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同偏旁的字。
2、读词语,比较形近字。
3、通过读句子,了解“吗、呢、吧”的用途。
4、借助拼音学儿歌。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区别形近字。
2、学儿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课时重难点】
用同偏旁的字组词,区别形近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语文园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
二、游戏一:摘苹果(我会认)
1、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贴有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分别贴着带有“言字旁”、“单人旁“、“口”偏旁的字,共22个。
激趣:多漂亮的一棵苹果树!谁能准确地叫出苹果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摘到的苹果就送给他。苹果背面的“字朋友”就藏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小朋友赶快读一读、记一记,等会儿,比一比哪个小组摘的苹果多。
2、学生自由练读、识记。(忘了可以查查生字表)
3、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4、做游戏。
(1)、在苹果树的一侧贴出分别写着“言字旁”、“单人旁“、“口”的三个大苹果贴图。(红、黄、青三种颜色)介绍游戏规则:摘下一个大苹果后,先领大家准确地叫出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然后把字卡揭下来,贴到相应的大苹果后面。读准了,贴对了,就能得到这个苹果。
(2)、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5、归类识记。
(1)、找出三组字各自的字型特点。
(2)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6、变序抽读。
教师变序抽取三组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
7、扩展练习: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带有着三个偏旁的字,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三、游戏二:吃水果(我会读)
1、大屏幕出示纵向排列的草莓、葡萄、橘子、西瓜、香蕉等五种水果图案。五种图案中隐含着12个词语的五种不同排列方式,鼠标点击一个图案,该图案后面即出示一组词语。
介绍游戏方法:想吃哪种水果,就要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都读对了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指名选读,小组选读,男女生分别选读)
四、游戏三:帮“字朋友”找“兄弟”(比比写写)
1、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出他们?
(1)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字“兄弟”(字卡)摆在一起。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他们是“兄弟”?他们哪长的像,还有哪长的不像?
(3)全班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白雪,白云。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书写指导。
(1)教师用黑板上的田字格示范书写“马”与“鸟”、“四”与“西”。
(2)学生书写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五、作业布置
1、认真复习本课字词(即一、二、三题)
2、预习“读读说说”和“我会读”
再找找几对形近字,并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词,发展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
课时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语朋友”记得更牢了。来,跟他们再打打招呼。
2、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二、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
(1)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2)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1)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2)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1)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组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3)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
评议从两个方面进行:“吗、呢、吧”是否用的准确;说话时是否体现出问句的语气。
(4)说的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三、朗读比赛(我会读)
1、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象看见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5、指导朗读。
6、朗读比赛。
四、作业布置
将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再去搜集其他儿歌。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故事:小约翰每天到“我|工作的店里,只花了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很想,确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纸挣钱,还知道他家并不是经济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明白了约翰 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认识到这样更有利于他成长。
学情分析
我们班有十六人,基础整体来说比较薄弱,三个人成绩优秀,四个人成绩中等,五个人成绩属于中下游水平, 四个属于滞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仍有小部分人自控能力差,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课文的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读课文,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3.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难点:体会到生活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内容
五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够说说“成长”两字包含的意思吗?
总结:是的。成长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婴幼儿——少年——青年——成年的成长过程,即:个子的长高。二:思想的成熟包括性格,观念的变化等等。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健康成长,最后成才,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个每个人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成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约翰外貌,语言的句子
2.和小组中的同学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相互补充。
3.请同学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一谈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4.从学生一的回答中,你体会到约翰是歌什么样的孩子?
5.读一读这句话
6.外貌描写跟故事有没有关系?去掉行不行?
7外貌描写二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语言描写(四个描写语言的句子略)
1.从这些语言中你觉得约翰是歌什么样的孩子?
2.读读这句话。,读出亲昵的感觉
谈谈你对句话的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1.约翰的成长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约翰成长后,你觉得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课文最后写道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在成长过程中我个子一天天在长高了,
生:我比以前懂事了,帮父母干的活多了,没有以前那么随便发脾气了......
生答外貌描写一:长得虎头虎脑,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师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聪明可爱机灵)
外貌描写二:第五天雨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有来买香肠了。(很有礼貌) 让学生理解成长的意思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文本,走进约翰
引导学生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找出四处描写语言的句子,感受句子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探究中自己明辨道理,自己懂得教育自己。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成长 开端:只买一根香肠,一听可乐(设下悬念)
发展 我的推测
红衣男孩雪天送报(加深悬念)
高潮:约翰有足够的钱却从不多花(揭开悬念)
结局:合理支配金钱,培养生活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下决心,说话算数,就能改掉不良习惯的道理。
3、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读全文,看拼音并联系上下文认识“打赌、上了瘾、呵斥”等3个生字词。
2、用较快速度熟读课文,想一想从课题“打赌”入手,对理解课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3、围绕课题,提出了3个问题:为什么打赌?怎样打赌?打赌的结果怎样?
