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5-09-07 07:54: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分苹果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

  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算一算。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3、填一填,说一说。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

  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竖式计算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18÷6=3(盘)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五、作业

  教学反思: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求商的方法,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实物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是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求商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乘法口诀的背诵情况。填乘数,再说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读题: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请声音响亮地孩子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板书:12 ÷ 3=?

  (4)你会算吗?先帮猴妈妈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3、汇报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

  (1)第一个人分3个,12—3=9;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2)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3=12。

  4、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5、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同学们还提了另一个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小朋友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地找老师和同桌说一说。

  3、做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想法。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吗?你是怎么用口诀求商的?随便一句可以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猴妈妈看了大家出色的表现,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想去吗?她已经把你们大胆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小猴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两个关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我们来看第一个关卡: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2=

  10÷5= 12÷2= 8÷4=

  要求:

  a.先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c.全班同学交流。

  2、下面我们来闯第二关:我当邮递员。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每组五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商是1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相同;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3、人多力量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闯关成功!

  (欢迎到花果山做客!)哇,小猴子拿出这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来招待大家,请你们把它们平均分一分,写出算式,并说出你是怎么分的。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计算除法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我们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除数是1时,商等于被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2、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这一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计数器、电器图片、数学卡片。

  学具:速算题纸、自我评价表、四张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放假了,你们玩得高兴吗?都去哪里了?好朋友淘气假期有一个特别的打算,请你们来到课堂做小参谋,你们愿意和淘气一起上课吗?拿出你们最棒的表现、喊出最洪亮的声音。看谁是淘气的`好朋友。上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淘气搬新家了,请同学们一起去买家用电器,(出示课题,播放课件)

  二、自主探究,交流算法。

  1、看一看:商场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呢?(课件出示4种电器)

  2、猜一猜:要想买电器,先要知道他们的--价格,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

  彩电--8张100元人民币;

  冰箱--千位是1,百位是2,十位、个位是0;

  洗衣机--整百数,比彩电要低一些;

  电风扇--几百几十的数,比200少一些。

  3、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提问,老师板书

  (1)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2)1台洗衣机比1台电视便宜多少钱?

  (3)1台冰箱比1台电视贵多少钱?

  你听得最认真,淘气一定喜欢和你做朋友。你的问题不错,声音也非常好听。你能像这样提问题吗?可以吗?

  4、探索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共花多少钱?

  (1)怎样列式呢?指名回答。

  (2)板书:500+800=

  (3)小组讨论:计算800+500你有什么好办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4)各小组展示算法。你们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5、试一试: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请用你认为最简便的方法算一算其余两道问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1200-800说算理。

  三、实践应用,体验成功。

  (一)回家的路线图

  1、选好了电器,淘气要回家了,从商场到淘气家共有三条路,走哪条路最快呢?让我们帮助淘气选一选吧。

  320+530=(说算理)

  2、选好了路,淘气要出发了,分别在40米、300米(说算理)、680米处遇到红灯,离淘气家还有多远?(淘气太着急了,离家还有多远?)

  (二)帮助、、=找家

  1、我们还有三位小伙伴今天也搬新家,他们是、、=可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快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2、学生独立填写。

  3、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判断的好方法?

  (三)速算小博士比赛。

  1、我们-年-班的同学算得真快呀,可谁是最快的呢,(按课件)就让我们在速算比赛中一决高下。快拿出2号题纸,计时1分钟,开始。)

  2、学生进行1分钟速算比赛,同桌互判。

  时间到,看谁坐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我们要选一些认真、公正的小裁判,选谁呢?

  3、学生互相评价。

  请小裁判们看评分标准。共10道,对8/10道得--,对5/7道得--,对5道以下,但能自己改对,奖励1个笑脸。请认真检查,为自己的同桌判一判吧。

  对8~10道

  对5~7道

  对5道以下,但能改对

  你的同桌得到几个笑脸,你想怎样鼓励他?悄悄地鼓励一下。

  (四)投飞镖游戏

  1、刚才比赛太紧张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投过飞镖吗,准吗?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投,请电脑做你的手。怎样才能投中呢?学生说题意。

  2、第一组:老师射,指名2人,发现规律(要想百发百中,这些数一定藏着什么秘密?)重复书中的问题。指名2人,试一试。

  第二组:换1组,想想怎样射得准?小组商量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指名2人。

  第三组:想一想,看谁是神投手?指名2人,第四组:指名3人。

  (五)你说我算。

  1、师生互动:还想继续吗?我这里有很多数学问题,谁来抽一张?

