深刻的那本书或那一篇文章中的那一个片段、一句话。
2、深入思考:它们为什么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四、指导方法,选好“感点”。
要写好读后感,必须先认真读书。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去重点解决“感点”的问题。在读后感中,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读书的感受,或者抓住文章中写得最深刻、最精彩的句段等,将它进行提炼,归结到一点,这就是“感点”。感点是感想的关键。那么怎样选准、选好感点呢?
(1)可以从原作的中心思想中提炼感点。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灵魂,从中心思想里提炼出来的“感点”最能体现“读”和“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以从原作的人物和事件中来提炼感点。
(3)可以从原作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提炼感点。
(4)可以从原作中人物的某些语言和细节来提炼感点。
无论写什么文章的读后感,只要选好感点,谈得深刻,谈得透彻,就一定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五、独立构思,完成草稿。
第二课时
内容:修改与誊写
一.学生自行修改
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行修改。注意语句是否通顺,有无漏字或多字现象发生。
2.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认真读一读。
二.同桌交换修改
1.学生将自行修改好的作文与同桌交换后再次修改。
2.老师巡视指导。
三.选出作文全班修改
1.教师从修改后的作文中选出一篇,在全班宣读。
2.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3.教师小结修改要点。
四.学生誉写作文。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说说科学家茅以升、李四光的事迹。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竺可枚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一辩)
支撑旋钮哆哆嗦嗦与世长辞巡逻
喧闹辨别从不间断车水马龙荣誉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树教案12-09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教案(精选)08-31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9-28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