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é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呀?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名字是《蓝树叶》
二、识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可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2、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3、?“术、吐、注、铅、桌”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术、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三、写字指导。
1、在描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
2、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由。
3、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
4、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5、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结合林园园最后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猜猜她为什么脸红,她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和林园园一起进行反思。
三、实践活动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课文主要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了崇高的、美好的的品质,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
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身边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如朋友、老师、同学、爸爸,妈妈以及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也能反映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或热心助人;或勇敢正直;或勤劳简朴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激发兴趣,选材构思
1、同学们,请大家想想,你的朋友、同学或者亲属、邻居中,你最熟悉的有哪些?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先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小组交流。回忆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哪件事使你印象最深,非常难忘,值得你写的?(值得宣传、值得他人学习的事。)(先在小组说一说,大家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启发、补充的目的。然后调整自己要写的内容。/article/)
3.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讲述作及时评议,尤其要表扬能运用新鲜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那些学生;同时也要及时引导,对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的孩子,要帮助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还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既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1、请你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他(她)在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来描写。尝试写作。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回,进行现场指导。
五、修改誊写,相互评议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每段应该开头空两格,一篇习作要分成几段,标点须点在格子里,最后的标点要点在末尾,不能点在另起一行的第一格。字迹要端正。)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语文教案 篇4
原创语文教案:积累与运用八
教学目标
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惫赜谖夜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薄段饔渭恰仿枷竦钠断。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5.作文点评:赏析全班中成功的习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有些微闪光点的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口技》教案11-06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翠鸟教案12-21
语文《检阅》教案08-03
语文《翠鸟》教案08-18
《语文园地》教案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