  2、同桌互动:你想抽一张吗?每一桌的信封里都有几张卡片,你抽一张,同桌也抽一张,比一比谁说得多。

  3、自主互动:请听课的老师抽一张,你再和同桌比一比。

  自我评价:

  这节课学完了,有什么收获不小吧!请自我评价一下吧。(在树上画出收获的果子。)下课后,把你的收获画在苹果树上,有一个收获,画一个苹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例5教学仍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学生4周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多少个?”引出估算。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组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尝试指导法和小组合作研讨法。

  教学准备:

  PPT,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表,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32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设计意图:通过近似数的复习引出加减法估算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体验估算的一般策略性。】

  二、新知研讨

  1.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能不能说一说?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着解决吗?

  2.出示问题一

  展示例5的.数据表,出示小精灵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让学生说一说,培养学生表达和审题能力。)

  第一周:180个,第二周:340个,第三周:192个,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从“大约“一词可以知道,不需要准确计算,只要估算就可以了。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估计,在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合理,就要及时给予肯定。

  如:192接近200,29接近200,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400个,或者也可以这样想:192接近190,219接近220,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410个矿泉水瓶(200+200=400或190+210=410)

  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要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

  6.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算出结果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地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并说出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讨论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了不少问题,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出发前就要先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买过东西以后,还要估算一下钱花得对不对。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有许多事情也用到估算,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看看哪里还用到估算,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交流。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加减法估算

  方法一:方法二:

  192接近200    192接近190

  219接近200    219接近220

  200+200=400   190+220=410

  500-400=100    500-410=90

  再有100个,又可以送一次。再有90个,又可以送一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课本第2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减一位数,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特别是有进退位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通过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推算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卡片口算:

  5+23= 43-6= 87+9= 70-5=

  94+()=100 97+()=100 77+5= 92-6=

  2、说说77+5 、92-6你是怎样算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 + 5=12 12-6=6

  70+12=82 80+6=86

  77+ 5=82 92-6=86

  在数射线上计算

  77+ 5=82

  3、小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也可以把加数或减数拆开,先相加或减到下一个整十数再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探究百位上无进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媒体出示:小熊猫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小朋友已经会算77+5 、92-6这样的题了,它就想考考大家,给第一题的77百位加上4、第二题92的百位加上7,那这两道题就变成了477+5,792-6,你会做三位数加减一位数吗?(板书课题:三位数加减一位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师:先自己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477+5,792-6,再前后的四个同学在一起说一说。

  3、大组交流反馈算法。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因为77+5=82

  所以477+5=482

  因为92-6=86

  所以792-6=786

  4、小结计算方法:可以用推算的方法,先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再加上百位上的数。

  5、试一试:

  578+4= 627+6= 364+9=

  674-7= 554-7= 813-6=

  (二)探究百位上有进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媒体出示:小朋友们算得真好!这时又来了小白兔,它也想考考大家,把第一题的477十位上的7改为9、第二题792的十位上的9改成0,那这两道题就变成了497+5,702-6,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师巡视。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一起听一听,怎样算497+5,702-6,谁大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算线板书反馈。

  4、小结算法,找出加、减算法的共同点。

  (都是先加或减到整百数,再加或减余下的数。)

  5、试一试:

  695+8= 904-7= 598+7= 303-6=

  三、检测练习:

  1、做一做:(书上第27页做一做,题略)

  指名核对答案,全对学生给自己加上一颗☆。

  2、鲜花配绿叶:将树叶上两个数加或减,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算对了将开出美丽的花朵。(媒体演示)