4、再读课文,围绕这3个问题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参阅“阅读提示”,提出讨论题目:
⑴ 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⑵ “真正的男子汉”的意思是什么?
(不拘泥于这两个题目,如果学生能提出别的、更有讨论价值的题目,则更好。)
2、班级讨论:
要求:仔细读课文,认真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加以证明,并认真读好这些语句。
⑴ 讨论这次“打赌”值在哪儿
① 从“打赌”的结果看,是不是值。
“我”和爸爸原先各有什么不良习惯,现在怎样了?
“我”爱吃零食有哪些具体表现?
爸爸爱抽烟有哪些具体表现?
② 小结:为了改掉坏习惯而打赌,有个好结果,值得。
③ 从打赌的过程看,“值”在哪里?
我和爸爸是怎样经受了说话算数的考验的'?
他们经受的仅仅是吃不吃零食或者抽不抽烟的考验吗?
(引导学生从体验艰辛、锻炼毅力、培养意志这一层意义上去讨论,并通过朗读相关语句去理解、去感悟这一层意义。)
④ 小结:为磨练意志而打赌,意义更大,确实值得。(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应予尊重。如,认为“打赌”不值,有可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却养成一个凡事好打赌的坏习惯。等等。)
⑵ 讨论“真正的男子汉”是什么意思
先找出最能表达“真正男子汉”特点的一个词语(说话算数),再找出写“我”和爸爸“说话算数”具体表现的语句。
小结:真正的男子汉说话算数,有改掉坏习惯的决心、意志和实际行动。
三、联系实际,个体感悟
你有没有类似“打赌”这样的经历?愿不愿意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听的学生从怎样改掉坏习惯、靠什么力量改掉坏习惯上去体会他人的经历,领会做人的道理。
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感兴趣的其他同学的经历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简介:
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二、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夫:发语词,无实义。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的补语。“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这里是军队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种情况”。“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三、范读
教师读,使学生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连接或间断。
四、作业
反复熟读,能背诵,完成三、四题,思考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文要领(结合检查作业,按段提问,适当议论,逐步归纳,扣住原句,整体认识)
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将帅要做好国君的助手;充分发挥作用;国君要了解情况,正确指挥。他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三、复习和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用法。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形容词作动词,使……整个降服。
2.毁人之国而非之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3.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策略。
4.十则围之。十:数词作动词,有十倍。
5.识众寡之用者胜。众: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寡:形容词作名词,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准备。
7.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解释下列各句画线的虚词。
1.凡用兵之法 的(助词)
2.不战而屈人之兵 却(连词)
3.敌则能战之 就(连词)
4.以虞待不虞者胜 用(介词)
5.三军既惑且疑 又(连词)
6.必以全争于天下 在(介词)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宽、虾、捡、贝、壳、脚” 6个字,会写“贝、 虾”,画家乡(第一课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4、学生感受祖国的美,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感受美丽景色,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画中感悟,品读文字。
四、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可漂亮了,她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你们看--------
(出示课件:西藏群山、中国长城、内蒙古大草原、上海大都市、杭州西湖……)这里有连绵的群山、雄伟的长城、茫茫的草原、一座座现代化大城市,还有我们杭州西湖、到处是美丽的风光。)
2、导语过渡:
我们住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昨天老师认识了几位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的手,描绘出他们自己的家乡,想看看吗?那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画家乡(第一课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
(自读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本课生字词,多读几遍)
2、再次读文,画出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初步感知语言)。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学生自评、他评。
3、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孩子们自由回答)
小结:看来这几位小朋友的家乡都有人喜欢。今天周老师就带着大家随着乐乐旅行团去看看他们的家乡到底有多美,好吗?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出示海边图) 这是谁的家乡?
2、说图 涛涛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海蓝、海宽、一艘艘船、贝壳等)
(相机理解:装满了鱼虾感受鱼虾的多、一艘艘、那么----那么------- 体会热闹、丰收;大海的美丽 蔚蓝以及对大海的'喜爱)
3、自由读课文 (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涛涛画的家乡?) 两人合作读 齐读
4、美吗?如果你来到涛涛美丽的家乡,你会干什么?课件出示贝壳,
5、看图说话:“海滩上的贝壳是那么——,那么——。”指导朗读。用上了“那么------那么------”可以突出你说的事物。你还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6、再读课文 这么美的地方真想去玩玩,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去书中感受吧。集体读 自由读 小组读
小结:涛涛的家乡已经够美丽了,听你们读完我觉得更美了,你们好厉害啊!
(四)、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哎呀!周老师居然忘记一件事情了,刚才我们去海边的时候我遇到了生字宝宝, 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你们想去吗?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先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接着以游戏帮助学生巩固。
3、指导写字“贝、虾”投影、评价。
小结:这节课我们到了涛涛的家乡,好玩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山山平平的家乡。
语文教案 篇6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翠鸟教案12-21
语文《检阅》教案08-03
语文《翠鸟》教案08-18
《语文园地》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