  3、数学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位小朋友拿出一位数的数字卡片,另一位小朋友拿出三位数的数学卡片,两人同时出一张,依次把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或相减,谁先正确地算出得数,卡片就归谁。最后比谁得到的卡片最多,谁就胜利。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检测练习:

  565+7= 565-7= 595+7= 605-7=

  课堂练习:练习册P20-21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达到熟练。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中间问题,解决两部计算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中间问题,解决两部计算的实际问题。

  媒体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完成练习四,比一比谁审题最认真,计算最细心。全部做对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二、练习

  P22、23页 1、连线。 先用直线画出第一步,再计算、连线。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使学生逐步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7题。 提示:认真审题,画批,先写出中间问题,再列式解答。 按提示、要求自主完成。 巡视判,有问题的个别辅导。

  注意:解答可以用两种方法,对于小括号的使用不做要求,但对于一些好的学生使用综合算式解题的同学,一定要提醒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由发言。

  注意:第5题和第6题是变式练习,要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引导和提示。 2题、 第7题完成以后,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两道题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你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预设:第一题的问题变成了第二题的已知条件,第一题的已知条件变成了第二题的问题。在思考时,要注意找准中间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好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练习四

  五、作业设计

  基础:课上没有做完的练习题,做在作业本上。

  拓展:有4只小兔,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7倍,小猴和小兔一共有多少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组 ,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主题:

  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竖式计算迁移到三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前几天,小巧他们和老师进行了一场师生跳绳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轮小巧小亚朱老师1866418623738167

  问: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 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一)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呈现例题。

  我们先来研究 “小巧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 86+37 你能猜测一下86+37究竟等于多少呢? 你能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1)横式计算

  86+37  或  86+37

  =86+30+7  =86+7+30

  =116+7    =93+30

  =123     =123

  (2)推算: 因为 86+40=126  所以  86+37=123

  (3)竖式计算:

  8 6

  +37

  123

  竖式计算应从哪里算起? 为什么?

  会用横式计算、推算的方法算出了小巧在两轮比赛中的得分,还会用竖式来计算。竖式是我们 学习数学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请竖式来帮助我们计算好吗?

  86+37的竖式计算方法

  8 6

  +37

  123

  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6+7=13 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8+3+1=12 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百位上写1。

  2、试一试

  你能用竖式计算78+84吗?

  (二)学习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 1)我们再来算算“朱老师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186+167=

  (2)计算方法

  1 8 6

  + 1 6 7

  3 5 3

  (3)小结方法。

  不管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多位数加法也一样。

  (三)总结计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加法怎样计算? 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

  7 2  8 6  1 8 9

  +45  +6 7  +442

  2、列竖式计算

  66+358=  789+8=  503+609=

  3、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 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  电熨斗  饮水机  电饭煲  电水壶

  257元  189元  745元  438元  88元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60减去40得20,300与20得320。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

  3、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习题。

  全班练习在课本上写了出得数后,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的步骤,并按三组题进行比较。

  4、教学例8:320+400=720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320可分解成哪两个数的和?让学生试说口算步骤。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计算时先算几百加、减几百,再与几十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3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将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写在课本上,订正时抽出部分题由学生讲讲口处步骤。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2题。

  第1题将结果写在课本上。

  第2题计算后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怎样口算,再订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课本第55页例9、例10,“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出示课本第50页复习题。

  20+90   160-70  30+80

  二、新授

  今天学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9:320+90

  提问:这道题怎么加?90先与谁相加?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结: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也是先算几十加上几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数。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做左第1栏,全班练习后引导学生将两题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3.教学例10:360-70

  启发学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应该把360分成怎样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360 - 70 = 290 想:先算160减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结:口算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当几十减几十不够减时,要把被减数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数,先算一百几十数减几十,再把差加整百数。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习题中的第1题。

  先做第1题中的第1栏,250-40和250-60

  全班练习,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不同点;上面一题是不退位减法,先算几十减几十,再加整百数,第二题是退位减法,要先算一百几十,再加整百数。

  全班练习第1题中的第2.3栏,完成后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3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6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0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07-1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01-12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模板09-1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精华【15篇】07-11